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娟
(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1)
恩格斯早期文本包括《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下簡稱《狀況》),這兩部著作是恩格斯在英國生活的21個月里實地考察了英國工人階級的勞動生活狀況,在廣泛搜集和仔細研究了他所能接觸到的各種官方資料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的基礎上而寫作出來的。國內外學者因其研究背景、知識結構以及研究重點不同,關于這兩部著作出現了不同的研究結果,對恩格斯的早期文本是否擺脫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是否具備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質點、《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提出的“價值”是否符合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文本中的思想是否與馬克思思想具有同質性關系等焦點話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則基于恩格斯的文本,在梳理概括學界觀點的基礎上,分析這四個主要議題,并試圖做出自己的回應。
個人的成長總是離不開社會環境影響,思想的發展也在與社會思潮的不斷沖擊中走向成熟,青年恩格斯就是在各種思想的砥礪中逐步走向共產主義的。1839年初,恩格斯開始研究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到柏林后更是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博士俱樂部。隨后,恩格斯又開始大量閱讀費爾巴哈的作品,深受其影響并逐漸退出了博士俱樂部。基于此,學界對于此時恩格斯的思想底色是否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一方面,有學者認為他的思想具有費爾巴哈的特性。日本學者山之內靖指出,恩格斯以“偽善”“不道德的”“自由的人性”等字眼評判《國富論》的論述時,“費爾巴哈的立場即普遍的人性主義被當作立論的根據。‘大綱’不僅采納了李嘉圖派社會主義的觀點,同時還在德國思想中尋求根本基礎”[1](p93),認為此時的恩格斯仍深受費爾巴哈人道主義式的影響,并稱恩格斯為“道德主義者”。張湫、孫榮也認為《大綱》中,“貫串于全文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精神,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是這部著作在哲學世界觀方面的‘底色’”[2]。他們認為恩格斯當時真正理解了青年黑格爾主義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區別,并且在寫作《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時自覺地使用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來考察和分析問題,所以《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的內容中明顯帶有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痕跡,也就相應存在著與費爾巴哈相同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恩格斯逐漸開始擺脫費爾巴哈的特性了。郝貴生指出:“到1843年底,恩格斯顯然已經有了重大轉變。”恩格斯已經“從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轉到具體的歷史的人”“恩格斯1844年8月回到巴門之后,在與馬克思的通信中已經開始考慮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主要缺陷”[3]。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雖然《大綱》的哲學前提還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認為“它作為一部‘內容豐富而又富于獨創性的著作’,仍然有相當的歷史價值,所以,馬克思稱它為‘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4](p97)??v觀上述觀點,即使很多學者認為恩格斯的思想中留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子,但卻沒有具體闡述其是如何表現的。
對此,筆者認為,恩格斯在陳述18世紀的經濟學革命時已發覺到費爾巴哈式唯物主義的弊端,即沒有進入現實層面的唯物主義,只是抽象停留在自然界,沒有進入人類社會。正如黃楠森所指出的,“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也只是停留在用自然界來取代上帝,只看到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忽視人對自然界的改造作用,不了解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恩格斯對18世紀舊唯物主義的批判,實質上也就是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局限性的突破”[5](p278)。雖然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偶爾會有一些費爾巴哈的影子,尤其是在討論道德領域問題的時候,但是恩格斯已經試圖在突破費爾巴哈的影響。如果說恩格斯受費爾巴哈影響的話,可以說恩格斯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走出了唯心主義,運用顛倒的原則分析經濟學的現象?!斑@樣一來,經濟學中的一切就被本末倒置了:價值本來是原初的東西,是價格的源泉,倒要取決于價格,即它自己的產物。大家知道,正是這種顛倒構成了抽象的本質。關于這點,請參看費爾巴哈的著作。”[6](p66)可見,恩格斯早年的時候,閱讀過費爾巴哈的著作,并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認清了思辨唯心主義的錯誤。但是,恩格斯不是停留于自然界的分析,而是深入分析了人類社會。
