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旭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42)
當人類進入20世紀的門檻時,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金融壟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917年,列寧創立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勾勒了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與民族主義組成的世界秩序圖景。列寧通過對生產壟斷、金融寡頭、資本輸出等的剖析,為未來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做出科學判斷。一百年后,當人類邁入21世紀門檻時,爆發的9·11事件作為一種歷史性“例外狀態”沖擊著舊式世界秩序,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現了一股“新帝國主義”思潮。那么,跨越百年的“帝國主義”與“新帝國主義”之間有什么關聯呢?
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局勢的激蕩變化,海外學界關于“新帝國主義”的論爭開始興起。右翼學者將“新帝國主義”論視為用于拯救“失敗國家”的政治概念,而左翼學者則將“新帝國主義”論視為一種傳統帝國主義的延續?!暗蹏髁x”向“新帝國主義”的話語轉換邏輯本質究竟是什么?抑或兩者到底有無區別?在此背景下,擬對兩者的話語轉換邏輯本質進行探討,以重新認識當今資本主義社會。
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創立的標志是列寧對帝國主義本質作出的回答。在列寧提出科學論斷之前,霍布森、希法亭、盧森堡、考茨基等對“帝國主義”進行了批判。他們分別從“資本積累”“金融資本”等方面對帝國主義產生的原因、帝國主義的特征及其發展進行了理論探討。究其根本,“帝國主義”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為其對殖民地疆土征伐、商業壟斷所做的辯護,而“帝國主義論”則是霍布森等人對這種思想的批判。列寧通過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借鑒古典帝國主義論,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1917)等作品中對“帝國主義”進行了系統闡釋,實現了理論與思想的升華,奠定了帝國主義論的科學論斷的基礎(1)一般而言,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論”分為兩類:一是“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論”,指的是歐美學者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為其對殖民地疆土征伐、商業壟斷所做的辯護”的批判,二是“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論”,包括第二國際理論家和列寧對“帝國主義”的批判。為明晰表述,本文將第二國際理論家的“帝國主義論”稱之“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觀點”,將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稱之為“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
第二國際理論家的代表盧森堡、希法亭、考茨基等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出發,對“帝國主義”展開了各具特點的理論批判,并給出“帝國主義”未來走向的判斷,形成了第二國際理論家“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觀點”,主要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積累與帝國主義。盧森堡在《資本積累論》(1913)中強調的是“資本積累”。在他看來,“帝國主義”具有資本主義本質屬性,其中又區分兩種不同屬性:世界政治屬性(包括軍事競爭、向外擴張殖民地以及戰爭手段)和經濟屬性(資本積累)。而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政治斗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本國急切需要的“資本積累”。盧森堡將資本主義發展將分為3個階段,即:“資本對自然經濟的斗爭,資本對商品經濟的斗爭,資本在世界舞臺上為爭奪現存的積累條件而斗爭。”[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三階段,也是資本主義“歷史生命上的最后一個階段”。在這一個階段,一旦國內由于消費不足或者生產過剩,資本就必然尋求海外市場,國家之間就會因為爭奪資本積累市場產生激烈的競爭并隨之發生慘絕人寰的戰爭。只不過,非資本主義國家都是資本積累的受害者。無論資本主義國家采取哪種方式,是戰爭的還是和平的,是剝削掠奪的還是借貸款的,其本質都是以犧牲不發達、非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為前提的。
