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四十年來唐宋城市史研究的若干新趨向

2020-12-14 16:00:10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研究

陳 濤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關鍵的社會轉型期莫過于唐宋時代。20世紀初葉以來,唐宋城市史研究歷經幾代學人的不懈探求獲得了相當成就,尤其自改革開放以來,研究成果蔚為大觀,且相關研究綜論①關于唐宋城市史的研究綜論,如有:木田知生,馮佐哲譯:《關于宋代城市研究的諸問題——以國都開封為中心》,《河南師大學報》1980年第2期;凍國棟:《二十世紀唐代商業史研究述評》,見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471-498頁,又參見凍國棟:《中國中古經濟與社會史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13-572頁;何海燕:《近二十余年來中國漢唐城市地理研究概述》,中村圭爾、辛德勇編:《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83頁;平田茂樹:《宋代城市研究的現狀與課題——從宋代政治空間研究的角度考察》,中村圭爾、辛德勇編:《中日古代城市研究》,第107-127頁;吳松弟:《大陸中國にぉける宋代都市史研究回顧》,《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第14號,2005年;楊貞莉:《近二十五年來宋代城市史研究回顧(1980—200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6年;吳松弟:《中國大陸宋代城市史研究回顧(1949—2003)》,《宋史研究通訊》2009年第1期;寧欣、陳濤:《唐宋城市社會變革研究的緣起與思考》,《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1期;寧欣、陳濤:《“中世紀城市革命”論說的提出和意義——基于唐宋變革論的考察》,《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寧欣、陳濤:《唐宋城市社會變革研究的緣起與歷程》,李華瑞主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3-357頁;姚永輝:《城市史視野下的南宋臨安研究(1920—2013)》,《史林》2014年第5期;馮兵:《二十世紀以來隋唐五代城市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云夢學刊》2016年第5期;劉未:《南宋臨安城研究史》,包偉民主編:《中國城市史研究論文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6年,第212-217頁;徐吉軍:《南宋臨安文化的成就與研究綜述》,包偉民主編:《中國城市史研究論文集》,第394-411頁;等等。涉及唐宋城市史研究的綜述還有不少,如有:曲英杰:《近年來中國古代城市問題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85年第7期;張東剛:《近年來中國古代城市研究綜述》,《歷史教學》1990年第5期;曲英杰:《近年來古代城市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0年第9期;朱士光:《八年來中國古都學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5期;曲英杰:《近年來中國古代城市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2期;吳錚強:《中國古代市民史研究述評》,《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張萍:《近十年來大陸學者有關中國古代城市史的研究(1997年—2006年)》,《中國史學》第17卷,京都:朋友書店,2007年;成一農:《中國古代城市城墻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1期;熊月之、張生:《中國城市史研究綜述(1986—2006)》,《史林》2008年第1期;成一農:《中國古代地方城市形態研究現狀評述》,《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1期;王衛平、董強:《江南城市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1979—2009)》,《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等等。已有不少。

近四十年來,隨著唐宋城市史研究的蓬勃開展,學術研究層面已涉及到城市類型、城市等級、城市人口、城市階層、城市經濟、城市組織、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城市景觀、城市社會生活、城市醫療衛生、城市社會保障、城市文化、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災害、城市管理,等等方面,尤其是在城市建筑、城市景觀、城市醫療衛生、城市社會保障、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災害方面的研究,可以稱得上是近年來唐宋城市史研究中的新趨向。研究城市史,重在關注城市的發展變革,因此筆者不求面面俱到,僅側重從唐宋城市社會變革的視角對這些新趨向加以總結,希冀為今后進一步推動唐宋城市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城市建筑與城市景觀的研究

城市建筑與城市景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近些年,學者們更多地將研究對象逐漸從宏觀的城市建設轉向微觀的城市內部建筑和景觀。

