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廣西桂平市人民醫院生殖中心,桂平市 537200
【提要】 輔助生殖技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不孕不育癥患者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不孕不育癥患者在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極易產生不良心理反應。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患者的臨床妊娠成功率和分娩成功率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關系,心理干預對患者的治療起關鍵作用。本文就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干預研究狀況進行綜述,旨為提高輔助生殖治療效果提供參考。
女性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有正常性生活12個月以上而不孕被稱為不孕癥患者,對應的男性則被稱為不育癥患者,不孕不育是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生育障礙,全球至少有10%~15%的育齡夫婦罹患不孕不育癥,并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1]。目前臨床上治療不孕不育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為輔助生殖技術,隨著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給患者帶來希望的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而患者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2]。本文就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干預研究狀況進行綜述,旨為提高輔助生殖治療效果提供參考。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習慣的改變、不良性行為及人工流產率的增加,我國不孕不育癥的發病率不斷增高。Haimovici等[3]對1842對婚后有正常夫妻生活1年以上且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夫婦進行調查發現,不孕不育的夫婦有281對,發病率為15.26%。Yazdani等[4]報道,不孕癥的發病率約為10%,教育程度、經濟水平、生活習慣及居住環境不同的人群的不孕不育癥發病率并不相同,部分地區的發病率高達24.22%。男性與女性不孕不育癥的發病率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男女性不同的生理構造可能是導致不孕不育癥的原因之一,女性復雜的生殖系統會增加其不孕癥的發病率[5]。
當患者被確診為不孕不育癥時,通常會產生自卑、內疚、孤獨、焦慮和抑郁等負性心理。陳大瓊等[6]對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調查發現,患者普遍存在負性心理,其生活質量、人際關系、婚姻幸福感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Dirkond等[7]報道,不孕不育癥患者的焦慮發生率為19.4%,抑郁發生率為38.9%,且不孕不育的時間越長,患者焦慮、抑郁越重。研究發現,女性不孕癥患者中有自卑感、羞辱感者占53.08%,有被歧視感者占49.76%;不孕不育癥患者的心理表現與其年齡、學歷及經濟水平等有一定關系,文化水平越低、年齡越大的患者,心理壓力越大、心理健康狀況越差[8-9]。
3.1 家庭壓力 不孕不育癥可直接或間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及家庭關系。在大多數人看來,孩子是生命的延續,沒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圓滿的,生養孩子會普遍受到家庭的重視,同時也是父母的期待[10]。不孕不育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會對夫妻和諧的性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破壞夫妻感情,進而對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孕癥患者難以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調查結果顯示,82.7%~86.5%的不孕癥患者存在內疚、孤獨、負罪感及失落感等不良心態[11]。長期不孕、治療結果不確定的患者會對父母、親戚、朋友的關心或詢問感到壓抑和不自在,長時間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得不到緩解、釋放,最終出現焦慮、抑郁癥狀[12]。
研究發現,不能生育的女性非常容易卷入婚姻沖突中,面臨離婚的威脅[13]。一項對伊朗400名不孕女性的調查發現,34.7%的女性承受著極大的家庭壓力并且遭遇家庭暴力[14]。不孕不育癥會影響家庭和婚姻關系,而來自家庭的壓力會加重不孕不育癥夫妻的不良心理狀態,家庭成員之間良好的溝通和支持可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對患者起保護作用[15]。對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不孕不育癥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其精神負擔,讓患者積極樂觀配合治療,能明顯提高女性患者的受孕率。
3.2 治療壓力 醫療技術的發展使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不孕癥患者的成功妊娠率明顯提高,患者在接受治療的不同階段(初診、復診)以及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時的心理狀況并不相同。采用輔助生殖技術治療較為復雜,不僅治療時間長、費用高,而且要進行較多的侵入性檢查,如需要頻繁進行抽血、陰道超聲檢查、取卵、移植等,女性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癥狀,面對每個治療階段的失敗或者是整個治療周期的失敗,女性患者更容易產生負性情緒,焦慮、抑郁癥的發生率更高[16]。Bokaie等[17]對447例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50%以上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及抑郁癥狀。吳遠菲等[18]報道,采用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患者焦慮和抑郁指數隨治療進程明顯上升,特別是在取卵和等待妊娠結局階段,患者的治療壓力顯著增加。徐鳳琴等[19]報道,33%左右的患者在治療結束后1年內仍存在焦慮或抑郁癥狀,治療失敗患者的心理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13%的女性甚至有自殺的想法或行為。
3.3 社會壓力 研究結果顯示,不孕癥患者感受到的壓力約有97.69%來自家庭和社會[20]。生育是育齡期女性自然而正常的生理行為,而“母親”是女性一生中的重要角色,無法正常生育會使育齡期女性產生多種負性心理,會直接影響其社會地位及經濟地位[21]。不孕不育癥雖不致命,但會讓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患者必須面對周圍人的議論和社交活動時感到的恥辱,難以得到家庭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少數患者甚至覺得無法生育是一種犯罪行為,常常情緒不良或有負罪感。長時間不受孕、年齡增長、卵巢功能減弱、反復治療、治療結果不確定等都會增加不孕癥患者的心理、精神問題。良好的社會支持能提高不孕不育癥夫妻的心理韌性,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緩解患者的社會壓力[22]。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搞好社會關系,充分利用社會支持,努力獲取親朋好友和同事的理解,積極創造和諧輕快的生活環境,能有效減輕不孕不育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23]。
4.1 健康教育 在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前,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讓其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以及自身病情,并進行全程心理疏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提高妊娠成功率[24]。張圣芳等[25]采用信息知識信念的健康教育對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結果發現患者的臨床妊娠率得到顯著提高。
4.2 家庭干預 家庭支持與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狀態關系密切,家庭支持力度越大,患者焦慮、抑郁等癥狀就越輕微[26]。良好的家庭關系、夫妻關系會讓不孕不育患者相互鼓勵,共同克服心理障礙,提高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妊娠成功率。樊安彤等[27]報道,得到家庭支持的患者,自我效能感較強,能勇敢地對他人講述自己的情況去獲得他人的支持和更多的醫療信息,能通過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排解不良心理情緒,最終提高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成功率。
4.3 認知行為干預 認知行為治療是指利用認知過程去影響患者的行為和情感,通過改變患者對自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能有效提高不孕不育患者的臨床妊娠成功率和活產率[28]。王鑫等[29]報道,認知行為干預能夠顯著緩解不孕不育癥患者在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過程中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Lawson等[30]對不孕不育癥患者進行為期16周的認知行為干預發現,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妊娠成功率。
4.4 綜合心理干預 不孕不育癥患者患病時間一般較長,受傳統觀念及外界輿論的影響比較嚴重,內疚、自卑心理較重,因此消除患者的負性心理是提高妊娠成功率的關鍵。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與患者溝通交流,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與患者分享治療成功的案例,對緩解患者心理障礙,使患者積極樂觀接受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1]。提高患者家屬對不孕不育癥的認知,排除外界輿論的干擾及負面新聞對患者的影響,能促進患者配合治療,提高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成功率。蔣玲等[32]報道,心理干預能顯著降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的焦慮程度,提高患者的臨床妊娠率;王云香[33]報道,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不孕不育癥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顯著提高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效果、提高患者的妊娠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