第二,金融資本與帝國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資本主義市場空前繁榮,金融資本對資本集中、資本積累、壟斷資本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產業資本增長到一定程度,銀行便開始作為其部分資本的支配者,銀行所有者成為了產業資本家,這導致資本主義走向最高壟斷階段。希法亭把這種轉化為產業資本的銀行資本稱之為“金融資本”。由于資本的本質特性是追逐高額利潤,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競爭和斗爭,維護其輸出方式所獲得的高額利潤,是資本主義國家制定其“帝國主義政策”的本質屬性。從國內來看,金融壟斷的不斷發展必將導致無產階級日益貧困。從國際上看,壟斷資本在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必將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日益尖銳,“在這些敵對的利益的暴力沖突中,金融巨頭的獨裁統治將最終轉化為無產階級專政”[2]。希法亭提及的所謂無產階級專政并非暴力革命,而是嘗試在不改變私有制的基礎上,形成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混合經濟制度。
第三,帝國主義者同盟的“超帝國主義”??即幕趯Α暗蹏髁x”的批判中提出“超帝國主義論”。在考茨基看來,帝國主義應定性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特殊類型”。任何有志于發展自身工業的農業國,都要購買英國生產的工業品,并將自身的農業原材料源源不斷輸入英國;英國靠著工業品與農業品之間的差額國際貿易控制農業國的經濟命脈,并影響其政治。隨著這些農業國家工業體系的不斷發展,他們開始逐步要求擺脫英國的控制,并且和英國一樣將農業國視為掠奪對象??即幕袃蓚€關鍵性的理論支點:一方面如盧森堡等人的判斷,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滅“帝國主義”。只有無產階級力量強大到足以撼動資本主義統治時,資本家對這些地區的奴役才會結束。另一方面,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對占領、殖民農業國產生競爭,將最終催化出毀滅世界的軍備競賽。在此情況下,考茨基認為任何一個有遠見的資本家今天都要向他的伙伴們大聲疾呼:全世界資本家聯合起來[3]。他倡導建立“世界性的帝國主義國際聯合”,用帝國主義者聯盟的“超帝國主義”終結“帝國主義”。
列寧將壟斷定義為帝國主義本質屬性,并將壟斷資本主義視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有學者認為,這既是基于對同時期古典帝國主義理論的積極繼承,也是對同時期相關理論成果的反思與批判。
第一,將壟斷作為理解和解釋帝國主義現象的基礎。列寧將壟斷視為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和實質這一論斷,超越了盧森堡的“資本積累”和法希亭的“金融資本”等關于帝國主義本質的論斷。盧森堡從再生產過程中流通的要求而不是從生產領域來看帝國主義的形成,同時將資本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視為其實現剩余價值的一種方式,而沒有從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轉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這一立場來觀察,這導致他無法正確地研究帝國主義的經濟根源與本質。希法亭只是將金融壟斷資本視為“金融資本”表象。列寧認為希法亭看到的只是銀行支配工業家的資本,實際上金融資本運行之奧秘在于銀行與工業結合。銀行成為真正的萬能機構,由之而產生出的金融寡頭即少數掌握金融資本的壟斷資本家,通過“參與制”在金融、產權、生產等方面控制整個工業部門,進一步增強了壟斷資本在整個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第二,確立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性的分析路徑。列寧將帝國主義定義為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他用歷史階段性的定義與考茨基認定的“帝國主義特殊類型”的論斷,以及霍布森、希法亭等人的“帝國主義政策論”劃清了界限。在考茨基等人那里,帝國主義只是金融資本的某種通過工業國的力量兼并農業國的一種政策,他寄希望于通過帝國主義的聯合,實現“帝國主義聯盟”,以和平過渡取代階級革命。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各國的激烈競爭導致國家資本主義托拉斯形成,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不可能實現世界性的帝國主義國際聯合。在列寧看來,帝國主義時代以資本輸出代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世界擴張的主要形式,而金融資本在其間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資本輸出和國際壟斷導致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領土的瓜分,誕生了帝國主義主導下的新世界體系??即幕暩鞯蹏髁x內部斗爭的“政治性”,強調所謂的“純粹經濟的觀點”,寄希望于壟斷組織的簡單聯合,斷然忽視帝國主義內部之間的矛盾及其所具有分割世界的本質。