宏觀城市建設研究方面,寧欣概括了唐宋時期城市修建的階段性特征。氏著《唐初至宋中期城市修建擴建述略——兼論南北地區城市發展之異同》認為,唐初至北宋中期,城市修建工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唐前期,帝業初創,以經營兩京為主;第二階段,唐后期,政治中心逐漸轉移,唐王朝有效控制區域縮小,外患內憂所需浩大的財政支出,往往使唐王朝經費捉襟見肘,因此無心亦無力對兩京大事經營,基本限于修修補補,西、北方城市由于邊防線內縮,夏、銀等州成為正面防御吐蕃、回鵑、沙陀等侵擾的邊防重鎮,這些對長安有拱衛作用的城市以防御性修筑為主,而一些具有割據性質的藩鎮,則自主修建擴建中心城市,最典型的是成都;第三階段,唐末五代宋初,政治權力更迭,經濟重心南移,城市修建的重心也發生地域性轉移,南方有些中小城市發展勢頭強勁,呈現出城市成長的新因素。①寧欣:《唐初至宋中期城市修建擴建述略——兼論南北地區城市發展之異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包偉民在系統考察宋代市政建設的基礎上,提出無論在市區布局、建筑水平,還是道路營繕,元明清各代在發展程度上容或有超越前代之處,但基本格局是在兩宋時期形成。②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72-303頁。

微觀城市內部建筑與景觀研究方面,包括宮廷建筑、宗教建筑、公私園林等,成果眾多,不勝枚舉。其中,辛德勇考證了唐代翰林院、學士院、少陽院的位置③辛德勇:《大明宮西夾城與翰林院學士院諸問題》,《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杜文玉詳盡考證了大明宮內宮門、殿閣、宗教類建筑、娛樂性建筑和宮內機構的地理方位,并揭示了相關建筑的功能④杜文玉:《大明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李合群重新考證了北宋東京皇宮⑤李合群:《北宋東京皇宮新考》,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第13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249頁。;張勁對北宋開封皇城宮苑的規模與分布、南宋臨安鳳凰山皇城大內、南宋臨安德壽宮與西湖離宮別苑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⑥張勁:《兩宋開封臨安皇城宮苑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曹爾琴、宿白、龔國強、郭黛姮等對宗教建筑作了專題研究⑦曹爾琴:《唐長安的寺觀及有關的文化》,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第1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4-168頁。宿白:《隋代佛寺布局》,《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2期;《試論唐代長安佛教寺院的等級問題》,《文物》2009年第1期。龔國強:《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郭黛姮:《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中國佛教建筑》,張復合主編:《建筑史論文集》第14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1-92頁。;張天啟等分析了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園林建設及其特點①張天啟、張劍光、鄒國慰:《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園林建設及其特點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周寶珠、程民生考察了北宋東京的園林與綠化情況②周寶珠:《北宋東京的園林與綠化》,《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程民生:《北宋汴京的園林貢獻及“綠政”創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榮新江探討了唐代兩京城坊建筑的著錄問題③榮新江:《關于唐兩京城坊建筑的著錄問題》,該書編委會編:《徐蘋芳先生紀念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44-58頁。;郭黛姮則全面介紹了南宋城市、宮殿與行宮、皇陵、宗教建筑、園林建筑、教育建筑、居住與市井建筑、橋梁、建筑藝術與技術等,并分析了經濟發展所引起的城市與建筑的巨大變革④郭黛姮:《南宋建筑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唐宋城市建筑與景觀諸要素中,第宅是最豐富而重要的部分。曹爾琴較早地考察了唐代長安住宅的規模⑤曹爾琴:《唐代長安住宅的規模》,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第13輯,第222-225頁。;杜文玉系統梳理了唐代長安的宦官住宅與墳塋分布⑥杜文玉:《唐代長安的宦官住宅與墳塋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4輯。。

