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樹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創新了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既能使高中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充分結合,使高中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營養進行汲取,進而發展自身,幫助自身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優秀傳統文化 滲透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9.014
優秀傳統文化本身不足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需要一個載體來使它發揮作用,來實現在學科中的人文教育功能,語文則成了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學科。高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最好時期。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對祖國的熱愛。
一、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為了能夠更好地符合素質教育的方針和要求,教師需要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有效調整,及時撇除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健全學生的人格。高中語文教材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濃厚的愛國之情、誠摯的友情、感人至深的親情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健全當代高中生的人格,都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當前教師應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身人格的不足,并進行有效的完善,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
1.充分挖掘教材內容
高中語文教材本身就精心編排了大量的古文詩詞,這些文章中都蘊含著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語文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結合語文學科的優勢,深挖教材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信息。人們常說《論語》和《老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比如論語中的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三思而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論,都體現著禮治的特點。
2.深入了解歷史人物
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文人墨客,雖然去今已久,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歷史人物或被歲月湮沒,或被記憶至今,但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歷史,他們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民族精神,這些都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注重站在語文的視角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人物,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拉近學生和優秀傳統文化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內涵。比如蘇軾,學生知道他是一個大才子,至于更多的信息不甚了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深入了解人物。
3.開展實踐性活動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因此,我們教師除了需要在課堂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滲透之外,還需要對課外教學陣地的作用進行充分利用,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充分體會優秀傳統文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是現階段語文教學開展的基本要求。為了實現這一要求,語文教師應該從自身入手,掌握先進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并通過在課堂中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高,通過多種手段來對高中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以及興趣進行調動,使得高中語文教學環境更為和諧,也得以形成較為充沛的文化氛圍,使得高中語文教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劉永艷《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作文成功之路》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