第三,構建“帝國主義論”的完整理論體系。列寧繼承了同時期的古典帝國主義理論,也對同時期的相關理論成果進行了反思與批判。他在《帝國主義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分裂》(1917)中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個特點分三個方面:(l)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2)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3)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痹凇兜蹏髁x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1917)中,他歸納了帝國主義五大特征:“(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4]一方面,列寧深刻地意識到了帝國主義腐朽的、寄生的和垂死的性質,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社會發展規律進行分析的基本論斷,即資產階級滅亡和無產階級勝利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壟斷階段是資本主義向著更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轉變的過渡階段。另一方面,列寧清醒地認識到,國家壟斷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獲取更多利潤,日益加重了對無產階級的剝削。社會主義革命并不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想,會在全部或部分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并獲得勝利,而可能會在資本主義鏈條最為薄弱的環節爆發并取得勝利。這一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條件理論,為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理論支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和舊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西方發達國家對傳統的以武力入侵和殖民占領的“帝國主義”一詞避之不及。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國內矛盾增多,這些國家想要將國內矛盾轉嫁到其他國家,于是部分西方學者為帝國主義干涉他國內政、尋求軍事打擊做辯護,炮制出“新帝國主義”概念。西方左翼學者則根據時代變化, 對“新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特征進行了批判。
由表4可知,攤鋪過程中未產生嚴重離析。經過拌和攤鋪后,5個路段混合料的級配發生變化,但仍符合規范級配范圍,這表明所攤鋪的水泥穩定碎石混合料粗細均勻,滿足設計與規范要求。
任何思潮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時代的反映。 “新帝國主義”流派雖然種類繁多,但究其理論本質而言都是西方學者和政治精英為了維護戰后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而提出來的。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3種。
第一,美利堅帝國論?!懊览麍缘蹏摗闭叽蠖鄬⒚绹暈榱_馬帝國血脈的繼承者,也是當今唯一的“新帝國”擔當者。“新帝國主義論”者力捧美國成為“救世的新帝國主義者”。2013年,羅伯特·卡根在《美國締造的世界》一書中甚至將當前的世界秩序歸為“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秩序”。書中談到:“它制定了許多國際行為規范和規則; 它塑造了經濟關系的性質; 它甚至影響了思想和信仰領域,包括人們信奉神靈的方式以及政府取得合法性的形式?!盵5]“9·11”事件賦予了“新帝國”向“非民主失敗國家”發動戰爭的合法化與正當化的理由。美國政府制定的全球反恐戰略為美式“新帝國”構筑了一個囊括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各個層面的全球霸權秩序?!靶碌蹏蓖ㄟ^“正義戰爭”將民主機制帶入到“失敗國家”,助其重建所謂“自由民主”制度。
第二,合作帝國主義論。合作帝國主義論的代表人物是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顧問羅伯特·庫珀。在他看來,世界存在“三種帝國主義”。第一種是經濟上的全球經濟帝國主義。就是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將那些希望融入全球經濟的“失敗國家”納入國際金融體系,促使其良性發展。與之對應的是,這些受援國要允許國際組織和外國的干預。第二種是地理上的“近鄰帝國主義”。即由聯合國接管暴力、犯罪肆虐的國家。比如,對歐洲可能存在威脅的巴爾干半島,若按照傳統的帝國主義觀念,歐盟應該用法律或者政府體系來控制這些“失敗國家”地區;而如今“新帝國主義”則是要讓中東歐國家自愿接受整個歐盟的法律體系,比如波斯尼亞和科索沃自愿接受聯合國的保護,同時也就認同了聯合國制定的既有法律法規。第三種是歐盟形成的“合作性帝國”?!昂献餍缘蹏敝鲝垼和ㄟ^非軍事的,特別是社會經濟手段以及法律化和規則化機制化解沖突,實現多國合作;各國政府共存于某一政治框架,遵照共同的法律體系,形成一種“共同的自由、安全的圖景”,致力于把“民主、發展、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希望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2)The U.S.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pt.2002:1.?!昂献餍缘蹏睌[脫了以領土管轄范圍占有為標志的“舊帝國”傳統形象,在人權高于主權的普世價值觀念的統轄下,向“失敗國家”輸出“秩序”和“制度”,使之從“失序世界”回歸到“有序世界”。