辛德勇從分析《冥報記》中的報應故事入手,認為《冥報記》所記諸如故事發生的場所等與因果報應并無直接關聯的具體事項,大體可以視同信史,有助于復原隋大興城和唐長安城的面貌。作者指出,隋大興城建成之初,達官貴人在選擇宅第位置時,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重西輕東傾向,即更多的人是偏好居住在城區的西部,這與唐代中期以后長安城內居民更多偏好選擇東部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而這正是中國古代城市內部結構的一項重大改變,隋人應是承自先秦時期沿襲下來的“尊長在西”的觀念。看似無比嚴整的隋唐西京坊里制,在其始建之初,即已為日后的瓦解種下了必然的因緣,這就是隋大興城中的居民,實際上是經常舍大街不行而以坊里內部的街道為正途,并利用街道兩旁的生活服務設施,這些坊里內部的街道,實質上與坊里制崩潰以后城市街道的性質頗為相似。作者強調,過去在研究唐宋之際坊市制度的變遷時,大多只關注臨街開門開店現象的出現和增長,而坊里內部街道與坊外大街之間的地位變換,實際上在這當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⑦辛德勇:《〈冥報記〉報應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榮新江指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第”觀念最盛。唐朝政權的新貴在長安的特征之一,就是擁有甲第。長安甲第大多數靠近宮城,外觀高大、寬廣,庭園內部奢華。甲第在長安的城市生活和文化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認為,甲第反映了一種城市觀念的興起,有了甲第,城市就變得像一座雄偉壯觀的城市了。長安是當時東亞,乃至中亞、南亞、西亞人物精英的薈萃之都,也是各國物質文化的集中之地。甲第宏偉,使得許多物質文化的精品匯聚其中。甲第的山池、庭園,成為文人聚會場所,詩人在長安城里可以找到蘭亭那樣的景致,產生一組組優美的詩歌等文學作品。甲第的營造,也帶動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發展。⑧榮新江:《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唐長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征意義》,《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4期。通過借助新出墓志資料,榮新江還條理出郭子儀家族京城宅第的分布及其沿革。作者認為,親仁坊郭宅規模最為龐大,乃家族聚居之所在。這處宅第存在時間至少從安史之亂后,一直延續至晚唐,郭子儀生前便與兄弟聚居于此,到子輩郭曜一代,仍然維持兄弟聚居的面貌。郭氏家族墓志的大量現世,不僅可以促進我們對這一中唐權貴家族的認識,同時將加深我們對長安坊里家族聚居內部構造的理解。⑨榮新江、李丹婕:《郭子儀家族及其京城宅第——以新出墓志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牛來穎則以《營繕令》中的第宅制度為切入點,對第宅制度的約束與實際社會狀況形成的極大反差,兩者間的沖突和矛盾,以及文本之間的差異,作了深入分析。作者認為,城市居住空間既是地理空間,同時也是社會空間,第宅建筑與居住制度是社會等級結構的外在表現,筑宅行為、規模的變化,映像出社會群體間關系的升降消長以及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水平。現實狀況在與制度的整合當中,伴隨著沖突和妥協的過程,在建筑的視野中,演繹出豐富多彩的城市畫卷。①牛來穎:《沖突與妥協:建筑環境中的唐宋城市——以〈營繕令〉第宅制度為中心》,黃正建主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7-78頁。

唐宋時期,從突破原有的街道構造到城市布局的結構性改變、城市功能的拓展等,最初一個變化就表現在房屋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牛來穎從建筑空間的視角,以接檐建筑為例,探討了城市商業空間、街道形態及其城市管理、城市稅賦制度等問題。作者認為,接檐建筑從一種建筑形式的形成,通過侵街造舍的建筑行為的實施,為在唐宋時期突破坊市原有格局、造就新型商業建筑形式和格局起到了催化作用。接檐造舍從純粹的構筑行為的技術性改變逐步帶來城市中建筑空間結構的改變,進而發展形成城市新格局。②牛來穎:《唐宋建筑構造變化與城市新格局——以接檐建筑為例的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1期。此外,牛來穎還通過深入挖掘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和世俗筆記小說中的文字記述與敘事模式,展現了唐代長安城街坊格局、里宅佛寺等真實的都城景觀,揭示了唐代都城長安的地理環境及社會文化面貌。③牛來穎:《〈法苑珠林〉中所見的唐長安里坊與佛寺》,《南都學壇》2010年第2期。作者又通過對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關市令》宋15條關于官屬店肆由私人經營的相關規范的釋讀與唐令復原,認為唐代類似宋代的“系官店肆”性質是官店無疑。④牛來穎:《唐宋城市的官店與私營——以〈天圣令·關市令〉宋15條為例》,包偉民主編:《中國城市史研究論文集》,第64-70頁。

由上可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注重深入挖掘城市建筑與城市景觀背后所反映的城市社會變革,這已成為一種趨勢。