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指出,“正如人的胚胎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還要再現出我們的祖先魚類的鰓弧一樣,在本書中到處都可以發現現代社會主義從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國古典哲學起源的痕跡”[6](p370)。恩格斯肯定了自己還受到之前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已經逐漸消失??茽柤~在分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部著作時就指出:“恩格斯的這部著作還帶有從費爾巴哈人道主義那里得到的某些唯心主義的痕跡;但是從整個來看,這些唯心主義的痕跡無損于對于歷史的唯物主義觀點。這個唯物主義歷史觀正在形成并且使他在擯棄唯心主義的同時,也擯棄了費爾巴哈的半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和他的人道主義?!盵7](p137-138)所以,即使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序言中坦誠了他著作中德國古典哲學的痕跡,但是從其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分析,從其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分析,對工人階級狀況的描述,可見恩格斯實際上已經擺脫了社會觀上的唯心主義,也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對他的影響。
鑒于此,恩格斯早期文本雖然會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用詞,但是已經在深入分析社會的過程中試圖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對他的影響。
恩格斯在《大綱》和《狀況》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闡釋,對社會變革的必然來臨的分析,使學界對這兩部著作中的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產生了興趣。
一方面有學者認為他的思想沒有擺脫空想主義。在蘇聯學者羅森別爾格看來,《大綱》“沒有徹底擺脫空想社會主義,尤其是它的英國流派的印記。恩格斯常在本書中從道德正義永恒規律的眼光批評資本主義;他往往用道德的譴責來結束對某些經濟現象的深刻的理論的分析。他從抽象的道德原則出發,給貿易、競爭和土地所有制等都下了判決”[8](p49)。這就是說明恩格斯的思想中還留有空想社會主義的影子。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學者還是認為恩格斯已經走向批判空想社會主義的道路?!抖鞲袼购婉R克思主義》一書中認為恩格斯在《大綱》中“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及其內在的矛盾運動,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機制,從經濟學上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9](p44)。在《狀況》一書中,“他生動地敘述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必然要求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這就為共產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學說提供了現實的基礎”[9](p45)?!稜顩r》是恩格斯在深入調查基礎上寫成的,是對形形色色的空想主義、資產階級的博愛主義的有力批判,這一文本對于科學社會主義建立的重要意義正如科爾紐所言,“它被恩格斯用來當作某種解毒劑。消除了德國的落后狀況和‘真正的’社會主義可能在他思想上產生的影響的毒素”[7](p135)。朱傳啟則指出,《狀況》中無論是關于對工人運動和空想社會主義觀點的批評,還是以辯證的思維方法分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展望,“都可以表明這是第一部科學社會主義著作”[10](p49)。在他們看來,《狀況》已經是一部科學社會主義著作了,無論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判斷上,還是從社會現狀的科學分析上,都已經接近甚至是達到科學社會主義的水平,也就是說恩格斯在早期的兩個文本中已經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必然性。
筆者認為在《大綱》中,恩格斯的批判理路已經是接近科學社會主義的思考方式。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借助于階級情感而對資本主義進行道德評判,在《大綱》中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歷史做了全面的梳理,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如商業、價值、資本、私有制、競爭、壟斷、經濟危機等等,進一步指出只有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革命才能改變現實的社會。在《大綱》中,恩格斯對于商業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做出了科學的回答,他認為商業的人道,不過是“濫用道德以實現不道德的意圖的偽善方式就是自由貿易體系引以為豪的東西”[6](p62),揭開了資本主義道德的溫情面紗。恩格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商業欺詐問題進行了考察,認為私有制產生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商業,而商業所產生的第一個后果是:一方面互不信任,另一方面為這種互不信任辯護,采取不道德的手段來達到不道德的目的。進而,他指認出“商業是合法的欺詐”[6](p61),對于資本主義的信用置于私有制基礎之上進行考察,認為資本主義的誠信,不過是為了商業利益的互相妥協,而不是單純的道德批判。恩格斯在《大綱》中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的認知和批判的致思方式,也是采取一種前提性批判的思維方式,最鮮明地體現在其對于重商主義體系和資本主義經濟學的批判,認為“只有擺脫這兩種體系的對立,批判這兩種體系的共同前提,并從純粹人的、普遍的基礎出發來看問題,才能夠給這兩種體系指出它們的真正的地位”[6](p59)。前提性批判是唯物史觀認知社會現實重要方法,從這一角度而言,《大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建立提供了方法論支持,也是恩格斯走向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質點。