第三,“新帝國論”。西方左翼學者同樣參與到“新帝國主義”的敘事之中,只是與右翼學者為新帝國主義論的干涉主義提供理論資源不同,部分左翼學者認為在后工業化時代資本主義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奈格里和哈特在《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中重構了“新帝國”的形象:首先,在觀念上,奈格里和哈特定義的“新帝國”是“一個無中心、無疆界的統治機器,在其開放的、擴展的邊界當中,這一統治機器不斷加強對整個全球領域的統合,帝國通過指揮和調借網絡管理著混合身份、富有彈性的等級制和多元的交流。帝國主義的世界地圖的民族-國家色彩,已經被合并、混合在(新)帝國全球的彩虹中”[6]。其次,在形式上,“新帝國”是主權國家范式向帝國范式轉變的產物?!叭蛐躁P系網絡之規訓”是在壟斷合法使用暴力的權力下,確?!靶碌蹏本W絡秩序運行的正當性強制前提,也是其表現的鮮明特征。在此全球規制下,擁有數字資本力量的“新帝國”不再受到主權國家力量的制約,它能夠輕易構建沒有固定界限(國界)的“控制性社會”,并以數字化手段規訓和操縱全球秩序。最后,在政治上,“新帝國”構建了超越民族國家的普世價值觀念,并依靠此觀念將世界諸國納入“新帝國”設計的統一秩序之中。在這個意義上,奈格里與哈特描述的“新帝國”統治形態可以被視為囊括共同意識形態下的不同主權國家所形成的新全球化秩序。
面對新帝國主義論的挑戰,部分西方左翼學者的觀點與列寧及第二國際時期理論家呈現出諸多不同。總的來說,西方左翼學者對“新帝國主義”3種主要形式的批判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美利堅帝國論”批判。大多數西方左翼學者認為,所謂美國的“新帝國主義”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資本過度積累無法解決資本過剩的危機,而被迫采取的對外擴張。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大衛·哈維運用其特有的地理-空間概念解釋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帝國主義時代資本積累。在他看來,新帝國主義的“霸權主義”是依靠時間延遲和地理空間拓展來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靶碌蹏髁x”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國家和帝國政治”,“資本積累在時空化分子化”過程的兩種要素的融合[7]。憑借各種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的方式維護和實現新帝國主義之利益的“權力的領土邏輯”,以及因帝國主義資本過度積累而產生剩余資本的“權力的資本邏輯”,兩者結合成為“新帝國主義”剝削掠奪世界的組合拳。在資本邏輯的運動之下,“權力的資本邏輯”為了追逐更多利潤而展開空間地緣上的擴張,而“權力的領土邏輯”則是保證資本邏輯擴張的暴力手段。國家作為控制資本的主體,在這套資本邏輯體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最終,權力的領土邏輯服從于權力的資本邏輯。
第二,“合作帝國主義論”批判。大多數西方左翼學者認為,“合作帝國主義論”仍然是列寧帝國主義論中批判的“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經濟關系的延續,究其根本,是新帝國主義國家對不發達國家進行控制和剝削形成的經濟發展扭曲階段。在埃倫·伍德看來,“合作帝國主義論”本質是“資本組成的帝國”。與傳統帝國通過超經濟手段建立廣大殖民地網絡,從而實現經濟掠奪相比,新帝國主義的擴張奧秘在于主動讓“政治與經濟分離”,讓榨取剩余價值的行為不再采取政治強制方式,而純粹依靠資本原則和市場經濟主導的規制力量。另一方面,利潤最大化導致新的投資注入,促使資本開拓新的市場,這是資本積累擴張性的表現?!罢闻c經濟分離”反倒使得資本跨國擴張成為可能,從而讓資本主義普遍化,讓全球邁入“資本帝國”時代,新帝國主義國家所呈現出的邊緣國家對中心國家的“合作與依附”,本質是資本帝國主義對自主程度不同的主權國家的統治形態。
第三,“新帝國論”批判。左翼學者認為傳統的主權國家并沒有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而消亡,只是資本主義到了一個“壟斷資本主義高級階段”。例如美國 《每日評論》主編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提出:“‘帝國主義’就是用來揭露和批判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術語,‘新帝國主義’就是‘以全球化高級階段的壟斷資本主義為特征的時代 ’?!盵8]盡管現在資本的全球化的進程逐步加快,資本的控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但這并不說明奈格里和哈特所說的超越國家主權的“新帝國”已經形成,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性質依然十分明顯。若將“新帝國”視為消弭主權的全球主權,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性質是什么:是傳統的舊式帝國的征伐,還是“新帝國”對異質意識形態存在的規訓?“新帝國論”依然認為美國的軍事行動仍然是資本積累擴張性導致,只不過傳統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旗號是保護自身商業利益,而“新帝國主義”換成了“拯救失敗國家”。不管奈格里和哈特是否有這樣的主觀意愿,“新帝國論”起到了為喚起美國、歐盟等“新型帝國”承擔起重建世界秩序的論調推波助瀾的作用。