二、城市醫療衛生與城市社會保障的研究

城市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作為城市史的重要研究內容,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梁庚堯較早地分析了南宋城市公共衛生問題的形成及其原因,政府的應對措施、公共衛生問題對環境與社會所造成的部分影響。氏著《南宋城市的公共衛生》指出,宋代城市的繁榮,造成一些問題,政府和城市居民都必須面對的公共衛生問題。城市公共衛生問題的產生,與當時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有密切關聯。作者認為,城市公共衛生問題,自北宋中期以后逐漸引起注意,到南宋時期尤其明顯,見于多處城市。問題的造成,有相當成分與部門民眾缺乏環境衛生觀念有關,也牽涉到政府和居民貪圖經濟利益。問題既已逐漸嚴重,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盡管政府措施所發揮的效果有一定的限度,但有比較長遠的影響。惠民藥局、養濟院、義冢等公共衛生與社會福利設施在城市中普遍設立,是宋代以迄明清城市的一大特點,宋代(尤其是南宋)則是其奠基的時期。而城市衛生環境惡化之后,疫病容易流行,應是其所以會出現并且延續的部分原因。⑤梁庚堯:《南宋城市的公共衛生問題》,《史語所集刊》第70本第1分,1999年;梁庚堯:《南宋城市的公共衛生》,蘇智良主編:《都市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8-153頁。

于賡哲則考察了中國中古時期的城市衛生狀況,提出在中國古代對疾病成因的理解中,抽象的“氣”始終是一條主線,中國古人認為氣彌漫天地間,可以躲避,可以通過增強個人體質和修養加以抵御,但卻缺乏整體化的衛生概念。中國古代維護群體健康的手段多種多樣,但有不少屬于無心插柳柳成蔭。例如對糞肥的使用維護了城市衛生,坊市制和寬大的街道限制了某些疾病的傳播等。實踐經驗也可以幫助人們通過城鎮改造規避病源。但醫家和宗教思想家常將醫療和健康看作是個人事務,士大夫有關健康的觀念則從屬于他們的儒家教條。可以說種種衛護健康的措施從未上升為公共事務。作者認為,用西方式的術語和思維來審讀中國歷史是找不到“衛生”的,因為它散落在各個角落,從不同維度起到一定的衛護健康的作用,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人、任何思想將它們整合起來,直到近代西學東漸為止。①于賡哲:《中國中古時期城市衛生狀況考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第3期。

李華瑞《宋代的社會保障與社會穩定》分析了宋代社會保障的對象、社會保障的基本制度和措施、社會保障實施的特點和社會保障的效應,其中部分內容涉及到城市社會保障。②李華瑞:《宋代的社會保障與社會穩定》,《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3期。

陳國燦則通過系列論文專門探討了宋代城市的社會救助,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聚焦社會救助的典型區域、關鍵領域和特殊人群,洞察社會救助的特點。氏著《南宋時期江浙城市的貧困救助》提出,南宋時期,隨著市民貧困化現象的不斷加劇,江浙城市的貧困救助日趨活躍,其救助對象包括貧民、窮民、流民等不同社會群體,救助內容涉及賑饑、救寒、助醫、助葬等諸多方面,救助方式包括有償賑濟、無償賑濟、集中收養等。從中可以看出,傳統社會救助開始突破原來的荒政模式,由臨時性的災荒救助轉向日常性的生活救助,而且城市越來越成為官方救助的重點。③姚培鋒、陳國燦:《南宋時期江浙城市的貧困救助》,《浙江學刊》2011年第4期。氏著《民生為重:宋代城市的官方醫療救助》指出,宋代官方醫療救助日趨活躍,逐漸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救助體制,并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具體形態。宋政府面向城市的醫療救助主要有疾病救治、醫藥救助和疾疫防治三方面,其救助對象以窮民和貧民為主,在特定情況下也包括普通市民、流動人員等諸多社會群體。作者認為,宋代城市的官方醫療救助雖表現出社會保障的某些特征,但就其本質而言,仍屬于傳統“仁政”思想指導下的“恩賜”行為。陳國燦在中國古代社會救助史的發展進程中,揭示了宋代城市官方醫療救助的意義,強調宋代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和轉型期,其突出表現之一是官方救助的重點由鄉村擴大到城市,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超越傳統荒政的既有模式,呈現出向日常性社會保障體制發展的趨勢。④陳國燦、陳雪瑤:《民生為重:宋代城市的官方醫療救助》,《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3期。氏著《論宋代城市流浪人員的官方救助》指出,入宋以后,隨著城市流浪人員問題日益突出,宋朝官方逐漸建立起相應的救助體制。其救助內容及方式主要有濟和養兩方面,前者重在饑寒、養病等方面的救濟,后者則是集中收容和濟養。從實際情況來看,宋廷頒布的相關政策與條令在北宋中后期實施效果相對較好,南渡后逐漸流于形式;地方自主性救助在南宋時日顯活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缺乏穩定性等局限。作者認為,宋朝官方對城市流浪人員救助的制度化趨向,既反映了城市發展和轉型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構建社會保障體系的某種初步嘗試。⑤陳國燦、劉潔:《論宋代城市流浪人員的官方救助》,《河北學刊》2014年第5期。