恩格斯在《狀況》中試圖從英國工人運動的視角批判空想社會主義。在《狀況》“工人運動”一節中,恩格斯考察了工人階級從早期的“犯罪”這一最早、最原始和最沒有效果的反抗形式,到成立工會和罷工等有零星的、分散的反抗,再到發動政治性的組織化活動(比如成立政黨和發動起義),憲章運動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在他看來,“憲章運動本質上具有社會性質”,雖然“他們的社會主義還處在萌芽狀態”[6](p470)。隨后恩格斯考察了英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實踐,特別是歐文的共產主義社會實驗區,認為歐文雖然已經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偽善性,但在實際中對于這種剝削關系仍然承認其合理性,因而在“形式上仍然以很寬容的態度對待資產階級,以很不公平的態度對待無產階級”[6](p471),除了借助于善心的發作,對于現存關系的改變卻顯得無能為力。對此,恩格斯則認為英國的工人運動雖然具有豐富的實踐,但是在理論上仍然需要進一步發展,使工人運動擺脫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束縛,形成自己的階級意識,即促進工人階級的覺悟,這些“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則、有自己的世界觀的獨立的階級,在他們身上蘊蓄著民族的力量和推進民族發展的才能”[6](p475)。由此可見,恩格斯此時已經意識到無產階級的覺悟對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性,已經開始分析英國的社會主義、法國的共產主義的差異和不足,形成自己對共產主義科學的認識。
因此,恩格斯在《大綱》或者《狀況》中有對工人階級的道德上的親近,源于他與他們的直接接觸和交往,但是他更多還是在科學地分析和論證,表明他已經擺脫了空想社會主義對其思想的影響,走向了科學社會主義。
對于《大綱》,學術界爭論最多的莫過于恩格斯在其中關于“價值”這一范疇的論述。在《大綱》中,恩格斯對于國民經濟學的發展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體系作了歷史性的梳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談到新舊兩派經濟學家關于“價值”范疇的理解,進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于恩格斯在《大綱》中闡述的“價值”概念,學界具有不同的觀點。
一方面有學者認為恩格斯在《大綱》中對于價值的理解蘊含著馬克思的價值論的萌芽,彭勛指出“《大綱》有關價值的論述已包含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許多重要思想的萌芽,例如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會有價值,要以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對比來衡量某個物品是否值得生產,只能以社會總勞動的一定語來生產某種使用價值,價值是一個歷史范疇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11],羅郁聰、陳其林則認為“當時恩格斯已經認識到,價值本身不是孤立地存在和決定的,它是人類勞動的一種社會形式,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價值的形成、決定以及實現是在競爭這樣一個社會的自發過程中完成的。這一認識,對于以后的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12]。他們認為,恩格斯從社會歷史的角度考察價值,指明了價值的存在是一定的歷史產物,也終將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逝。而這種歷史性的觀察方式和社會性的研究方法對于馬克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
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恩格斯雖然批判了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價值論,但是沒有擺脫他們的影響。有學者就指出雖然恩格斯“肯定了價值的存在,但對價值的看法卻是錯誤的,因為他還沒有區分出李嘉圖勞動價值論與薩伊庸俗效用論的根本不同點”[13],也有學者強調“恩格斯對價值所下的定義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某種程度上,這就表明恩格斯還沒有完全擺脫薩伊和麥克庫洛赫庸俗經濟學的影響”[14](p98)。持這一種觀點的學者,是從《大綱》中“價值”的實質性內容方面進行考察,認為此時恩格斯對“價值”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早期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價值論水平。
筆者認為,在《大綱》中恩格斯是從交換領域考察價值的,“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價值首先是用來決定某種物品是否應該生產,即這種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償生產費用。然后才談得上運用價值來進行交換”[6](p65)。這種從有用性的方式來考察價值,實際上只是在商品交換領域來考察價值,基本上還是沿襲早期價值論的觀點,這與恩格斯從重商主義理論批判的出發點是密切相關的。因為重商主義所關注的重點就是商品貿易,貿易差額論是整個重商主義體系的要點,而后其所考察的資本主義重點也是停留在競爭、壟斷等方面,并沒有深入到生產領域。因而就此而言,《大綱》中的價值思想并沒有達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高度和深度。