自列寧創立科學帝國主義理論后,列寧對帝國主義本質揭示和五大特征歸納成為人們辨析“帝國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基礎理論。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帝國主義”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重大轉變。筆者認為,盡管帝國主義內部發生了諸多新變化,新帝國主義也具備一些新的特征,但其三個本質屬性并未改變,即: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與掠奪的本質并未改變,壟斷作為其本質性的特征并未改變,西方意識形態全球滲透規訓與文化霸權擴張的本質并未改變。
第一,“軍事霸權”和“政治強權”并存。按照“美利堅帝國論”的觀點,在“軍事霸權”方面,美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一軍事大國。如查莫斯·約翰遜在《帝國的悲哀》一書中所述:“根據五角大樓年度不動產清單,也就是所謂的《基地結構報告》,我們在全世界132國家部署有725個軍事基地。美國這一龐大的基地網絡構成一種新式帝國——一個軍事飛地組成的帝國,而不是以老帝國主義形式存在的殖民帝國。為了控制海洋,我們維持了近13支航母打擊大隊,它們構成了流動基地?!盵9]小布什上臺以來,美國以絕對的軍事優勢為基礎,頻繁以“先發制人”的戰略對可能危及美國全球秩序失控的“失敗國家”出擊。在“政治強權”上,近些年來,美國可以為了本國國家利益,忽略國際協商機制,從而轉嫁國內日益嚴重的內部矛盾和經濟危機,不惜打破親手打造的國際秩序。比如小布什政府執政之后,連續單方面廢除或退出諸多國際條約,如《禁止生化武器條約》《反彈道導彈條約》,以及拒不簽署《京都議定書》等。近幾年來,特朗普政府堅持“美國優先”原則,單方面挑起與多國的貿易摩擦,接二連三地撕毀、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巴黎氣候協議》《移民問題全球契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9項協議和國際組織,這充分暴露了其奉行單邊主義政策,力圖實現它夢寐以求的“單極世界”的強權政治野心。
第二,掠奪而不治理的“新帝國主義”。如果說美國還對“新帝國主義”的形象有所期許,就在于它只想做個單純資本擴張、攫取利益的帝國,而不想承擔傳統帝國治理殖民地之責任。這從海灣戰爭便可看出。美國用武裝力量擊潰了伊拉克的國家機器,但并沒有幫助伊拉克重建正常的社會秩序,他們在意的只是作為擴張的戰略利益——石油。與其說西方右翼的“新帝國主義”論調的本質,是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干涉控制其他國家的行為進行辯護,不如說是借助“新帝國主義”之概念來呼吁美國重拾傳統帝國主義殖民之雄心,擔負起傳統帝國全球治理之職責。如果說當今“美利堅帝國論”是所謂的“新帝國主義”,其“新”就“新”在這是一種沒有帝國責任,喪失全球治理使命的“新帝國主義”。
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只要“新帝國主義”依然按照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邏輯運行,“帝國主義”就沒有所謂的“新”“舊”之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帝國主義呈現出“跨國壟斷資本強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資本主義起決定性作用”兩種形式。
第一,跨國壟斷資本強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條件下,為追逐利潤相互競爭,資本主義生產必然走向壟斷。資本主義擴張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作為跨國壟斷資本的代表——超級跨國公司對全球資本的控制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生產的集中必然導致勞動的聯合,超級跨國公司給各國企業罩上了一層依賴關系的密網,通過對各國本土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盈利方式的破壞和重構,讓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超級跨國公司設計的全球生產鏈條體系當中。二是壟斷資本的高度壟斷使得越來越多的財富為私人資本家所掌握,他們不僅要操控經濟命脈,還要掌握政治話語權。比如他們希望各國政府推行服從跨國資本利益的法案,采用利于跨國企業家的政策。三是超級跨國企業和國際性壟斷集團使得資本壟斷進一步加劇。隨著全球性生產越來越普遍,資本積累逐漸超越國家邊界,超級跨國企業的壯大直接催生出了跨國資本主義階層,跨國壟斷資產階級與本土壟斷資產階級聯合起來維護壟斷跨國資本主義階層利益。
第二,金融壟斷資本控制著全球壟斷資本的命脈。列寧在創立科學的帝國主義論中,專門提到金融寡頭統治是帝國主義基本特征,這一特征至今仍未消失。如果說壟斷資本在當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作用,那么以跨國銀行為代表的金融壟斷資本則控制著全球壟斷資本的命脈。這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在產業資本的增值過程中,金融資本借助金錢和金融證券兩種形態,通過自己特有的靈活性和流動性,繞過了機器生產與勞動力結合的生產環節,擺脫了物質形態束縛,通過投機性的交易性的資產即金融證券創造收入,利潤渠道越來越多來自金融活動,金融資本成為傳統生產制造的“實體經濟”的“血液”。二是金融資本既是資本最高最抽象的形態,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壟斷資本表現形式。隨著金融壟斷資本的崛起,過度金融化必定導致經濟虛擬化程度加強。正因為如此,投機性的金融資本膨脹速度遠遠快于產業資本的擴張速度,金融資源遠離以傳統生產為主的實體經濟,導致實體經濟停滯和萎縮,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家轉向貨幣資本家。三是貨幣霸權是新帝國主義金融壟斷資本的新的優勢。傳統帝國主義控制的主要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新帝國主義則將貨幣資本結合虛擬資本向第三世界國家大規模輸出,從而為金融資本擴張開辟道路。