其二是把握社會救助的制度與體系,從社會變革的視角揭示城市社會救助的歷史意義。氏著《論南宋城市的官方救助體制》指出,南宋時期,城市社會救助問題進一步引起官方的重視,其救助類型有面向貧民和窮民的預防性救助、面向災荒民眾的補救性救助、面向特定群體的補償性救助,救助機構有綜合性和專門性之分,救助形式和方法有無償、有償、放免、收養、資助等。與傳統荒政的既有模式相比,南宋城市的官方救助具有對象的廣泛性、內容的多樣性、行為的規范性等特點,但就其體制而言是不成熟的,存在著諸多不足和局限。⑥陳國燦:《論南宋城市的官方救助體制》,《江海學刊》2011年第5期。氏著《論宋代江南城市的社會救助》提出,兩宋時期,江南地區逐漸形成了面向城市的社會救助體系。其中,官方救助主要有預防性、補救性、補償性三種,救助對象包括普遍貧困居民和特殊窮困群體,救助方式有賑濟、賑貸、收養、放免、資助等。民間救助主要有社區救助和同業救助,施行救助主體包括士人、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員,救助內容主要集中于饑寒救濟。相對傳統荒政和鄉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會救助有著諸多新特點,呈現朝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趨勢。作者認為,通過對江南地區城市社會救助的考察和分析,不難看出,入宋以后,傳統社會救助開始發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變化。這種變化表面上看是以城市為中心的新型救助體系的逐漸確立,由此形成城鄉兩種救助體制并存的格局,實質乃是傳統荒政向構建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一個初始形態。從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來看,盡管此期的城市社會救助并未達到成熟和完備的程度,卻從一個側面透視出中國古代都市文明的發展和市民意識的不斷增強,這是此期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反映。①陳國燦:《論宋代江南城市的社會救助》,《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12期。氏著《南宋時期城市社會救助體系探析》認為,南宋時期,官方救助占主導地位,民間救助屬于補充。南宋城市的社會救助對象廣泛,內容多樣,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趨勢。但就其體制而言還很不成熟,有著諸多歷史局限。②陳國燦、鄭瑞鵬:《南宋時期城市社會救助體系探析》,《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氏著《宋代城市的社會救助》認為,宋代城市社會救助是在官方的推動和主導下興起的,是宋政府面對城市轉型和社會變革所作出的一種反應。民間救助是宋代城市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隨著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和市民社會意識的不斷增強而興起的。從表面上看,宋代城市社會救助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不過是官方主導、官民結合的傳統救助模式由鄉村向城市的移植。但實際上,城市和鄉村對社會救助有著不同的需求,城市救助活動既有別于此前歷史上的傳統形態,也與鄉村民間救助存在很大的差異。相對于傳統荒政和民間宗族互助,宋代城市社會救助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救助對象的開放性和廣泛性;二是救助活動的日常性和系統性;三是救助行為的組織性和規范性。③陳國燦:《宋代城市的社會救助》,《人才資源開發》2018年第6期。

概而言之,通過研究城市醫療衛生與城市社會保障,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深刻揭示唐宋城市社會變革。

三、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災害的研究

環境和生態危機是當今世界最引人關注的突出問題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史的形成和發展已成為國際史學界最引人關注的新領域之一。至20世紀末,環境史在西方已頗具氣候,而中國與環境有關的歷史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城市生態環境研究方面,史念海先后主編《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及《漢唐長安與關中平原》,以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的生態變遷為切入點,探討了生態變遷與漢唐長安繁榮發展的關系。④史念海主編:《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增刊;《漢唐長安與關中平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增刊。這是在城市生態環境研究方面較早且有較大影響的重要成果。

