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莊戶學與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中的小學教育

2020-12-14 16:00:10張學強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山東省群眾改革

張學強

(臨沂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莊戶學最初發端于山東根據地的小學教育,在1944至1946年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運動中被大力推廣并對小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對于莊戶學的研究,除了個別教育史著作有所涉及外,專門性的研究論文尚不多見①論及莊戶學的主要著作:張玉玲:《山東根據地的教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論文主要有:劉欣:《莊戶學:中國農村成人教育的一面光輝旗幟》,《泰山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劉欣:《山東抗日根據地對冬學運動的改造與創新——以莊戶學為例》,《濟寧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王士花:《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國民教育》,《棗莊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特別是對于莊戶學與山東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莊戶學與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之間的關系尚無專文探討。莊戶學到底是什么?它為什么會成為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樣板?它的推廣對山東根據地的小學教育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文擬從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視角,選擇莊戶學為切入點,以莊戶學的出現、推廣和最終歸宿為主線,通過分析考察莊戶學與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揭示莊戶學在這場歷時兩年的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運動中的影響。

一、莊戶學的出現: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逐步正規化背景下的實踐創新

莊戶學不僅是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正規化過程中貧困地區適應農村現實需要的教育實踐創新,而且是整個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先聲。

(一)莊戶學是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漸趨正規化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小學教學組織形式

山東根據地的教育事業在抗戰烽火中起步,隨著各地抗日民主政權的逐步建立和各級教育行政機構的逐步健全,干部教育、群眾教育、普通教育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干部教育主要是指根據地的各級各類在職干部培訓;社會教育主要面對失學的成年男女,也叫群眾教育;普通教育包括中等教育和小學教育,由于戰爭時期的中等教育主要擔負著干部教育的任務,所以小學教育就成為根據地普通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山東根據地,以少年兒童為教育對象的小學教育一開始便受到特別重視,被視為“各種文化教育的中心和基礎”,列入“堅持山東抗戰的中心工作之一”。①《恢復與開展山東小學教育》,《大眾日報》社論,1940年4月16日。在統一的全省抗日民主政權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成立后,小學教育的領導進一步加強,根據地普遍建立抗日小學,改革小學學制,統一小學教材,建立小學課程標準體系,加強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小學教育逐步走向了正規化發展軌道。

在設學范圍上,1940年12月頒布的《山東省戰時國民教育實施方案》規定,小學為兒童基礎教育機關,凡年在八歲以上十六歲以下之兒童,不分男女,均須接受小學教育;小學以村為單位,每一村建立小學一處,(不滿五十戶之村莊,可合并附近數村共建一處),每鄉建中心小學一處,每區建立完全小學一處。②《山東省戰時國民教育實施方案》,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 6 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8頁。1941年7 月,中共山東分局把發展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確定為“抗戰第五年的山東十項建設運動”任務之一,明確要求“開展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工作,普遍成立初小高小”。③《抗戰第五年的山東十項建設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 7 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1頁。在教學內容上,山東省戰工會要求在要重點加強政治思想教育,開設國語、政治、自然、算術及社會活動、健康美術等課程。1941年2月經山東省文教委員會討論通過的《戰時小學課程標準總綱草案》又對小學教育的總目標、學制與授課時間、作業及教學通則提出了明確要求,規定“小學修業期間定為六年,分初級、中級、高級三級,各級均為二年。每學年分三學期,每學期定為十二周至十五周”;在授課時間上規定“初年級每周十八小時至二十小時,中年級每周二是小時至二十四小時,高年級每周二十四小時至二十八小時”④《戰時小學課程標準總綱草案》,《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6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0頁。。為了規范小學教學活動,1942年2 月 28 日,山東省戰工會教育處發出《關于整理與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提出了“在一九四二年內走上正規化的程度”的任務,并作出了在小學學校的設學上要加以調整、充實教學內容、檢定小學教員、保證小學教員的專業、徹底解決小學課本問題、徹底解決小學經費問題等十項具體指示。⑤《關于整理與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 8 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176頁。還頒布了詳細的抗日小學校歷及《關于保證小學教師專業化辦法的決定》《山東省小學教職員服務條例》《檢定小學教員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規條例。

