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江蘇南京 210044)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數據的價值被不斷挖掘,數據交易開始變得火熱。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數據可作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意味著數據與資本、勞動等傳統要素擁有了相同的地位和角色。我國數據交易制度的出現時間較短,許多制度設置還不完善,導致了司法實踐在此類問題的糾紛中難以找到合適的依據,因此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無法得到有力地維護。通過對我國數據交易中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提出對應的解決思路,確保我國數據交易市場的有序發展。
數據交易的概念。數據交易是利用數據獲取經濟利益的過程,數據交易市場中的主體通過交易實現數據交換,最終實現數據在不同領域或部門之間的流通。從這個定義來看,其實數據交易和普通商品的交易并無太大的區別,只是具體交易標的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總結數據交易市場的交易現狀后發現數據交易存在三個最明顯的特征:交易主體多元性、交易市場發展迅速以及數據孤島現象明顯。
數據交易消費者隱私權的特征。與傳統消費者隱私權相比,數字交易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主體范圍更廣、更復雜。在傳統交易模式下,消費者無需提供任何個人信息便可完成交易,其隱私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網絡空間中,消費者的隱私權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消費者隱私權的范圍,具體而言,其范圍涵蓋了消費者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年齡、性別、所購物品的類別和數量、購物喜好、消費金額等,所有可以辨別為個人信息的都是數字交易中消費者隱私權的客體。數據交易市場化中的隱私權遭遇的侵犯不僅限于互聯網絡,更是延伸到實體空間。速度快是網絡化最核心的屬性,在全球信息共享的背景下,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片刻間便可傳送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任何電子產品和數據信息的使用者都面臨隱私泄露的風險,傳統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在數據交易市場中得不到很好的適用,相關法律的滯后更是讓違法者有機可乘。這些都使得公民隱私權保護難度加大,并且損害的不可逆性增強,受害者難以維權,隱私權遭受侵權的危害進而被無限放大。
我國數據交易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現狀分析。我國素有重集體而輕個人,重義務而輕權利的現象,在這種文化傳統和社會背景下,我國公民隱私的自我保護意識普遍不強,并且很少有人關心他們的隱私受到侵犯,更多的人在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的情況下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手段來捍衛自己的權益。根據我國現行法律體系的規定,國家通過多部法律從不同層面對消費者隱私權在實體經濟當中進行規范,其中有憲法最高層面的規定,也有民事法律的保護,最嚴厲的還有刑事方面的規范。不過這些法律規定過于分散,同時也不是很完善,缺乏一部專門的立法來對消費者隱私權進行系統保護。首先,這些法律中的有些規定適用范圍不廣,有的只能對特定的對象發生法律效力,沒有在整體上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規范;其次,這些條款散亂地規定在各個部門法律當中,不夠具體和完善,所以無法對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進行有效打擊;再者,由于這些法條被規定的不同的法律法規當中,其中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造成了在現實司法案件辦理中無法提供明確指導。
我國數據交易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困境。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后,最有效的救濟途徑是司法救濟。然而,就我國司法現狀而言,在訴訟制度中對這方面的規定卻很少。如前所述,隱私權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并沒有單獨規定,而是被納入到了名譽權的范圍。相關司法解釋也沒有單獨規定隱私權,導致在司法審判中只能根據對名譽權的侵犯來判斷案件。此外,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立法缺失,導致司法實踐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往往無法為被侵權人提供完善的救濟。我國現行的訴訟法律沒有對小額訴訟設立專門的訴訟程序,這不利于當事人采取訴訟的方式來保護隱私權。然而,隨著信息經濟的日益發展,公民在網上交易活動中被要求提供個人信息的地方很多,這為數據侵權埋下了隱患。例如,個人電話是法律規定的個人隱私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個人的電話號碼經常被泄露,消費者很難保護自己的權利,他們大多采取了寬容的態度,這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是非常不利的。沒有相應救濟途徑的權利往往無法真正實現,一項權利倘若喪失了相應的救濟途徑,那么往往無法真正實現該權利,同時也喪失了法律法規對其的保障與監督。
規范數據交易行為。目前我國隱私權保護制度并未系統化建立,個人信息權利正處于準備立法階段,同時散見于不同規范性文件的個人信息保護條款也為個人信息立法儲備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在民法典分則編纂的時代契機下,我國可通過明確界分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權的權利框架體系,完成對數據交易中個人信息的保護體系建設。在個人信息權利得到法律固定后,通過個人信息權利保護規范性文件與《侵權責任法》協同為個人數據交易中個人信息權利保護提供法律依據及救濟途徑。事實上,數據交易過程中,數據提供方并未失去對數據的控制,且同一數據集合可向多個數據需求方提供,故而此種傳輸行為以數據需求方獲取數據內容為目的,應適用服務合同規則,一方提供服務,另一方根據合同給付對價。通過《合同法》對數據交易行為進行規制,即采用債的路徑來規制數據交易,相較于反復討論數據作為支配權客體是否能特定化,是否能被支配的等問題,債的路徑更加關注數據交易過程的行為,關注債的關系中的主體之間行為模式的調整。
引導消費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公民是使用互聯網技術的主體,因此,保護財產隱私權的關鍵還在于我們自身。在日益紛繁蕪雜的網絡環境中,我們必須提高自身隱私保護意識。現如今,絕大多數公民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薄弱,極易將個人隱私“遺忘”,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因為何種舉動在何時被何人通過哪種方式就將自己的隱私泄露。大數據技術飛速發達,想要竊取用戶隱私易如反掌,對此,用戶必須樹立隱私保護意識,在任何有可能泄露個人隱私的行為前,都需要認真考慮,謹慎對待。不僅如此,公民還需要學會尊重和保護他人隱私,不能出于任何目的,泄露和利用他人隱私,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隱私保護氛圍。
完善數據交易監管法律制度。數據交易市場的有序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數據交易監管體系,我國目前數據交易市場并沒有專門的監管法律對其監督,而數據交易的過程存在著許多安全風險,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的監管機制,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和義務,用法律手段來維護數據交易市場的秩序,唯有如此才方能保障數據交易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
總之,我國當前階段的數據交易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只有從立法層面和司法層面同時著手,才能對其做到合理的規制。與此同時,國家應對此高度重視,數據交易安全能夠得到保障,可以促進其他國家與我國的交流與合作,對于國家的發展與建設大有裨益。我國應盡快實現個人信息權保護立法,以規制數據交易過程中對個人信息侵害現象嚴重,干擾個人生活安寧,損害個人人格尊嚴等現象。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數據交易的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模式,我們應當從全面立法入手,多角度全方位保護消費者信息安全,增強消費者信息的保護力度,協調消費者權利實現與數據交易發展間的沖突,構建井然有序的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