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霞
摘 要:世界競爭加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社會的高度重視。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當中,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而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融合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初中生物教學的內容,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時期下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 中國傳統文化 結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9.041
初中生物知識較為簡單,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僅僅進行基礎的生物知識教學已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了。現代社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應當擁有豐富的生物知識和較高的綜合素養。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增多,西方文化進入中學生的視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已是迫在眉睫,教師需要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推陳出新,促進初中生物教學發展。
一、新時期初中生物學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存在的問題
新時代下,社會各界對于生物環境的關注不斷增多,生物學科的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但觀察初中生物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卻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對不同傳統文化元素中的生物知識了解不同
初中學生在生物知識學習當中,對于諺語中涉及的生物知識比較了解,但對于古代詩詞當中涉及的生物知識卻很生疏。而產生這樣的現象,主要是由于諺語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諺語通常是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得出的,因此諺語是口語化的表達形式,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而古詩詞卻不同,詩詞有著固定的韻律,是作者抒發情感的載體,比較深奧,需要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理解。再加上古詩詞年代久遠,學生在理解過程當中常常感到很吃力。而古代故事當中蘊含的生物知識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古代故事當中蘊含的生物知識往往要學生具備生物基礎才能分辨。因此初中學生對于不同傳統文化元素中的生物知識理解起來有一點的差異,再加上現代社會十分復雜,學生極易受到網絡游戲的影響,變得不愿意關注和積累傳統文化當中的生物知識。
(二)學生對課本中傳統文化元素關注度不夠
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結合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初中生物教學的內容,學生對生物教學當中結合傳統文化知識也比較認同。說明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應用在生物課堂持積極態度。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學生對于課本當中的傳統文化卻不夠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教學當中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教師對于書本上的傳統文化知識不夠關注,沒能在教學當中運用書本上的傳統文化知識,導致學生無法通過書本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生物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夠緊密。再有,部分學校由于生物學科不進行中考,因此對生物教學的關注不夠。導致學生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學習生物知識和傳統文化。此外,初中學生對于生物常識的積累不夠,也導致無法理解古代文化當中的生物知識。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對教材上的古代文化知識失去興趣,無法進行高效的初中生物知識學習。
(三)教師和學生缺乏應用傳統文化的信心
在初中生物課堂運用傳統文化有著不確定性,傳統文化對于初中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師會認為在課堂當中開展生物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學生將無力負擔,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初中學生的傳統文化積累不夠,根本無法理解傳統文化當中蘊含的生物學知識。
(四)教師在生物課堂上應用傳統文化的程度不夠
在現階段的初中生物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應用相對較少,對于課本當中的傳統文化關注不多。初中生物教師對于應用傳統文化元素開展生物知識教學的意愿不強,教師對于化學、數學和物理學科的關注和應用較多,而對于傳統文化,大部分教師認為與生物學聯系不大,因此沒有重視其在生物教學當中的運用。由于生物教師主要進行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傳統文化積累不夠,導致其在教學當中無法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生物學元素。
二、新課標下促進生物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在生物教材當中增加傳統文化元素
在以往的初中生物教學當中,教材所涉及的傳統文化元素大部分是古詩詞,很少有古代諺語和故事。因此在進行初中生物教材編寫時,教育家可以在教材當中適當增加傳統文化元素,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生物學習,全面規劃初中生物教材,通過古代諺語和故事在教材當中的比重,可以在課本當中“想一想,議一議”部分增加傳統文化元素。其次還可以在課后練習題當中增加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加深記憶,同時也可以極大地增強生物教材的新鮮感和趣味性,加強傳統文化與生物知識聯系。例如在教學《鳥》這一節內容時,就可以在課文的導讀部分設置《山海經》中記載的鳳凰和畢方鳥的形象,增加生物知識的趣味性,引起學生的關注,增添初中生物教學的新意。
(二)增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生物教師是生物教學的組織者,對于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具有引導作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積極發揮教學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當中的生物學元素,合理進行生物教學規劃,開展高效的初中生物與傳統文化的整合教學,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到生物教學當中,擔負起教學的重任,構建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加強傳統文化在生物課堂上應用。
1.課堂導入中結合傳統文化
在初中生物教學課堂導入當中結合傳統文化,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生物知識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因此在開展新課導入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古詩詞或生物知識諺語、古代故事等作為生物課導入的材料,讓學生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生物知識建立聯系。
2.在課堂知識點講解時引入傳統文化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層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學生的學習思維的啟發需要引導。因此初中生物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生物知識與傳統文化結合開展啟發式教學。如在進行生物知識《魚》一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用諺語“勸君不吃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不能吃三月的鯽魚?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啟發學生的生物思維。并通過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發現更多的生物知識。
3.在課堂結束時應用傳統文化
在課堂結語當中運用傳統文化,能夠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傳統知識的印象。結束語是對課堂教學的高度概括總結,能夠鞏固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記憶,同時也可以對知識進行升華。生物課堂結束語言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習的知識網絡。同時,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動作表達,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了解自己,增進健康》一課結束時可以引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古詩讓學生明白流動的水才不會腐壞,運動者的器械才不會生蟲。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只有積極鍛煉,身體才不會出現問題,鍛煉可以提高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增強體質。
(三)增加教師和學生的傳統文化積累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當中,要想高效開展生物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提高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教師就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積累,豐富自己的認知。新時代下,教學要求教師不僅僅要掌握本學科知識,也要擁有廣博的見解,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課外拓展。為實現初中生物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教師應當積極作為,組織相關的古代文化教學培訓活動,讓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多地積累古代的文學常識,了解古代傳統科技,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教師能夠在教學當中靈活運用古代傳統知識,將傳統文化知識與生物教學融合,增加二者的聯系。
在新課標下,開展初中生物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在教學當中不斷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對于學生的生物學習十分有益。但分析現階段的初中生物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生物教師還需要進行改革創新,優化教學模式和方法,探索和總結傳統文化當中的生物學知識,不斷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創造性,豐富初中生物教學的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 林明基《解析初中生物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文理導航(中旬)》2020年第7期。
[2] 王宏英《用傳統文化之精華,塑生物課堂之“四美”》,《新課程(中)》2019年第8期。
[3] 陽銀華《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生物教學》,《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年第2期。
[4] 梁偉銘《傳統文化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中學教學參考》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