通過以上政策措施,山東根據地的小學教育得到了健康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據1943年8月20日山東省戰工會主任黎玉在省臨參會一屆二次大會上所作的施政報告中披露,截止1942年底,山東根據地小學學校共7983所,小學教員達到14944人,學生數目達到410023人,入校小學生占根據地總人口的5.5%,膠東達到8%。⑥《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工作三年來的總結與今后施政之中心方案》,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 10 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0頁。到1943年,在清河區的博興縣,“僅據陳戶一帶逐村調查,在 55 個村莊中,1943 年除了王集、閻莊、周莊炮樓村是兩面學校外,共辦抗日小學 50 處(有兩個小村,學生到外村上學),在校學生達 1190 人。”⑦黃悅新:《抗日戰爭時期的博興教育》,《渤海老解放區教育資料匯編》第 3 輯,第61頁。在莊戶學的誕生地濱海區,僅日照、莒南、莒中、臨東、臨沭、贛榆6個縣就有高小33處,初小143處,比1942年又增加了52處。⑧張玉玲:《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教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第42頁。到1943 年夏,山東抗日根據地各戰略區初步實施了新民主主義教育,小學普遍設立,學校數目超過了戰前,學生入學率普遍提高,部分地實行了免費教育;改革了學制,小學學制由過去各地不同的三一制、二二二制,逐步規范為四二制的六年制,即四年初小、二年高小;統一改編了教材,以抗戰教育和生產教育為主要內容;檢定培訓了小學教員,保障了小學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規范了教育經費,提高了小學教員的待遇。

總之,小學教育正向著正規化方向努力發展,而這正是作為小學教育教學組織新形式的莊戶學出現的一個重要歷史背景。

(二)莊戶學是戰時環境下為適應教育與農村生產相結合的現實需要而出現一種小學教學組織的新形式

莊戶學出現在1943年11月,時值抗日戰爭艱難歲月,群眾的抗日、生產任務極為繁重,生產生活非常困難。在特別貧困的農村地區,根據地的兒童往往也被作為家庭的重要勞動力使用,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要幫助家庭從事割草、放牛、拾糞、編筐等勞動而沒有時間上學。許多家庭也不愿讓兒童入學,“農民們把上學認為是一種負擔,大兒童換小兒童,兒童多的家庭也只去一兩個兒童,上學如同出伕出差一樣,學校里擴生招生成為困難的大問題”①《山東省第二次行政會議教育組總結報告(草案)》,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3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7頁。。莊戶學作為一種兼顧兒童參加家庭生產勞動和文化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當時剛剛年滿18歲的濱海中學師范部畢業的學生張建華被分配到莒南縣洙邊區蓮子坡擔任小學教師。蓮子坡是一個僅有300個人口的小村莊,土地貧瘠,群眾生活艱難。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張建華發現絕大多數貧困家庭的孩子都不能正常到校上課,一個班級二十七八個學生往往只能到三五個人,教學工作難以進行。張建華便決定逐個走訪調查原因,最后發現他們有的割草,有的拾柴,有的放牛放羊,有的在家帶小弟弟小妹妹玩。在入戶動員兒童上學時,家長也不愿意讓孩子上學而耽誤了家里的農活。面對這種情形,張建華左思右想,最后決定轉變教學方式。他便嘗試著走進兒童中間,一邊幫他們干活,一邊教他們識字。比如大家在拾柴時,張建華就讓孩子們把籃子擺成一排,在地上寫上“十八個籃子看齊”七個字讓大家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經過多次摸索和實驗,張建華把這種生產勞動和文化學習結合的方法進一步完善,根據兒童們從事的不同類型的“莊戶活”把他們編成“拾柴組”“割草組”“放牛組”等不同的學習小組,天氣好的時候就在田間地頭巡回指導孩子們學習,陰天下雨時就把孩子們集中到教室學習。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因地制宜,靈活多樣,不需要固定教學的時間和地點,又不耽誤農活,很切合學生家庭生產生活實際,于是受到群眾歡迎。這種不耽誤“莊戶活”、適宜“莊戶人家”孩子學習文化的教學方式就是最初的莊戶學。后來,張建華和其他幾位老師又用同樣的方式在學校里辦起了青年班、婦女班、民兵班等成人文化學習班,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都是根據群眾實際情況靈活確定。群眾高興地說,這種學校“干活又學習,很合咱莊戶人的心意,像個莊戶學堂”。②山東老解放區教育史編寫組:《山東老解放區教育資料匯編》,內部印刷, 1986 年,第 6 輯,第 274頁。這樣,莊戶學就從最初的專門針對兒童的小學教學組織形式演變為農村男女老少各個群體接受文化教育的新形式。

1944年初,濱海專署以洙邊區東部的石門澗為中心,成立了濱海文教實驗區,專門研究教育如何按照群眾需要辦學、如何與生產勞動結合。1944年4月21日,《大眾日報》發表《蓮子坡的莊戶學老百姓人人擁護》的文章,向全省介紹了蓮子坡莊戶學的創辦經驗。1944年暑假期間,山東省時行政委員會教育處決定把濱海文教實驗區改為山東省文教實驗區。不久,莊戶學的經驗在1944年11月開始的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運動中被大力推廣。