程遂營則對唐宋時期開封的生態環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氏著《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選取唐宋開封的生態環境作為探討對象,力求從氣候、水文、地形地貌與土壤、植被、城市建設與規劃、城市的公共環境等方面,展現當時開封管轄范圍內生態環境的整體面貌,進而考察生態環境與開封社會發展的某種內在聯系。目前,我國史學界對于古代生態環境問題的探討,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氣候、水文、地形與土壤、生物資源。它們包括了未經人類改造過的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自然河流與湖泊、地形與土壤條件,也有經過人類改造的社會環境因素,如人工運河、人工植被等。除了上述四個方面,作者認為,在古代,隨著大規模、大范圍城墻建設的出現,它的作用已不僅限于安全防衛,也劃定了城市的地理空間和居住區域,散布于城內的官署、倉場、軍營、行市、宮觀、寺廟及一些重要娛樂場所等的位置,也會大大影響城市的環境狀況,因而應該成為城市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在一個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都城,它的公共環境因子如木材與燃料供應、火災及其防護、供排水系統、垃圾處理和污水排放、重大疾疫及其防治等,都是與城市居民生存、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內容。作者既考慮自然因素對古代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又對社會與人為因素加以關注。通過探討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作者強調在唐宋時期社會變遷的諸因素中,生態環境變化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①程遂營:《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濤從環境史視角對唐宋史學者所熟稔的“馬行街無蚊”這則史料進行了重新解讀。氏著《論“馬行街無蚊”——從環境史角度的詮釋》提出,城市是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城市的最大特點是人口高度集中,馬行街作為都城夜市、酒樓極繁盛處,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這里人口流、物質流、能流、信息流最大、最集中。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隨著人類活動強度和頻率的加大,從而盲目加快開發利用環境資源,改變了城市地區的地形、地貌,造成大氣和水體污染、溫度和濕度的改變,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使人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失調,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和生態平衡,給城市生態環境造成了沉重壓力。“馬行街無蚊”,即是從一個側面對此做出的反映。作者認為,“馬行街無蚊”,體現了宋人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一些看法(即環境意識);折射出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繁榮、城市空間的擴展、人類社會的進步,自然環境和人化環境在不斷地發生消長變化;實質上反映了人類活動空間的拓展,侵奪、破壞了“蚊”(或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而破壞生物的生境是最致命的;警示人們應該科學、正確地處理好社會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和諧發展。②陳濤:《論“馬行街無蚊”——從環境史角度的詮釋》,《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10期(學術研究卷)。

從環境史的視野探討生態環境與城市社會發展的關系,無疑有助于進一步開闊我們的研究思路。

中國文獻史料中關于各類災害的記載頗多,然而災害與生態環境之間往往有著內在聯系。在城市環境的研究過程中,近些年,關于城市災害的研究也逐漸為學者們所關注。

方湖生較早地分析了開封歷史上的主要災害類型及特點,并指出宋代開封處于災害的群發期。③方湖生:《開封歷史上主要災害類型及特點》,《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程遂營專門探討了唐宋時期開封的氣候與自然災害間的關系,認為唐宋開封的自然災害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一時期開封的氣候狀況,但是在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400多年時間里,開封基本上維持了溫濕的氣候特征,只有公元1000年以后的100多年間,開封的氣溫才開始明顯的轉向寒冷和干燥。綜合而言,唐宋開封的氣候還是以溫濕為主的。與氣候的前后變化相伴隨,唐宋開封的水、旱、蝗、風沙等自然災害也不斷出現,但這些災害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溫濕氣候的總體特征。④程遂營:《唐宋開封的氣候和自然災害》,《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1輯。

