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嫻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小學,江蘇蘇州 215123)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設想,都有培育學生的教育夢想。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我們面前躍動時,我們應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更優質地成長,讓學生的小學學習和生活更精彩,也讓我們因積淀、思索而變得更有涵養和底氣,讓我們的教育生命無可復制。總而言之,師生共成長,是課題研究的最終韻致。
我們的課題研究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被研究”是不能帶著情懷來研究的,也就產生不了課題研究的碩果。我們只有真正懷揣夢想去研究,才能匯聚成一份堅韌的勇氣,努力打造出美好的課題藍圖[1]。
從教16年以來,筆者主持過一些課題研究,如區級科研課題“探索小學開放式教學,提升學生創新素養的實踐研究”,市級規劃課題“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內容領域的比較研究”,以及市學會課題“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設置的比較研究”,這些課題其實都歸屬于一個系列:小學創新人才培養。
筆者在2016年到2018年圓了自己的碩士夢想,當時所作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是《蘇州地區小學創新人才的培養》。在這篇文章中,筆者研究了我國目前對人才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在文章中提到教育教學最終的要求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是,中學是,小學也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筆者認為,要想培養高品質、綜合型人才,教育者就必須從小學抓起,所以筆者把課題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培養小學生的學習力與創新力上。
確定了研究主題,就有了靈魂。接下來,在開展研究實踐前,我們要確認一些內容:研究這個課題,你想實現的目標是什么,你打算分幾塊來研究,研究的重心放在哪里,研究分哪幾步來實施,你預期的成果是什么等。這其實就是研究的申報書,申報書的填寫不是硬性要求完成的任務,而是教師要在平時花心思思考的東西,如果做好了這方面的功課,課題的申報也就水到渠成。
例如,筆者主持的課題“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內容領域的比較研究”中,設置了3 個子課題,子課題1:中新小學數學課程目標及“數與代數”領域內容標準比較;子課題2:中新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設置比較;子課題3:中新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根據分解出的子課題,我們要制訂研究序列,這是我們開展課題研究的目錄。研究序列可以由課題組組織“頭腦風暴”碰撞產生,這需要教師查閱大量文獻,借鑒別人的研究思路,同時根據自己對研究主題的認識,調整、充實、完善,最終形成研究序列。
例如,課題“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內容領域的比較研究”中,筆者首先制訂了課題研究思路,如圖1 所示。
圖1
接下來,每個部分的細化就需要我們不斷地翻看教材找出可比較的點,對比兩國大綱或小學數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并羅列出它們的異同點[2]。經過多次思維碰撞,我們確立了如下研究序列:
子課題1:兩國小學數學課程理念比較→兩國小學數學課程總體目標展示→比較兩國小學數學課程總體目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兩國課程具體目標比較→兩國“數與代數”領域內容標準比較。
子課題2(見圖2、圖3 和圖4):
圖2
圖5
研究序列的確定給我們的課題研究以實實在在的支撐,因筆者研究的課題是教材類的,研究序列的制訂與一系列研究教材的課題有共通之處[3]。例如,兩國小學數學教材“數與代數”領域的素材選取會從整數、小數、分數、負數、比、函數/方程來分析,內容編排會從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數來探討編排特點,呈現方式可以從版面呈現、語言呈現、問題引入、知識點呈現、例題呈現、習題呈現方面來探討。這樣的研究序列也可以為其他教師所引用[4]。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要開展真研究,課題研究是為了得出理論或實踐成果,從而指導教學。湊合的研究最終形成的成果只能是老生常談,對學生一點幫助也沒有。
對于“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內容領域的比較研究”這個課題,筆者在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人手一本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大家讀、大家議。因為新加坡教材為全英文教材,有看不懂的地方就大家一起交流,和中國教材中相應的內容進行比對。這樣的比對過程,我們持續了三年,獲得了豐富的收獲。我們發現,新加坡教材中知識點的呈現沒有具體的說明,而暗含在解決問題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索與總結能力。
在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筆者帶領二年級的“小翰林們”開展了線上數學家學院課程——新冠疫情下的數據與生活。學生收集了疫情和疫情帶給我們生活上的變化的相關數據,分析了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從全國居民消費和復工情況、行業變化狀況、清明假期旅游人數及收入、一季度全國交通運輸狀況、居家活動狀況、網購App 活躍人數狀況、線上博物館狀況、點外賣人數等方面進行分析,也分析了新冠疫情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主要從線上學習觀看人數、線上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小翰林們”還精心錄制了短視頻述說他們個人對疫情帶來生活變化的理解,并在班級圈中分享,一個個短視頻凝聚著學生們的心血,滿載著二年級“小翰林們”卓越的感悟力與情感。他們用勤奮與鉆研精神為自己的這段人生添上了一段富有意義的生命歷程。
課題研究的成果分為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理論成果是根據每個子課題最終形成的以子課題名稱命名的研究論文,做到有列子課題,就要有相應的研究文章,一一對應。研究論文的撰寫在于平時的積累,我們只要有感悟,就要及時地記錄,結合課題研究中的思考,反思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國、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內容領域的比較研究”這個課題對應3 個子課題,有2 篇研究論文發表于國家級期刊,有1 篇研究論文發表于省級核心期刊,有1 篇研究論文發表于省級期刊。
課題研究最關鍵的一步是要能落地——指導教師上好課,指導學生學得更出色,這是實踐成果。通過教師們的交流、研討,上展示課等,課題組成員能更好地理解本國教材的設計意圖與教學方式,在平時教學中也能不自覺地融入新加坡教材重模型研究、重學生實踐探索、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為生活服務的特色,會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數學模型去研究、去實驗,使其成為知識的自主構建者和拓展者。
總之,課題研究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踐,獲得成長的不僅有學生,還有作為教師的我們。因課題研究,筆者懂得了“因材施教”的真正內涵,懂得了“全面發展”“面向全體”的真正意義。因此,課題研究能夠促使我們的教學工作逐步向最優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