二、莊戶學的推廣: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樣板

在山東根據地開始總結和宣傳莊戶學經驗之際,中共中央提出了在根據地實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山東根據地開始醞釀教育改革。作為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實踐創新成果的莊戶學因契合中央教育改革的精神被確定為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樣板全面推廣,并對山東根據地的群眾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莊戶學契合中央和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精神

1944年4月7日和5月27日,《解放日報》先后發表了《根據地普通教育的改革問題》和《論普通教育中的學制與課程》兩篇社論,對全國抗日根據地普通教育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和原則方針。概括來說主要是認為現有的根據地的國民教育不適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需要,不適合農村社會的需要,不適合戰時需要,必須進行改革;提出了改革需要遵循的“四重于”的原則方針即“干部教育應該重于群眾教育”“在干部教育中,現任干部的提高應重于未來干部的培養”“在群眾教育中,成人教育也應該重于兒童教育”“無論干部教育和群眾教育,戰爭與生產所直接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應該重于其他的所謂一般文化教育。”①《論普通教育中的學制與課程》,《解放日報》1944年5月27日。1944年8月山東省行政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全省行政會議,初步討論了教育改革問題,按照重點發展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思路,提出了教育改革總體方案。11月17日,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主任黎玉在全省第二次行政會議上作了《徹底實行教育改革,開展大規模群眾文化教育運動》的報告,正式揭開了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序幕。

依據中央的教育改革精神,山東省第二次行政會議教育組在總結報告中結合山東教育實際,重申了改革必須遵循的“四重于”原則,深刻檢討了山東根據地教育存在的問題,認為在教學方式上,過去“受到了舊型教育思想的束縛”,把學校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最高形式,把學校教育看得過重,使教育不能與群眾生活結合;過去“總想把現在的教育辦成像戰前那樣形式的教育、都市內那樣形式的教育,校舍、課堂、課程、學生、教師等一切要求根據過去的標準”。在教學內容方面,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不結合”“不能與根據地一切斗爭與建設的實際需要相一致”②《山東省第二次行政會議教育組總結報告(草案)》,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3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7-239頁。。全省第二次行政會議高度贊揚了濱海區莒南縣蓮子坡莊戶學創辦人張建華,號召全省學習他面向實際、面向群眾、為群眾服務的路線,高度評價了莊戶學,認為“首先它真正是為人民服務的,它與群眾生產結合,它領導學生學習開荒生產,它領導人民翻身,領導人民反對迷信,領導人民反掃蕩,它初步做到了動員群眾去服務戰爭,加強生產,并創造新生活,而且靈活的適應了落后農村的環境,同時給以提高。因此盡管它還有不少缺點,但它的方針是正確的,方法是群眾路線的,到處采用(當然是采用它的精神)傳播是必須的。”會議明確指出“蓮子坡莊戶學的方向應成為群眾教育的方向”,“今后一切的學校還都得向莊戶學的辦法學習”③《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158頁。。

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主任黎玉進一步強調,教育改革要重點發展干部教育和群眾教育,更好地為戰爭和生產服務,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一是取消普通中學,發展干部教育。轉變中學的性質、組織形式和學生成分,以訓練在職干部為主。第二就是取消正規小學,把以兒童為主的小學轉變為以成人為主的村學,各地村學都以莊戶學為樣板,以莊戶學為發展方向,讓全村男女老少都來接受文化教育。

這說明,莊戶學與群眾結合、與抗戰結合、與生產結合的特點和優點完全契合中央和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精神,因此在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的實踐中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使命,莊戶學由最初的組織兒童教學的新形式變身為發展農村群眾教育的新方向、新形式、新方法。

(二)山東根據地在教育改革中大力推廣莊戶學

在全省行政工作會議上,張建華向全省匯報了創辦莊戶學的經過,并被授予“山東省教育英雄”稱號。莊戶學的經驗開始在整個山東根據地推廣。

在這次全省行政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推行教育改革之時,正值山東根據地一年一度的冬學開始之際(從1940年起,山東根據地組織農村群眾利用冬閑時間開展群眾文化教育,時間一般從11月初到次年2月底),于是,大辦莊戶學成為1944年各地冬學期間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全省各地紛紛組織參觀團到莒南蓮子坡參觀學習,回去后就按照蓮子坡的經驗創辦莊戶學。蓮子坡莊戶學成為各地教育改革中發展群眾教育的樣板。

