明顯忠 明 達 孟祥瑞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遼寧撫順 113001)
十九大吹響了脫貧攻堅的號角,作為全面堅持黨的領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應該義不容辭擔負起精準扶貧的艱巨任務。進行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總體布局之一,站在戰略高度認識對點扶貧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高校作為“精準扶貧”的主要陣地,在扶助貧困地區、扶持貧困學子、扶貧問題研究等方面擔負著重要任務。大學生參與脫貧攻堅是新時代的客觀需要,高校服務地方與扶貧單位對接共建,教工和學生相向而行共同參與脫貧攻堅才能充分體現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功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社會建設服務。身為新時代的莘莘學子參與脫貧攻堅,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體察社會、體驗生活、體恤民情,利用所學投身脫貧攻堅戰役之中方能彰顯新時代青年本色。
基地將緊緊圍繞創新社會扶貧參與機制、推動高校扶貧實踐這一主題,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尤其是組織起貧困大學生立足家鄉,探索創新扶貧的新路徑、新方法,提升扶貧對象的脫貧意志與脫貧能力。
1.就地就近赴鄉村企業實習或參與致富項目實施。鄉辦和村辦企業缺少技術力量,大學生返鄉志愿者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利用所學知識做好鄉村企業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為辦好家鄉的鄉村企業貢獻綿薄之力。同時,通過實踐可以重溫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實現學以致用。鄉村各有差異的實際情況會伴有不同的落地項目,這些扶貧項目多是因地制宜的,返鄉志愿者通過參與項目的實施,充當科研助理工作,不但可以熟悉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掌握扶貧項目的所有流程,還可以為將來自主創業申請項目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能夠學會很多書本上得不到的實踐技能。
2.就地就近開展貧困調查實踐,深入了解貧困狀況,提出合理化建議或改進意見。貧困鄉村致貧原因復雜多樣,有的是因為思想觀念落后致貧,有的因為自然條件不佳致貧,有的因為項目資金匱乏致貧,要具體分析哪些是主觀原因導致的貧困,哪些是客觀原因導致的脫貧困難,都要實事求是做出分析。針對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多子女致貧,自然災害、文化低下、資源匱乏、缺少項目資金等不同類型導致的貧困要分門別類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實現脫貧,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3.就地就近協助扶貧干部開展工作。從2018年各地貧困鄉村都相繼派遣了扶貧干部,這些扶貧干部不僅生活條件艱苦,工作條件簡陋,工作難度、強度和壓力也比較大,做為大學生返鄉志愿者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十分必要。他們可以利用假期返鄉實踐過程,幫助扶貧干部做一些文案、調查、統計和了解貧困戶工作,給扶貧干部建言獻策,幫助他們科學決策,以便脫貧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的需要,人民的期待,不僅要實現貧困群體的經濟脫貧,關注貧困鄉村的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建設,調動起貧困群體的精氣神,不斷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認同,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完善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主要標志。
因勢利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校期間受到的系統的思想政治和形勢政策教育,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融合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公民個人層面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倡導,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做到愛家愛鄉、多勞多得、誠實守信、重情重義、尊老愛幼、鄰里和諧、共同富裕。
因勢而新開展支教助教工作。農村貧困人口更需要教育,大學生可以利用親身經歷和自己所學傳輸“知識改變命運,科技改變落后”理念。大學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積極宣傳文化、科技、衛生知識,組織起本鄉本村的中小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加強學業指導、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工作,增強貧困學子的自信心。
因人而異開展精準定點精神扶貧工作。致貧原因多種多樣,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因戶而異家家都不一樣,這就要力求精準,對癥下藥。返鄉大學生要將主要精力放在解決主觀原因致貧人群上,注重思想精神層面的幫扶,深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積極開展健康向上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
因地制宜改變家鄉人文環境。改變貧困鄉村的精神面貌,提振父老鄉親的精氣神,必須從改變家鄉自然環境做起。人能改變環境,環境也可以改變人,環境與人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優美整潔的自然環境可以使人心情愉悅,喚起自覺熱愛家鄉的意識,從而做到良性循環,錦上添花。返鄉學子有責任和義務肩負起改變家鄉的落后村容村貌使命和責任,挖掘家鄉鄉土文化,大力宣傳家鄉民族文化,增強村民的自豪感。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傳統文化,也有許多優秀傳統美德,加強“四個自信”當中的文化自信,人人要親力親為,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農村道路建設是根本,農村房前屋后美化是前提,農村誠信友善的新型鄰里關系是關鍵。
引導大學畢業生利用所長,返鄉參加農村經濟建設,鼓勵大學生在家鄉建功立業,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靠努力加奮斗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創辦鄉村實體工業企業,實現亦工亦農,發展農村工業經濟。可以引進科技項目落戶農村。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市中工業企業的各方面的運營成本不斷增加,低端企業大多數只能招收文化程度和技術水平不高的農民工,隨著這些在農村的主要勞動力的流失,農村變成了留守老人和兒童的農村,長此以往,真正實現脫貧便難上加難。因此發展農村工業經濟,必須興辦農村工業企業,讓農民工回鄉務工同時務農,回歸家庭,保持農村家庭相對穩定,實現安居樂業。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如果能夠帶頭返鄉參加家鄉的工業建設,農村的工業經濟建設成就指日可待。
創辦鄉村畜牧業企業,大力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及庭院經濟。農業經濟是國家安全的根本,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農村的農業穩定至關重要,糧食的穩產增產關乎十四億中國人民的糧食安全,這個主要關鍵必須牢牢抓住不放。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和庭院經濟不僅是滿足社會化、大眾化和個性化的需要,同時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當務之急。返鄉大學生為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投身當地經濟社會建設實踐,為脫貧攻堅助力也能充分體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擔負起技能指導和培訓的任務,為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貢獻青春。新時代的新發展目標、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已經展現在當今社會,幸福從來都是奮斗出來的,只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明天肯定會越來越好。九零零零后的大學生們恰逢其時,歷史的重擔責無旁貸落在了他們的肩上,只有勇挑重任,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會與挑戰并存,掌握斗爭本來,化危為機,加快培訓農村主要勞動力,以適應新時代要求便迫切擺在我們面前,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為摘掉貧困鄉村的帽子要急家鄉之所急,為家鄉父老宣傳科普知識,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