第一,以西方普世價值觀為主導的“文化帝國主義”。在帝國主義擴張過程中,“新帝國主義”維護霸權秩序的手段不必是赤裸裸的武裝侵略,而是用西方普世價值觀主導的意識形態輸出,通過文化輸出戰略實現控制他國的帝國主義形式。1948年,漢斯·摩根索在《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中指出:所謂帝國主義維持霸權的手段不外乎3種,即軍事帝國主義、經濟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前兩者屬于傳統帝國在領土和經濟領域方面的侵占形式,而“文化帝國主義”的目的不在于征服國土或者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心,以此為手段改變兩國之間的強權關系[10]。當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倡導的“軟實力”,本質上也就是摩根索提出的“文化帝國主義”,是軍事、經濟帝國主義霸權本質的表現形式。它將“自由”“民主”“人權”等代表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作為一種普世性的標準和尺度,通過大眾商業傳媒傳播推行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將帶有資本主義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文化內核傾銷至第三世界國家,使得非西方國家(包括民眾和決策層)普遍認同西方普世價值觀念,從而通過和平和隱蔽的方式轉變這些國家的政治政權,從而取得比軍事征服和經濟控制更為牢固的霸權基礎。
第二,控制媒介傳播話語權。媒介傳播在“文化帝國主義”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壟斷跨國公司和媒介集團通過控制全球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產品發布,進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最終將其變成“新帝國主義”的文化殖民地。有學者將其稱之為“媒介帝國主義”,將其視為“文化帝國主義”的一體兩面[11]。一是通過大眾傳媒(網絡、影視、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推行西方普世價值觀念。二是教育媒介和文化交流成為“文化帝國主義”話語權控制的重要力量。類似于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卡耐基基金會、索羅斯基金會等的教育與智庫機構,每年資助世界各國學生與學者參與相關研討會和交流項目,促使參與者以“文化帝國主義”式的價值觀念替代本國原有的價值觀。“新帝國主義”對媒介傳播的話語權的控制不僅有利于跨國壟斷資本和金融壟斷資本在全球形成壟斷消費意識形態,而且會強化壟斷資產階級對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的統治(3)關于“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一話題,參見文獻[12]。。
第三,構建以西方法律為標準的法律體系。 “法律帝國主義”是“文化帝國主義”的一種衍生品,“法律帝國主義”的話語霸權的形成就在于對被用來將壓迫性的殖民主義或新殖民主義行為和掠奪予以合法化與正當化[13]。在這一套價值體系構建之下,普世性的“西方法治”顯然是“文明進步”之必然進程,從而將未納入“西方法治規范”的“非法”區域合法轉化,這是“法律帝國主義”的關鍵環節。“法律帝國主義”的本質在于全球資本主義秩序的法律建構,通過精心編織法律語言掩飾對第三世界國家“司法霸凌”?!胺傻蹏髁x”使得剝削和掠奪看上去更具有“合法性”,而其本質仍屬于新帝國主義政治擴張驅動下的一種文化想象與話語霸權。
依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新帝國主義”是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的新擴張的新階段,也是少數發達國家希望主導構建的國際新秩序。在當今全球經濟秩序中,“新帝國主義”采取的一些軍事的、經濟的、法律的和文化的手段,是資本主義積累過程中的新表現。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今的“新帝國主義”內部面臨的矛盾在以過去未曾有過的程度加劇。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判斷的論述依然有效。西方學者提倡的“新帝國主義”,雖然具備一些新的特征,但并未改變其帝國主義的本質。需要辯證看待的是:既然是“垂死的”,就必然不會突然滅亡,在一定的時間內,還可能會發展。據此判斷,我們要進一步研究分析在全球化形勢下反對全球霸權的斗爭的新特點,同時積極探索、努力構建新時代新型大國關系,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和治理體系,這是“新帝國主義”批判性研究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