負責推廣莊戶學的基層教育組織是村學。山東省行政委員會規定每個行政村都要設立一處村學,由村文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村學按照莊戶學的辦法,將群眾按性別、年齡等編成兒童班、青年班、婦女班、民兵班等不同班級,為貫徹“成人教育重于兒童教育”的原則,兒童班縮短了學習時間,改為早班、午班、間日班等形式,成人學習時間根據不同情況靈活安排。教學內容要求結合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結合抗戰中心工作。在教學方法上打破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用提出問題、民主討論、群眾教育群眾的方法進行教學,另外還有識字班、讀報組、通訊組、干部學習隊、黑板報、集市宣傳等多種方式。

莒南縣溝頭區金溝官莊的莊戶學辦得最為典型。金溝官莊有 173 戶人家,784 人。莊戶學開辦以后,全村變成了一所大學校。每當黎明到來,號角一響,全村青年男女即起來跑步,接著分甲乙丙丁四個班上課。干部在村辦公處學習,內容是學寫通知、寫介紹信、記帳等;農民班每周上一次政治課,自愿識字者,由小先生來教;中年婦女五天上一次政治課,讀報,傳達任務,講時事和衛生知識,如果愿識字,由識字班的姑娘教;老年婦女班五天上一次政治課,不學文化。政治課全由村里干部上。他們還搞起了“文化街”,墻上門上都寫滿了粉筆字,全莊有五塊黑板和兩塊問答欄,定時出稿。學堂里有三個青年學習室和兩個婦女紡紗學習室,另外還設有村團部和民兵學習室,村劇團就在民兵學習室活動。沿街許多房門口都掛有識字牌,文化學習的氣氛非常濃厚。①山東老解放區教育史編寫組:《山東老解放區教育資料匯編》第 1 輯,山東內部印刷,1985 年,第 298頁。在“成人教育重于兒童教育”的原則之下,兒童的小學教育已經完全被淹沒于轟轟烈烈的群眾教育的氛圍之中。

1945年上半年,莊戶學逐步遍及山東根據地的各個村莊。

(三)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中推廣莊戶學的主要成效

1.推廣莊戶學使廣大干部進一步樹立了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觀念。

莊戶學在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實踐中始終貫徹著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和理念,對根據地的廣大文教干部來說本身就是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黎玉在山東省第二次教育會議上談到對一年來教育改革運動的認識時,高度肯定推行莊戶學給干部帶來的思想認識上的變化。他說,“這個變化表現在教育工作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已經成為主要的潮流”“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群眾路線,拋棄了舊型正規化,在教育形式上發展了多樣性、創造性和靈活性”。②《目前山東教育工作的基本問題》,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7頁。關于新教育觀念樹立,教育處長楊希文指出,“為誰辦教育的問題,這是新教育與舊教育應嚴格區別的第一個問題”“我們提出了新教育應為人民大眾服務,尤其在鄉村說要為農民服務……兩年來這個思想在領導上是明確樹立了起來”,“發動群眾自己辦、自己教、教自己,打破了只有少數教育專家能辦學只有某些知識分子能教學的舊思想”,“我們強調戰爭生產的實際教育,強調結合中心工作,服務于現實斗爭,打破舊型正規化的束縛,發揮新教育的創造,這一思想確已變成了實際行動并創造出很多的方法”。③《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166頁。在講到新的教育方法時,楊希文列舉了在文化教育上應用路條、通訊、變工組賬本的學習,生產常識如紡織、種棉、除蟲、改造雞窩等的研究,見物識字的方法,在學習組織上按照年齡、性別、季節編組和集體與分散結合、自學小組與集體大課結合的方法,在學習制度上中學正規與不正規的結合,小學全日、半日、早學、午學、晚學的結合等等做法,實際上這些都是莊戶學結合實際、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方法。領導上和干部思想上的變化,更與推廣莊戶學密切相關。

2.推廣莊戶學增加了群眾教育的吸引力,帶動了群眾教育大發展。

莊戶學經驗的推廣,極大提高了群眾教育的吸引力,帶來了“四四年冬學運動的新氣象”,冬學學員數量成倍增長。據魯中四個專署區統計,1943年參加冬學的人數為八萬四千人,1944年參加冬學的人數達到了四十五萬八千多人,擴大了五倍。魯中出現了很多“五全”冬學,即工農青婦和民兵都上了冬學。①《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頁,第162頁,159頁,162頁。濱海區莒南縣全縣二十五萬人,入學的就有十四萬,有的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參加了冬學。據膠東教育處統計,全區冬學 9968 處,學員 626300 余人。②張玉玲:《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教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年,第 51 頁。從“打架吵嘴”到擁政參軍的教育都集中到冬學里,冬學成為群眾集體學習和生活的好形式,成了村中的議事處。