張全明則重新考察了北宋開封地區的氣候變遷及其特點,提出北宋開封地區的氣候,絕大部分時間表現為繼唐代以來我國氣候變遷史上第三個溫暖期的延續。其轉變為第三個寒冷期的時間不是如近幾十年來學者們承竺可楨所說的北宋前期,而是在北宋后期的徽宗初年。建中靖國元年(1101)前后,開封地氣候突然發生明顯變化而進入了新的寒冷期。其間盡管這里的氣候在徽宗、欽宗年間曾出現過由溫暖期向寒冷期的突變,但總體上是一個漸進的變化過程。在當時每一段溫暖期與另一段寒冷期氣候交替變化的周期中,每一個較長時間的氣候變化周期內都有若干個氣候暖、冷交替變化的短周期,甚至在每一個短的氣候暖、冷變化的周期內還有一些特別偏寒冷或偏溫暖的年份。⑤張全明:《論北宋開封地區的氣候變遷及其特點》,《史學月刊》2007年第1期。

氣象災害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威脅之一,既有其特殊的孕災環境,又有重大的社會政治影響。程民生《靖康年間開封的異常天氣述略》指出,靖康年間,開封在面臨宋代以來最嚴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危機的同時,也經歷著宋代以來最復雜惡劣的氣象變異。多大風、大霧以及罕見的冬季冰雹,尤其是冰雪嚴寒,為金兵攻城提供了幫助,但后來極端的寒冷連生長于東北的金兵也難以忍受。作者認為,靖康年間的社會歷史巨變,伴隨著氣象的極端和異常。開封的陷落與北宋的滅亡,當然是政治、軍事腐敗的結果,但極其惡劣的氣象條件起到了助紂為虐的加劇作用。“靖康之難”不僅是政治災難,也是氣象災難。①程民生:《靖康年間開封的異常天氣述略》,《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氏著《北宋開封氣象對社會歷史的影響》提出,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使宋人對開封氣象極為敏感,開封氣象已然從關乎本地的自然問題,上升為事關國家大計方針的大問題。突出表現在迫使皇帝廣開言路、自省悔過,改換年號及改變政局、調整政府人事,改善民生及赦免囚犯等。作者強調,開封氣象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牽動著全國的敏感神經,也牽動著北宋的歷史變化。②程民生:《北宋開封氣象對社會歷史的影響》,《史學月刊》2011年第1期。氏著《北宋開封氣象災害的政府應對》揭示了北宋中央政府對開封氣象災害的應對舉措。作者認為,北宋政府在開封氣象災害面前,既無臨危不懼,也無驚慌失措,能夠積極應對,采取多種措施控制、減輕和消除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氣象災害雖多有突發緊急特點,但政府應對多數都已法典化,也即有著成熟的應急預案,包括政治應對、政策應對、人事應對、經濟應對、人道應對、治安應對、司法應對、人力應對、工程應對等方面,多數情況下都是綜合應對。這些應對大多積極有效,從而減輕了災害的損失,維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穩定了首都的社會秩序和統治者的安全。統治集團勇于承擔責任,降低姿態接受批評以緩解民怨,所采取的應對措施直接或間接促進了社會生活的和諧等,都是寶貴的歷史經驗。③程民生:《北宋開封氣象災害的政府應對》,《蘭州學刊》2015年第3期。

柴國生則探討了雪災對北宋開封城市社會的影響。氏著《北宋開封雪災與社會應對》指出,北宋時期都城開封雪災頻仍,數次致人畜大量凍死。其原因是頻發的雪災,造成城市生活物資需求激增,但供應受阻,供需平衡被打破,雪災加劇了較低的交通運輸水平造成的城市物資巨大需求與供應能力不足間的常態性矛盾,對居民生活、城市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作者認為,為應對雪災、保障開封供應,北宋引洛入汴、優化燃料結構、鼓勵販運貿易,以緩解供需矛盾,提升城市供應能力;完善糧食倉儲系統、設立燃料常平倉、廣植草木,以增加物資儲備,增強抵御雪災能力;采取彌災、減災等針對性措施,減輕雪災影響。這些應對措施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并未能從根本解決開封及古代都城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常態性供需矛盾。靖康年間極端大雪嚴寒天氣及其嚴重影響,成為加劇宋金戰爭中開封陷落、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④柴國生:《北宋開封雪災與社會應對》,《中州學刊》2015年第9期。

