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霖
摘 要:在現階段的小學英語課堂內,教師和學生對傳統文化沒有較多的認識,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沒有明顯提升,英語思維也沒有發展,繼而導致課堂教學質量較低。因此,教師要積極將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進行滲透,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逐步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學習方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 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9.026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傳統文化遺留下的瑰寶對當代學生的思想教育具有引領作用。因而,為逐步帶領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指導學生明確英語核心思想,實現傳統文化與英語的有效結合,以此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各國文化相互交流,中國學生對西方文化、節日等具有較多的認識,而在國內,西方節日成為重要的商業營銷手段,這使不少學生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甚至發展成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為此,教師要認識到英語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與外國友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從而通過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現在大家面臨的問題是:首先,小學英語教材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敘述并不常見,教學內容以單詞、語法、閱讀、寫作、口語、聽力為主,忽視培養學生的精神內涵,這就無法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其次,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僅傳遞西方文化,使得學生對外國節俗更加注重,而忽略了本土優良的習俗,進而為傳統文化的滲透增添了障礙,不利于全面發展其綜合能力。
二、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為發揮英語課堂的教育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可從通過下教學策略融入傳統文化,帶領學生認識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進而不斷加強學生的學習質量,打造高質量課堂。
1.挖掘教材內容,弘揚傳統文化
由于小學階段是啟蒙學生的時期,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師需要深度挖掘英語教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材內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整理并展示在學生面前,引領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師要合理設置教學環節,以趣味性的內容吸引學生的目光,逐步幫助學生掌握單詞,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Nature and Culture》時,首先,教師可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通過春聯內容猜節日,以此引發學生思考,導入傳統春節的文化習俗。其次,教師可讓學生思考春節用英語該如何表達,并在黑板上標注“Chinese New Year Spring Festival”,而后就可利用英語帶領學生了解中國春節的來歷。教師需要讓學生翻譯一些語句內容,像“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monster named Nian, who would go to a nearby village to catch children every 30 days”等,以此鍛煉學生的英語能力,并幫助學生認識陌生的詞匯,拓展學生的知識量(如monster),從而挖掘教材內容,深化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
2.開展多樣化活動,引領學生感受學習樂趣
豐富的教學內容可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課堂。為此,教師需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引領學生認識節日習俗,能拓展學生的眼界,使單調枯燥的教學環境豐富起來,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根據活動的內容講解傳統文化,并引導學生進行寫作。
例如在教《In China》一課時,教師就需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著我國的名勝古跡。首先,教師可在課前展示“Get Ready”欄目中的五福圖片,并以“What can you see?”或“Guess where they are”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氛圍。其次,可根據英文的提示猜名著,增強學生的聽說能力,使學生通過聽力掌握單詞、學習傳統文化。比如聽“Long、history、continuous”三個詞匯,讓學生說出“the Great Wall”,而后引領學生學習“Meng Jiangnu cried at the Great Wall”的故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人文思想;并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故事進行寫作,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進而實現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有效結合。
3.對比中西方差異,學習文化禮儀
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根據日常的行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使學生自主尋找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強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教師可以用中西方的實際生活情境引領學生感受不同的文化韻味,以此不斷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
例如在教《Around the world》以可時,教師就可帶領學生體驗不同國家的文化禮儀,進而逐步引領學生感受文化差異。首先可在餐桌禮儀方面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比如在西方國家,不可以對菜品及女主人的打扮評頭論足,但在國內,客人可與女主人商討菜品的內容。教師可借此教導學生探討“It is a joy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并讓學生自主進行翻譯,以此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其次,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不同的禮儀場景,像在西方國家的見面會上,要“Kiss cheek”,而在國內,人與人相互之間只需行禮問好即可。讓學生主動思考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翻譯:Chinese history has a long history,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left behind has a restrictive effect on the behavior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rrectness of western culture while learning,adhere to its essence and discard its dross, in order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constantly struggle.
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4.借助傳統文化整合教學內容
根據新課改的最新要求,小學英語課堂應具有實質性教學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展示英語科目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繼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此,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傳統文化特點,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文化信息,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
5.借助傳統文化合理設計板書內容
小學英語課堂要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學生提升彼此團結協作的能力。因而,教師在課堂內要根據所要講的內容合理設計板書內容,并讓學生在相互之間進行交流。教師要在板書的旁邊配以不同的圖片,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學生的英語思維,實現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有效滲透。像教“Growing up”的單元內容時,教師就需要將“coming-of-age ceremony”標注在黑板上,并帶領學生認識單詞“ceremory”,而后引導學生主動描述對“coming-of-age ceremony”的期待,并對其中的傳統內容進行講解,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
6.借助傳統文化開展游戲活動
教師可在班級內帶領學生進行文化游戲,改變傳統游戲規則,融入英語思想,以此加深學生對基礎內容的理解,促進教學效果的增強。也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游戲內容,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繼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英語重點知識。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滲透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認識到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明確自身的教學任務,逐步引領學生在英語課堂中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為此,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目光,繼而引導學生感受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何麗瓊《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校園英語(下旬)》2015年第4期。
[2] 周景《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19年第9期。
[3] 霍啟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