1945年初教育改革決議正式下達后,四五年比四四年大步發展。以魯中為例,識字班增一〇〇四處,學員增加一七八一二人,夜校增一一四五處,學員增三一二四一人,變工學習組增二九二五組,組員增二〇七一〇人。③《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頁,第162頁,159頁,162頁。

3.推廣莊戶學提升了群眾教育效果,提高了群眾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

莊戶學強調教育與群眾生產生活和戰爭實際相結合。在文化學習上,群眾需要啥就學啥。群眾需要記賬寫便條、認錢票、打算盤、丈量土地……就先編這樣的教材。村干部要和工作需要結合,就學‘全村花名冊’、縣、區、鄉、村名稱及減租減息、雇工增資、擁軍擁政、反奸除霸等政治詞語。青年男女愛唱歌就先從歌曲教起,冬季有些農民做小生意就結合行業學識字。在對群眾開展文化教育的同時,又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如誰養活誰的翻身教育,反蔣敵偽合流、反內戰、支援前線的時事教育、生產發家的教育、反迷信和講衛生教育、家庭民主、婚姻自由教育等。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極大激發了群眾學習興趣,提高了群眾學習效果。以濱海區莒南縣金溝官莊為例,教育改革前全村只有十一個人上過私塾,僅有一人能寫算。教育改革開始兩年后,村里識字二千以上者有二十三人,一千字至二千的三十七人,五百字至一千的二十八人,三百字至五百的五十一人。能寫通訊稿的六十三人,會寫路條的一百零八人,能看懂《濱海農村》大部分的四十三人。莊戶學讓無數沒有機會接受過文化教育的農民實現了文化翻身,從“睜眼瞎”變成了文化人,能夠能夠拿起書本學習生產技術,拿起筆桿子寫信記賬,能夠明白抗戰道理、理解共產黨的宗旨和政府的施政方針,有了參政議政的能力。

4.推廣莊戶學鍛煉和培養了一批群眾教員

各地在冬學期間按照莊戶學的方式組織教學,需要大量的的莊戶學教員。在教育改革中,各地充分發揮能動性和創造力,以能者為師,“明一理、會一技的都可教人,打破了傳統的教師觀”,很多不識字的村干和群眾團體領導當上了教員。很多地方通過群眾團體自行推選教員,每一個縣推選出的教員都多達兩千人。成為教員后在教中學,學中教,很多教員表示“在教育群眾中也教育了自己”,不僅自身文化程度提高了,思想覺悟也得到了提高。如沂臨葛溝教員陸廷啟帶領二十一人參軍,河陽的一個教員帶了五個人參軍,沂北的一個教員帶領三十多人參軍。④《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頁,第162頁,159頁,162頁。除了原有的專職教員外,一大批不脫離生產的村學教員和小先生成為群眾教育的師資力量。魯中1944年12月村學教員有三四九五人,小先生有二四五六人。⑤《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頁,第162頁,159頁,162頁。膠東區50多萬兒童團員中,有35600人擔任小先生。⑥曲志敏:《山東老解放區的小先生運動》,《山東教育史志資料》,1987年,第61頁。

三、莊戶學的歸宿:莊戶學對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的沖擊與小學教育的整理和發展

莊戶學的推廣,在推動山東根據地群眾教育的發展的同時,也改變了小學教育的模式,擠占了兒童教育的資源,降低了兒童教育的效果;1945年上半年以后,山東根據地開始調整教育改革政策,逐步糾正推行莊戶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向,在吸收莊戶學優點和精神的前提下整理和發展小學教育,使一度受到沖擊的“舊型正規化”小學教育走上了“新型正規化”發展道路。

(一)推廣莊戶學對小學教育的沖擊

在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中,最主要的一條措施就是把最初在兒童教育、小學教育中創造的莊戶學推廣到整個農村的男女老少群體、工農青婦團體之中。這種做法在推動群眾教育運動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兒童教育受到很大削弱,大量小學停辦,大量小學教師把主要工作和精力轉移到成人教育,大量小學教育設施轉向成人教育,給山東根據地逐步走向正規化的小學教育帶來嚴重損失。