然而,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其對價值的理解已經深入到生產領域,在他們看來“在直接的物質生產領域,確定某物品是否應當生產,即確定這種物品的價值,這主要取決于生產該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因為社會是否有時間來實現合乎人性的發展,就取決于時間”[6](p270)。雖然說這一價值思想距離馬克思價值理論還比較遠,但是已經是非常接近了。到了《狀況》,恩格斯也是將考察價值的視線停留在生產領域,比如他認為“廠主對工人的關系不是人和人的關系,而是純粹的經濟關系。廠主是‘資本’,工人是‘勞動’”[6](p477),當然這種經濟關系不僅僅是停留在買賣關系,還包括生產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因此,就此我們不難發現在《大綱》中恩格斯的“價值”思想并沒有達到馬克思價值理論的高度,但是也是其走向勞動價值論的理論起點和萌芽,誠如他在《狀況》的序言中所承認的,“我這本書只是體現了它的胚胎發展的一個階段”[6](p370)。政治經濟學一直關注“價值范疇”,將恩格斯對“價值”范疇與馬克思的價值理論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發現恩格斯的“價值”范疇相對不太成熟,但是這不能將其作為否定恩格斯的方式。對于價值問題的考察,恩格斯的視角從交換領域逐步深入到生產領域,從而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運行結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恩格斯在《大綱》中對“價值”范疇的理解肯定沒有達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價值理論理解的高度,不能過分夸大。
恩格斯的這兩部早期著作對馬克思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豐富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序言中,馬克思就指出“但是,德國人為了這門科學而撰寫的內容豐富而有獨創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張》文集中赫斯的幾篇論文和《德法年鑒》上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6](p112)。關于恩格斯早期思想對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學界給予了積極的評價,進而指認了恩格斯的早期思想與馬克思的早期思想的同質性。
科爾紐在《馬克思恩格斯傳》中對《大綱》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這篇文章對馬克思的啟發很大;它有力地推動了他的思想,幫助他克服了對資產階級社會、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的還有些抽象的理解。”[15](p621)他認為恩格斯從人類社會本質的一般論述,轉向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基礎的更加深入的批判,而恩格斯的這種批判是同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的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批判一致的。卡弗在其《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關系》中研究了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發展,并在對比中,指出恩格斯思想對馬克思思想的影響。例如,他指出恩格斯在《大綱》中關于“矛盾”的討論在《資本論》中則獲得了更深入和具體的討論;恩格斯在《大綱》中分析的“地租”“資本的利潤”和“工資”三個范疇,成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分析的三個范疇等[16](p144)。梅林在評價《大綱》時也指出,“實際上,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在應該進行并且確實進行了決戰的那個領域內,恩格斯是給予者,而馬克思是承受者”[17](p124)。學者朱傳啟在其著作《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比較研究》中就指出“恩格斯通過對英國社會經濟和工人階級的狀況的研究,以及他在政治實踐中的成功活動,使他取得了馬克思通過哲學和歷史的研究所得到的成就和結論。他們研究的具體對象和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他們二人研究的目標和目的,以及所得到的結論都是完全一致的”[10](p53)??ǜド踔琳J為《共產黨宣言》中的思想主要是出自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關于英國和德國工業發展的材料及恩格斯其他文章。可以看出,在恩格斯的早期思想與馬克思思想的關系上,學界更多地從這兩部著作中分析了恩格斯早期思想對馬克思思想的積極影響。
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恩格斯以自己的方式走向了歷史唯物主義,使得馬恩思想對話有了可能,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也是馬恩成為終身摯友的思想根基。朱傳啟在其著作《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比較研究》中就指出,“恩格斯通過對英國社會經濟和工人階級的狀況的研究,以及他在政治實踐中的成功活動,使他取得了馬克思通過哲學和歷史的研究所得到的成就和結論。他們研究的具體對象和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他們二人研究的目標和目的,以及所得到的結論都是完全一致的”[10](p53)。對此時馬恩的思想狀況,科爾紐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在他看來“在對英國狀況的分析中用來作為基礎的這些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并不像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做的那樣,是被系統地表述出來的。這說明從理論的觀點來看,恩格斯還沒有達到馬克思已經達到的那種水平”[7](p139),即使恩格斯還沒有做到使他的工作成果具有和馬克思同樣的概括性和理論性,但是他對經濟狀況和社會問題之間的關系所做的分析,卻比馬克思的要精確得多。馬克思那時已經達到了世界是物質的這樣的普遍觀念,認識到歷史本質上是由人的生產活動的發展構成的,人的生產活動在自行改變的同時,人也為了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在改變自然,但是,馬克思并沒有像恩格斯那樣清楚地看到,生產力的發展怎樣決定經濟、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狀況。
