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梅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實驗小學,福建福州 350500)
當前,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各個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合唱學習能力,以彰顯音樂學習的價值,全面推動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旋律是音樂中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方式。在實際教學中,除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之外,教師也要帶領學生體會音樂自有的魅力。很多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會忽略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更多的是以背景詮釋、歌詞講解及唱歌為主,沒有深刻認識到合唱的作用及價值[1]。例如,一些教師在合唱教學過程中,將重點放在了高低聲部的結合上,卻忽略了音樂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對學生感情方面的影響。如果教師一味地進行機械的聲部練習,學生不僅不能感受到作品的內涵,也無法把握好合唱的特點,這樣合唱教學就失去了意義。
此外,在進行教學時,教師也要關注每位學生的特點,把握每個聲部之間的不同變化,遵循合唱的規律。例如,在單聲部的伴奏中,教師要讓學生準確地理解歌曲的含義,以及演唱時所需要的情感;在兩聲部的伴奏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合唱中找到自己的聲部,并跟隨音樂進行演唱。教師在調節不同聲部之間的關系時,要注重從音樂的情感方面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聲勢輔助教學方法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音樂教學法,其新穎的模式受到了師生的廣泛歡迎,已經成為音樂教學中覆蓋面廣、使用頻繁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不僅有助于學生最簡單、最直接地完成多聲部的練習,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多種聲調的掌握能力和身體協調性[2]。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也非常強,但是他們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多聲部的音強練習,讓學生在玩中獲得音樂訓練。例如,在教學歌曲《小雨沙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與其相符合的動畫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中,同時讓學生將自己的節奏與自己想象中的情境進行融合。比如,風的聲音:呼-|呼-;雷的聲音:轟隆|轟隆;雨的聲音:(見圖1)。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將三個聲部進行合作演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多聲部的音樂協奏能力。

圖1
我們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發現,對于單聲部的歌曲,學生能唱得快而準確,沒有任何問題,而唱兩個聲部的合唱曲時,學生不僅學得慢、忘得快,還很容易跟著主調的旋律跑偏,不管教師怎樣協調速度的快慢、聲調的協作,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的和聲感出現了問題。小學生并沒有進行過音樂方面的專門訓練,配合主調部分進行合唱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難,有失誤在所難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不再害怕和恐懼合唱,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從根本上改善合唱課堂的教學效果。
和聲感的訓練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教師應該從最基礎的和聲練習開始,如若直接要求學生進行兩個聲部的演唱,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還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教師可以先行普及相應的知識,介紹關于音程的定義,讓學生有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循序漸進地深入,慢慢過渡到二聲部的合唱練習曲。在訓練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唱自己聲部的同時關注另一個聲部的高音與和聲效果,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完成整個合唱。同時,在訓練時,教師還可以與不同聲部進行合作,即教師奏或唱其中一聲部,學生擔任另一聲部的演唱,教師可以慢慢地將自己所唱聲部的音調降低,突出和體現學生所唱的聲部,輔助學生進行練習,當教師感覺到這一聲部的學生較有把握后,再交換聲部進行合唱。

合理的情境的建立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合唱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有了一定的情境鋪墊,學生可以更快速地融入環境,這對他們的合唱能力和創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引入了輔助情境后,合唱的各個環節都應該圍繞這個大環境進行相應的擴散,讓學生在合唱時有充分的輔助,并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同時,教師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來解決學生在合唱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達成合唱的共鳴,這對學生性格成長、合作配合、良好人際關系與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教師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小細節,認真用心地去創造學習情境,才會使學生逐漸增加對聲部方面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合唱本身就具有群體合作的特點。在進行合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是要從學生中去挑選歌唱精英,而是要區別出個別的跑調及節奏掌握不好的個體。所以在進行合唱的練習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在合唱中協同合作。同時,在進行合唱教學時,教師也要對多人聲部的全面調整多加注意。部分學生在演唱時可能會受到干擾,會出現趕節奏、比音量的問題,此時教師就應該進行相應的點撥和指導,如讓學生利用默念數字的方式來掌握節奏,讓學生從集體的演唱中感受到自己的聲音是否與整體和諧。當然,也會有很多學生在演唱時放聲歌唱,這樣反而會破壞合唱的整體性。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先讓學生分辨出刺耳的聲音,從節奏停頓的地方來進行自我調整,再帶領學生反復練習,不斷增強學生對音樂的體驗,進而達到良好的合唱效果。
合唱本身是需要長期的訓練積累才可以完成的一件事。在課堂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辦法來培養學生的心性,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如學生的聽覺敏捷性、學生對音準的掌控能力、歌唱時的合作默契感覺等。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多元感知力的啟發和引導。對于音樂來講,學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更好地感受到音樂中的彩色世界,從而愉悅心情。聽是進行音樂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感受音樂的旋律及節奏的基礎,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音色音準的變化,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節拍中感受律動。所以,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手與腦的合作運用,借助音樂活動提升學生的聽覺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要從現代教育的新要求入手,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增強學生對合唱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使音樂課堂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