1.對小學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

在推廣莊戶學的過程中,各地均存在把莊戶學的教學組織形式簡單化、絕對化,取消小學包括初小和高小的教學形式、教學場所和教學設施的錯誤做法。濱海專署率先在莒南縣、臨沭縣推廣莊戶學經驗,把原來的小學全部取消,一律改辦莊戶學,把本來有條件上全日班的兒童也改為半日班、午班,把學生從原來的學堂、學屋、教室拉到田間地頭山坡上上課。1944年底,莒南縣先下命令,要求全縣小學一律轉變為莊戶學,提出“小學轉垮了在所不惜”; “臨沭提出在年前轉變三分之二,沭水、海陵普遍把小學取消”;“莒北認為小學是個累贅,一律取消,連模小也取消了”。①山東老解放區教育史編寫組:《濱海區 1940 年至 1945 年群眾教育工作總結》,《山東老解放區教育資料匯編》第 3 輯,第139頁。這就把小學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改成了莊戶學。當時認為莊戶學就是沒有固定的上課地點,不要教室,不要課堂,不用桌子板凳,沒有課程表,也不要整日上課等。1945年6月,《大眾日報》發表社論指出,在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中,“有的縣還沒有明白莊戶學的實質是什么,就下令小學一律改為莊戶學”“反對一切正規化”;②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山東省志 教育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1頁。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教育處楊希文也談到,“大家把莊戶學形象化了,各地曾組織參觀團到蓮子坡參觀莊戶學,但帶回去的多是一些具體形象,而不能掌握其精神,于是很多不問當地情況如何,都在照蓮子坡的樣子去創造莊戶學。③《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頁,第162頁。

濱海區推廣莊戶學之后,山東根據地的許多地方相繼出現了領導下令限期一律轉變為莊戶學的情況,要求沖破學校辦學的舊形式,將群眾分成不同的小組學習,要求教師到變工組去教學。1945年上半年,魯中區、濱海區在教育改革中推廣莊戶學力度最大,對兒童教育影響最大。根據統計,魯中區“在四五年一月小學三二二〇處,兒童識字班九九五處,到了六月時,小學就減少了一二四五處,為一九七五處,識字班卻增加二零四處,為一一九九處。另外還增加了四一七處莊戶學形式的識字班。”④《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頁,第162頁。也就是說,短短半年時間,魯中區就取消了1245處小學。取消了正規化的小學后,原來的小學生按照莊戶學的教學形式改成兒童識字班,并普遍縮短了兒童的學習時間,改為早班、午班、間日班等形式,一般每天只學習兩個小時。

以上談到的小學是指初級小學即初小的情形,對于高小(小學四年級、五年級),則是全部取消。當時的高小是為農村培養知識分子干部的學校,帶有半干部教育性質,農村的會計、文書、小先生大都需要有高小學習的經歷。為培訓在職干部及農村青年知識分子,1945 年初,渤海區的廣、博、墾等地提出取消高小,改辦莊戶學,博興兩所高小被“迅速堅決”地取消。“以致當時有些高小學生無處安插,群眾埋怨。轉變性質的學校,教職員也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教育行政干部也覺得無大信心。”⑤《渤海區的教育工作》,山東老解放區教育史編寫組,《山東老解放區教育資料匯編》第 3 輯,第75頁。此后,魯中、濱海、魯南地區也全部取消高小,學生大部作為教員參加了群眾教育工作。在膠東,由于小學太多,當地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采取了較為謹慎的措施,小學受到的影響不大。

2. 對小學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影響。

在教育改革中,莊戶學被視為根據地教育發展的方向和標桿,把過去形成的有關小學教育的學制、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方法等視為“舊型正規化”的產物,把反對教育“舊型正規化”的原則從形式上擴大到教育內容和方法上,發展到反對“一切正規化”,不僅要求取消小學,改辦莊戶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片面強調與抗戰實際、與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相結合,不再使用原來的教材體系和課程標準體系,而是改為根據形勢和實際需要,以抗戰教育、政治教育以及生產生活常識為主。

具體說來,在教學內容上,對于兒童的文化學習,“凡是比較正規長遠打算的就都取消掉;小學教員碰到什么字就教什么,今天不知明天講啥,把文化與政治結合,只限于字句口號的結合”。對學生的生產教育,在改辦莊戶學后就是每天抽出一定時間組織兒童拾草、割蘆葦、拾糞,結果是“這樣搞了幾天,許多小孩子咧嘴,許多小孩子發懶,家長們也都擔心,不同意,群眾們也亂講,于是小孩子們逐漸減少了,學校感到很大的困難。”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打破先生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用提出問題、民主討論、群眾教育群眾的方法進行教學。“沒有系統的要求;教學方法如復習、填字、應用等也不用了,以致識幾百個字也不會應用”。①《在民主運動中繼續貫徹教育大改革的方針》,山東老解放區教育史編寫組,《山東老解放區教育資料匯編》第1 輯,第115-117頁。

