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廣西玉林 537006)
顱內動脈瘤發生較為隱匿,常常在發生自發性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才被發現。動脈瘤破裂可引發栓塞、動脈痙攣等癥狀,當病情嚴重時可造成患者殘疾甚至死亡。針對動脈瘤破裂患者,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1]。但在圍術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容易發生不良事件,且手術后患者會出現多種并發癥,比如再次出血、感染等,加之病痛的折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給予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科學規范的護理措施,能有效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整體療效的提升,對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內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的術后住院整體情況與歐美仍有一定差距,整體的住院時間均較長。導致住院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因為心理因素、病情影響等機體產生應激反應,進而造成功能紊亂,影響患者的康復效率[2]。在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的臨床護理上,護理內容集中在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手術準備、心理疏導、優質化的細節護理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能夠以較佳的狀態接受手術[3]。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對患者術中與術后情況的關注不夠,導致不良事件頻頻發生,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患者術后的護理需求未得到滿足,影響到醫院的護理服務水平[4]。為了提高護理質量、效果,許多醫院加強了對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的圍術期護理,目前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的整體護理水平得到顯著提 升。
手術前,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確保病房環境安靜以及患者的情緒穩定,避免外在不良刺激而導致患者情緒波動、血壓升高[5]。限制探視時間和探視次數,保證患者得到充分休息。給予患者合理的飲食指導,確保其大便通暢。必要時可遵醫囑給予患者緩瀉劑,禁止進行灌腸[6]。如果患者存在癲癇癥,保障患者的安全并按醫囑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對于頭痛躁動不安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止痛治 療。
手術后待患者清醒,將其床頭抬高30°。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進行早期活動,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因突然改變患者體位,導致其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暈或者昏倒的現象。手術后6 h,如果患者未出現嘔吐癥狀,可開始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為主,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食物和普通飲食,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則,避免出現過飽現象。早期進食可及時補充營養,增加患者的抵抗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可以降低術后應激反應以及腸麻痹和腦水腫的發生[7]。保持病房環境安靜,避免患者情緒激動。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瞳孔、意識、語言以及肢體活動等變化情況[8]。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其受壓、彎折、阻塞、脫落等,定時更換引流管,確保引流管的通暢,將引流液的引流量、顏色和性質做好記錄[9]。
腦血管痙攣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后的常見并發癥,發生率在23%左右。導致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因素較多,包括高血壓、吸煙、手術時機、年齡和體質量指數(BMI)值等[10]。顱內動脈瘤破裂后,動脈瘤壁內與壁外的壓力差急劇減低,載瘤動脈突然減壓導致反射性急性血管痙攣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過程中,致痙攣物質被大量釋放,產生腦血管痙攣。手術中持續泵入鈣通道阻滯劑能夠有效維持血液濃度,預防腦血管痙攣[11],尼莫地平是臨床上用于預防和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痙攣的首選藥物之一[12]。密切觀察患者的用藥量、泵入速度,根據患者的血壓狀態調節泵入速度。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頭暈、眼花、惡心、嘔吐、皮疹、心率加快等癥狀,及時調整使用劑量,必要時停止使用。血性腦脊液引流是預防腦血管痙攣的有效手段,主要有3種方法:腰大池引流(LD)、腦室外引流(EVD)和腰椎穿刺引流。陳維艷等[13]指出,通過腰大池持續引流可短時間內降低顱內壓,流出血性腦脊液,緩解腦血管痙攣的發生。
再出血患者往往在臨床上表現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加深等,嚴重時患者會發生呼吸驟停。術后再出血主要發生在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后的2周之內,因為正常的纖溶系統能夠溶解血塊,故在該時期是發生再出血的高危階段;另外,因為術中導管、導絲以及彈簧圈容易對動脈壁產生刺激,在反復刺激下容易損傷動脈壁而引發再出血[14]。針對再出血的預防護理,需要與患者做好相關溝通,讓患者了解再出血的相關知識,提升患者對再出血的認識,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叮囑患者做好保暖,避免感冒出現劇烈咳嗽;飲食上進食易消化食物,保證充足的飲水量,避免出現用力排便引起再出血[15]。在住院期間對患者做好血壓的監測,因為再出血的發生與血壓升高有密切關聯,可通過藥物控制患者血壓,常采用靜脈恒速泵注藥物的方法泵入降血壓藥[16]。剛開始使用降壓藥物時,5~10 min測量1次血壓,待半小時后,患者血壓相對穩定時,20~30 min測量1次血壓,以便及時發現患者血壓的異常情況,測血壓時患者應處于平臥、安靜狀態。
血栓形成常常發生于彈簧圈栓塞術后。出現血栓形成的患者,常常表現為一側肢體麻木無力,動脈搏動減弱或者消失,肢體遠端的皮膚溫度降低,嚴重時可能出現偏癱、失語或者意識障礙[17]。導致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出現血栓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狀態下,在彈簧圈解脫過程中紅細胞被吸附,導致血小板聚集現象的出現,彈簧圈突出并且伸到了載瘤動脈,造成血凝塊脫落,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18]。在預防血栓形成上,護理方面的重點在于足量抗凝和加壓液體滴注。在用藥后需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穿刺處出血、黑便以及血尿等現象。在手術后應當密切監測患者的意識、瞳孔以及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肌力的變化,是否出現失語、偏癱現象。觀察患者的皮膚溫度和顏色以及感覺功能[19]。指導患者多飲水,降低血液的黏稠程度。下床活動前指導患者做下肢活動操、使用下肢抗血栓壓力泵,可以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
穿刺部位血腫往往在術后6 h內發生,患者常常表現為穿刺部位瘀斑、青紫、出血或者血腫。導致穿刺部位血腫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血管的彈性較差,具有動脈硬化史,存在高血壓和凝血障礙;操作中對血管產生損傷以及肝素使用劑量過大,穿刺按壓時間不夠或者術后穿刺側肢體活動過于頻繁均會引發血腫[20]。為預防穿刺處血腫,在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20~30 min按壓,之后再進行加壓包扎,患者絕對臥床24 h,將患者進行穿刺的下肢伸直制動8~12 h。在對患者進行翻身處理或者搬動時,需要將患者的髖關節處于伸直位。針對清醒患者叮囑其制動穿刺側下肢,針對意識障礙患者進行約束帶固定穿刺側的下肢。
肺部感染是造成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在術后死亡的重要原因。肺部感染患者常常表現為意識障礙加重、缺氧、高碳酸血癥、呼吸節律不規則、發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發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為部分患者因為病情的急性期治療需要氣管內插管、機械輔助呼吸處理,因此容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肺部感染需要做到:①保持患者病房內的空氣流通,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并且在進行任何一項護理操作時都需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②及時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攝入,避免出現誤吸現象,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45°,能有效避免口咽處產生的分泌物進入患者的下呼吸道,并且能夠減少胃液的反流,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③確保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并且每周更換1次呼吸機管道,一旦出現污染應即刻更換。
破裂的顱內動脈瘤其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顱內動脈瘤破裂目前已有多種治療方式,且均具有顯著療效,雖然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的病情改善主要依賴手術治療,但是相應的護理干預也發揮著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作用。為了提高顱內動脈瘤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除了常規的基礎護理以外,還應當充分認識到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防患于未然,以促進患者的良好轉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以及臨床護理的不斷優化,能夠進一步地提高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