旱災和水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王化昆統計了唐代洛陽的水災情況,并總結了洛陽水災特點及政府的防治措施。⑤王化昆:《唐代洛陽的水害》,《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殷淑燕等通過對歷史時期關中平原旱災、水災發生頻率的統計與分析,揭示了水旱災害與城市發展的聯系。作者提出,水旱災害的發生一方面與關中平原氣候變化、中心城市的建設發展與衰落有密切聯系;另一方面也與人口數量的增長密切相關。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建設和人口增加,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消耗大幅度增長,對城市周邊山地和丘陵地區環境的壓力劇增,造成環境的迅速惡化,導致平原地區水旱災害頻繁發生。⑥殷淑燕、黃春長、仇立慧、賈耀鋒:《歷史時期關中平原水旱災害與城市發展》,《干旱區研究》2007年第1期。此外,殷淑燕等通過對唐代長安、洛陽水旱災害發生頻率的統計,進而從氣候因素、地理位置及地形水系、都城建設等方面作了對比研究。作者認為,從氣候方面來看,唐代長安和洛陽都表現出水災發生頻率中間多、兩頭少;旱災發生頻率兩頭多、中間少的特征。說明唐代中期氣候更為濕潤,唐前期與后期氣候則相對偏干。從地理位置與地形、水系的關系方面來看,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地形與水系特點,導致了唐代長安地區的水旱災害以旱災為主,而洛陽地區以水災為主。在氣候較為濕潤的唐代,洛陽比長安更易受到洪水的侵襲,且水災危害程度遠超過長安地區。此外,都城建設也與水旱災害的發生頻率有一定關系。大量的宮殿建設及人口增長,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使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增大。因此,從整個唐代發生的水旱災害總量來看,長安地區的災害頻率比洛陽地區要高得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都城建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①殷淑燕、黃春長:《唐代長安與洛陽都城水旱災害對比研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年第11期。

張劍光考察了唐五代江南城市災害的特點、原因及影響。氏著《唐五代江南的城市災害與社會應對》指出,唐五代是江南城市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此間曾經遭到過各種各樣災害的侵襲,水災、火災和疫病是其中比較重要的災害。城市災害不斷,為害程度嚴重,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者認為,隨著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災害。在整個唐五代的歷史上,江南災害的發生在時間上呈越往后越頻繁的特點。固然這些有資料記錄上的原因,但城市發展的迅速,經濟活動的頻繁,與自然災害成正比關系還是比較明顯的。江南城市災害的多發,除了自然原因外,與江南城市的選址、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員流動性增大、城市建設上的缺陷等因素也有一定關聯。唐五代江南城市災害的發生并不局限于幾個大城市,中小城市也會遭受災害的侵襲,災害的出現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城市災害發生后,江南城市進行了積極的救助,在城市建設上也有一定的預防意識和措施。②張劍光:《唐五代江南的城市災害與社會應對》,《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徐吉軍分析了南宋都城臨安的火災及其消防與社會影響等問題。氏著《南宋都城臨安的火災及其消防》認為,南宋都城臨安龐大的城市人口、高密度的住居以及竹木類建筑,給城市的安全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這突出表現在城市的消防上。南宋臨安歷年火災狀況表明,火災是臨安最為嚴重的城市災害,而火災頻發的原因不外乎戰爭、放火、雷擊和用火不慎等四類。作者認為,盡管南宋臨安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防火救火制度,但是頻繁的火災,仍對杭州城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負面影響。③徐吉軍:《南宋都城臨安的火災及其消防》,包偉民主編:《中國城市史研究論文集》,第263-300頁。

“災害產生于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組成的復合生態經濟系統之中,從根本上而言,災害就是一種生態經濟現象,具有生態經濟性質。”④鄧宏兵、張毅主編:《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39頁。因此,關注城市災害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討城市社會變革問題。

綜上所述,近四十年來唐宋城市史研究在城市建筑、城市景觀、城市醫療衛生、城市社會保障、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災害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且這些方面的研究正方興未艾。盡管有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在理論方法和觀察視角方面仍有不足,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也有待加強,但是我們堅信通過發揚持之以恒、勇于開拓的精神,今后的研究必然大有可為。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在线播放| 婷婷伊人五月|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在线亚洲小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2|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毛片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一级片免费网站|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女人在线|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亚洲国产黄色| 日本91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全裸无码专区|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a级毛片免费网站| 香蕉精品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日韩午夜伦|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天天操精品| 自拍欧美亚洲|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99在线视频免费| 青草视频久久|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色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黑丝一区| 综1合AV在线播放| 国产99热|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