總之,對于兒童的教學內容是根據變動不居的實際情形而定,可謂隨心所欲,完全“游擊化”了;教學方法沒有了可操作的要求和標準,完全非“正規化”了。

3.對小學教師的影響。

隨著取消小學改辦莊戶學,小學教師也被分配到各類群眾學習小組充當群眾教員,并對這些群眾教員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而由于戰爭環境的影響,他們往往被安排參加減租生產、戰爭動員等群眾工作的任務,教學業務退居次要地位。據統計,“魯中在四四年十二月有教員一八九七人,到四五年九月成了一六八二人,減少了二一五個脫離生產的教員。”很多縣對教員進行政治審查,強調階級成分,“出現了排斥歧視知識分子和清洗小學教師的現象(有的縣竟集中教員進行審查,大批清洗),一時是相當嚴重的。”留在崗位上的教員,“也加深了對他們的輕視和冷淡的待遇,有的單純使用和雇傭觀點,以致使他們相當普遍地苦悶,不安心工作,甚至不工作混日子。”許多地方忽視兒童教育,忽視文化教育,要求“教員做群眾工作,幫助中心工作,反對孤立主義,一般是比較忽視教員的教學工作的,教員往往成了機動干部,打雜,文化教育輕松。兒童上學識字和一些自學分子的識字要求是沒有引起重視的。”②《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2頁,第148頁。

推行莊戶學是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既定的方向和要求,而在推廣莊戶學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向是多方面的,對山東根據地的教育特別是對兒童教育、小學教育的影響很大。1946年7月,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主任黎玉在談到對一年來教育改革運動的基本認識時坦誠,“至于談到偏向,那就是在某些地方減弱了兒童教育,比方有的兒童能上整日班,而給他上半日班,能上半日班的,而我們又偏偏搞成識字組。”究其根源,就是“由于我們對教育改革沒有經驗,思想上沒有真正搞通,因之產生了急性病,把莊戶學看成唯一的形式”③《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2頁,第148頁。。

(二)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政策的調整與小學教育的新型正規化

為促進山東根據地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糾正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1945年 7 月,中共山東黨政領導決定“重新研究新方針,訂出具體方案,介紹典型模范,從教育實際情況和群眾的需要和自覺出發,掌握‘貫徹方針,照顧實際,決定步驟’的原則”,一方面普遍推廣莊戶學和婦女識字班,另一方面有條件的地方成立中心小學,兒童教育不論正規的小學和不正規的識字班,學習時間都適當延長,并重新訂立學制,確定課程,編印課本。各地根據實際需要可以設立高小,以培養區村所需的會計、文書、小先生及干部技術人才,成為半干部性質學校,同時與短期訓練班有所區別。這樣,小學教育既顧及教育百年大計要求,又適合根據地建設的現實需要。“經過半年的摸索,好的經驗漸漸介紹出來,小學改革的范例漸多,兒童教育垮臺的現象漸被糾正。”①《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3頁,第163頁,第165頁。這對小學教育重新走向正規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945年秋到冬學運動期間,山東根據地繼續調整教育改革政策,在老解放區,無論是干部教育還是群眾教育,都在“貫徹方針,糾正偏向”的精神下進行著。……在干部學校上,更進一步的與實際工作的需要,與干部的需要相結合,從單純整風逐漸增加業務及文化教育的比重。在群眾教育上,冬運一面結合政治任務,廣泛的進行反蔣敵偽合流、反變天思想和支援前線的教育,一面也掌握群眾文化學習的需要求,加強了文化教育。……全日、半日的小學,也開始發展。②《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3頁,第163頁,第165頁。

1946年初到1946七八月間,山東省政府號召各地認真總結教育改革經驗教訓,為全省教育會議做準備,以改進領導,“繼續將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思想方針發揚充實,貫徹到各項教育工作中去”,提出“為適應長期建設的需要,對老解放區則提出在冬運的基礎上鞏固提高成人教育并整理和發展小學;對新解放區提出在團結的基礎上來整理改造中小學校”的任務,在教育內容上,提出“加強文化教育,做長期打算”的方針。③《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3頁,第163頁,第165頁。這就把整理發展新老解放區的小學教育正式提上日程。如在1946年2月頒布的山東省政府關于整理和發展小學的指示中提出,“幾年來由于減租與生產運動的發展,廣大群眾都翻了身,生活也改善了,兒童的學習要求更加提高了,學習時間也增多了,同時和平建設階段也已經開始,我們的教育建設也應作長期打算。因此,在繼續貫徹成人教育重于兒童教育的方針下,有計劃的整理與發展建設比較正規的小學,今后必須被重視起來”。“老地區由于在過去一年的教育改革的偏向中,小學大部被取消了,今后應在冬學兒童班的基礎上,經過啟發和引導,根據群眾的需要和自愿,逐步發展建立起半日以致全日班的比較正規的新型小學來”,“在老解放區原有的小學和在新解放區已經建立起來的小學,應通過群眾路線,逐步加以改造成能為群眾服務并為群眾所歡迎的新型小學。新解放區尚未建立小學的村莊,亦應在群眾運動的基礎上把小學普遍建立起來”。④《山東省政府關于整理和發展小學的指示》,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6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0頁。不久,山東省教育廳在對整理發展小學的幾點意見中詳細提出了整理小學的原則、學制、課程、校舍、教材、辦學主體、小學教師要求與待遇等具體意見,如規定“小學的建立,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一村設立一處小學。如村莊小學生少,群眾自愿二村以上合辦者亦可合辦,原來合辦的現在學生多了,群眾自愿分設者亦可分設。將來發展,要求達到在平原地區一般村莊都有小學,山區較大村莊都有小學,中心小學區劃一般與聯防區或鄉一致,高校則各縣根據自身情況規定。在膠東一般可要求每區有一所高小,其他地區則就條件較好之區現行舉辦,但至少每縣必須先辦一處至三處”等等。⑤《山東省教育廳對小學的幾點意見》,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6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頁。

