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才堂,黃笑風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傳統課堂師生面對面教學與數字化網絡化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將傳統課堂中的面對面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可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1]。雨課堂(Rain Classroom)是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平臺“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一款基于微信和PPT的智慧教學工具,它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賦予全新的體驗,并且支持多屏互動、答疑彈幕、大數據分析等,為教育工作者順利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智慧保障[2]。然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中職學生在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我們要充分分析這些問題,并找出原因,再“對癥下藥”,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藥物化學基礎是中職衛生類學校培養藥學類衛生技能人才必須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該課程的教學重點為各藥物的化學結構特點和理化性質,這些內容理論性強,也較為抽象,若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很難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筆者希望將雨課堂教學工具融入藥物化學基礎日常教學中,并逐步形成基于雨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但在應用之初筆者就遇到了許多棘手的問題。
為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每次課前筆者都會利用雨課堂的后臺數據對課中的教學重難點進行“定位”,同時也會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統計后對其課前學習效果進行分型,主要根據學生課前習題測驗正確率對學生進行課前學習效果分型。以課前習題測驗正確率≥80%為課前學習優秀型,以習題測驗正確率≥60%~79%為課前學習良好型,以習題測驗正確率≥10%~59%為課前學習較差型,以習題測驗正確率<10%且學習時長<1 min為課前學習應付型,課前學習結果為未查看的屬于課前學習不配合型。
在應用雨課堂進行線上教學的第一周,筆者發現學生課前的線上互動頻次很低,習題測驗結果出現了兩極分化(見表1、圖 1)。
從以上數據可知,第1次課前學習優秀型只有26.17%(含已完成27人,已查看1人,學生總數107人),良好和較差均不到5%,應付型卻超過了優秀型達到27.10%,未查看的學生比例達38.32%,這些學生屬于完全不配合教學工作的類型。
筆者吸取第1次課的經驗教訓,在發布第2次課課前學習資料時,降低了習題測試難度,豐富了學習資料的類型,有3 min左右的微視頻、形象化的Flash動畫、制作簡潔精美的PPT,希望通過多元化的學習資料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降低習題測驗難度,提高學生自信心。分析表1和圖1的數據可知,第2次的課前學習數據有改善的一面,即完全不配合教學工作,不查看課前資料的學生減少了4.68%,且能完成全部課前學習的人員增加了1.87%,課前學習優秀型也增加了1.87%;然而,讓筆者擔心的是應付了事的學生也出現了增加,應付型增加的比例為2.80%,超過了優秀型的1.87%。

表1 2017級藥劑專業6~7班第一周學生雨課堂課前學習完成情況[n(%)]

圖1 2017級藥劑專業6~7班第一周學生雨課堂課前學習情況
由此可見,中職學生課前線上學習的學習效果存在較大的分化現象。筆者認為,應付型及不配合型學生的占比較高與學生的基礎較差和學習主動性不高有關,而僅僅通過改良課前學習資料類型和教師加強督促并不能明顯提高學生的課前學習效果。
中職學生大多十五六歲,他們正處青春期,在這個特殊階段,學生的自制力較差,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課中紀律性問題主要為:(1)利用發布彈幕或答題期間玩游戲或上網;(2)在發布彈幕時喜歡發一些與討論內容無關的詞語,例如“666”“猴賽雷”“哈哈”等。在教學過程中,若教師對此種現象不采取任何措施,這部分學生勢必嚴重影響課堂紀律,但頻繁地提醒或批評又會打亂教學的節奏。
筆者通過統計學生課中主動參與搶答和有效的彈幕討論次數來分析其課堂參與度。

表2 2017級藥劑專業6~7班第一周課堂互動情況統計[n(%)]
從表2可知,在第一周的兩次課中,互動次數為零的學生中90%以上是課前學習應付型和不配合型,而在積極思考問題,參與搶答或互動討論3次以上的學生中80%以上屬于課前學習優秀型。
由此可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除了與其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個人性格特點相關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課前學習帶來的自信度。因此,通過提高學生的課前學習效果,理論上可以提升學生的課中參與度。
表3為2017級藥劑專業6~7班第一周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統計表。數據表明,學生兩次課后作業的雷同率均較高,特別是主觀題。筆者分析其有以下原因:(1)中職學生普遍基礎薄弱,需要獨立思考,并用自己的文字來描述解答的主觀題對于他們來說偏難;(2)中職學生課后活躍度高,在完成作業上容易出現相互“幫助”的情況。

表3 2017級藥劑專業6~7班第一周課后作業完成情況(n=107)[n(%)]
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自主互助學習的一種方法,它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優勢[3]。采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可逐步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提升其課前學習效果和課堂參與度。
為了更好地發揮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教學優勢,筆者利用雨課堂的后臺數據對學生進行精細化分組,具體步驟為:(1)按學生課前學習情況對學生的課前學習進行分型;(2)將每班6~7名學生分為一組,共分成8組,且各組均滿足3~2名課前學習優秀型或良好型配3~5名課前學習較差或應付或不配合型;(3)選取課前學習測驗成績排前8的學生擔任各小組組長;(4)課前通過雨課堂發布分組名單,并布置小組學習任務;(5)課中按課前的分組就座,發揮好學生的帶動作用。
在雨課堂的輔助下,可以對學生進行精細化分組,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前學習效果和課堂參與度。但課堂紀律和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自律性還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改善。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團體和個人獎勵制度,在獎勵制度的刺激下形成小組間的競爭態勢,讓學生在相互監督和鼓勵下逐步提升自我約束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自律性。
具體的獎勵和競爭制度為:(1)每堂課評選3名學習之星(課堂習題測試成績前3名)、3名活躍之星(課堂互動次數前3名,注:剔除無效互動),習題測試成績和課堂互動次數(各占50%)綜合后,前3名的小組為最佳組合,組長為領袖之星;(2)所有獲獎人員或小組需滿足無擾亂課堂紀律及玩手機現象的條件,另外發現課后作業抄襲者,將取消其最近的一次課堂獎勵;(3)實行組長淘汰制和組長基礎獎勵制,即每次課的組長均按學生課前學習情況重新選取,對當選的組長施行平時成績加分獎勵,形成學生爭當組長的競爭態勢;(4)實行平時成績加分和隨堂神秘獎制度,隨堂神秘獎即每堂課隨機準備雨課堂紅包或水果或一支鋼筆等隨機的物質獎勵。
筆者借助雨課堂的后臺數據處理功能實現了課前學生的精細化分組,并將獎勵和競爭制度引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形成了動態循環式分組討論教學法,具體實施步驟見圖2。

圖2 動態循環式分組討論教學法流程

表4 2017級藥劑專業6~7班第2~4周線上線下教學指標情況統計[n(%)]
果統計表,從表中數據可知,學生課前學習效果的分化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從采用動態循環式分組討論教學法開始已實現100%完成課前學習,課前學習優秀率提升到了36.45%,到完成第6次課時,課前學習優秀率已上升到49.53%,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學生近30%,課后主觀、客觀題的雷同率均下降到5%以內。
由此可見,動態循環式分組討論教學法可有效提升學生課前學習效果,并消除絕大部分中職學生在參與基于雨課堂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所表現出的課堂紀律差、課堂參與度低和課后抄襲作業的現象,并發揮了優秀學生的帶動作用,使學生整體獲益。
雨課堂具備眾多功能和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是非常適用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工具,但如果我們不思考這種教學工具中的各種功能與學生之間的適配性,不深究各種數據背后的原因,這樣的混合式教學就不會成功,甚至比傳統的教學效果還差。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利用雨課堂的各種功能和數據不斷優化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勢必成為學生接受和喜愛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