筆者認為,恩格斯的早期思想為馬克思早期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啟發和創作的材料。通過閱讀比較,可以說恩格斯的《大綱》規定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主導邏輯。因為《大綱》中提到的勞動的分類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勞動的規律非常接近;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私有財產的批判在《大綱》中已經涉及了,《大綱》中已經將私有財產作為批判的核心。不僅如此,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闡述他的唯物史觀思想產生過程和主要內容時寫道:“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后,我同他不斷通信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18](p592-593)這就表明,馬克思肯定了恩格斯早期著作對其的影響。列寧對《大綱》對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影響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說:“《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一文,從社會主義的觀點考察了現代經濟制度的基本現象,認為那些現象是私有制統治的必然結果。同恩格斯的交往顯然促使馬克思下決心去研究政治經濟學,而馬克思的著作使這門科學發生了真正的革命”[19](p93)。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多次引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的論述來佐證自己的結論,如在《商品》一章中闡述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交換的決定性作用,借鑒了《大綱》中“開辟道路的規律”的表述方式。在《貨幣轉化為資本》一章中闡述“貨幣在運動終結時又成為運動的開端”時,引證了《大綱》中“資本……分為原有資本和利潤,即資本……所獲得的增長額,雖然實踐本身立刻又將這種利潤加到資本上,并把它和資本投入周轉中”的觀點。在闡述商業資本的等價交換原則時,引證了《大綱》中“實際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的差別基于下述事實:物品的價值不同于人們在買賣中為該物品提供的那個所謂等價物,就是說,這個等價物并不是等價物”的觀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均可以看出《大綱》對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思想的影響。
《狀況》中的實證調查材料為馬克思的論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不僅會引證《大綱》中的觀點,對于《狀況》的材料也是大為贊賞。仔細研讀《資本論》會發現,馬克思一共在11處分別引用了《狀況》中的調查材料,特別是在第一卷《工作日》《機器和大工業》等章節中,從絕對剩余價值到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模式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視為《狀況》的續篇。實際上,恩格斯在《狀況》的《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就坦誠自己不打算詳細列舉1844年以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新變化,因為“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已經詳細描述了1865年前后,即英國的工業繁榮達到頂點時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6](p370),就此而言,恩格斯也已將《資本論》第一卷視為《狀況》的續作。恩格斯的《狀況》一書不同于其他的著作,這一著作是基于實證調查的材料寫出的,里面有翔實的材料,基于恩格斯的親身經歷,并且有大量的報刊資料作為支撐,所以里面很多的材料都成為后來馬克思寫作的材料支撐。
恩格斯對馬克思思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早期思想與馬克思思想是具有同質性關系,如果說恩格斯以《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為代表先行地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道路出發走向唯物史觀。而馬克思通向唯物史觀的道路更加重視在哲學層面上對黑格爾、費爾巴哈和其他青年黑格爾派哲學觀點的深刻批判。借助于恩格斯的啟示,他走向了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而正是有了哲學上的反思,才使得馬克思的正確把握到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使得他對于社會現實的把握、理解和批判更加的深刻和徹底。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通向唯物史觀的具體路徑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這并不影響兩人的思想發展是同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