這一時期是糾正山東根據地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把莊戶學簡單化偏差的最有成效的時期,也是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重新走上正規化發展軌道的最關鍵時期。至1946年6月,山東根據地高小1413處,初小28879處,合計30292處,學生175萬余人,小學教師44000余人。⑥《山東省教育廳關于當前教育工作綱要》,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6頁。

1946年9月,山東省教育廳發布關于當前教育工作綱要,再次明確提出“整理和發展兒童教育”,“以班級教學為主要形式,但須照顧其家庭生活、勞動性質劃分小組,為班級編制之細胞,起復習及保證學習之作用”,“小學系兒童各種學習形式之統稱,包括全日、半日、早學、午學、識字班、識字組等,并得允許各種組織形式單獨存在”,“又可隨群眾覺悟及季節關系而相互變化”。“但一般在兒童教育中,全日與半日小學仍是較高較正規形式,其他形式應向此推進。凡能成立全日與半日小學者應盡量成立之。其不能入全日班或半日班學習之兒童,亦應以識字班、識字組等形式,盡可能組織其學習,務使絕大部分兒童得到適當之學習機會。”并對學制、課程都有具體規定。“老解放區兒童教育須逐步整理提高,新解放區現有小學須加改進,同向新型小學方向邁進。所謂新型小學之主要標幟是:教育內容、形式為群眾所需要與喜愛,教學上能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管理上實行民主自治,學生熱心家庭及學校所組織的生產并能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社會服務,各種教學組織形式得能適應群眾生活靈活變化,班級教學與小組活動結合等”。①《山東省教育廳關于當前教育工作綱要》,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1頁。

這說明,山東根據地已經將恢復發展兒童的正規化學校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力圖向“新型小學方向邁進”。這個“新型小學”就是在注重吸收莊戶學辦學精髓的前提下對小學教育“舊型正規化”的更高層次的創新,莊戶學已經開始融匯于新型小學教育發展之中。

另外,在小學教員的培訓和使用上也逐漸走上正軌,一是加強了對教師的培訓,在新解放區,“舉辦小學教員訓練班,團結爭取新解放區原有小學教師及知識分子參加教育工作。總計全省達二萬余人……逐步恢復新解放區城鄉小學,并進行初步的改革”②《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頁,第163頁。。二是提高教員政治地位,使教員得以參加區里的會議,有的縣集中教員作一段群眾工作,又逐漸安置在各村在新的群眾基礎上辦教育。臨沭岌山區的區長主動團結教員,膠東提出了創模運動等等。③《論山東教育改革運動》,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17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頁,第163頁。

通過這些政策的調整,山東根據地逐步糾正了教育改革中取消小學改辦莊戶學、將莊戶學簡單化推廣的偏向,使小學教育得到了恢復,并在注重正規化發展的同時,又注意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安排靈活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小學教育的新型正規化代替了“舊型正規化”,逐步實現了山東根據地小學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再創新,而此時的莊戶學也在小學教育的新型正規化建設中找到了最后的歸宿。

猜你喜歡
山東省群眾改革
山東省交通運輸研究會正式成立
RCEP對山東省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影響
眷 戀
——山東省濟寧市老年大學之歌
始終和群眾融為一體
當代陜西(2021年6期)2021-07-22 06:48:48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改革備忘
山東省即墨市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色婷婷色丁香|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欧美h在线观看|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激情婷婷| 亚洲天堂日本|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国产精品黄色片|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第一色视频| 欧美激情成人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 欧美第九页| 国产三区二区|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91麻豆久久久|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久综合日韩| 不卡无码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69精品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美女91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亚洲动漫h|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97| www亚洲天堂|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天天综合色网| 就去色综合|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青草精品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九九视频| 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2014|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