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舒 靜,周慧芳,付 蓓,王云翠,胡 慧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作為中醫院校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1],中醫臨床護理學涉及病種繁多(含內、外、婦、兒科),課程難度較大,對于學生來說臨床辨證診斷極易混淆。因此,如何有效開展實訓教學,提高學生辨證施護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傳統護理實訓多采取教師演示學生練習方式,難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近年來,有部分醫教工作者將管理學中的PDCA循環運用于護理實訓教學領域,取得了良好效果[2-4]。在臨床實訓管理中,每進行一次循環,就會使教學效果提升一個水平,同時上一循環中暴露的問題可在下一循環予以糾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PBL教學法在我國廣泛應用,已被眾多護理教學實踐證明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有良好效果[5-6]。
目前部分高校利用PDCA循環法開展實訓教學,但少見聯合其他教學法的研究。為探尋更適合中醫院校護理本科生的教學方法,我們利用省級精品課程《中醫護理學基礎》網絡共享視頻,嘗試將PDCA循環法與PBL教學法有機結合,發揮兩者的優勢,加強實訓教學與管理。
選擇湖北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2016級本科1、3班共131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訓課程以小組形式開展。
按照PDCA循環法標準流程開展教學,即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同時在計劃和實施環節有機融合PBL教學法,將實訓教學目的與解決問題掛鉤,設置復雜而有意義的臨床案例,培養學生中醫思辨能力。通過多次循環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最后通過對比兩組技能操作成績和問卷調查結果來評價教學效果,同時總結得失,暴露問題,制訂新的計劃。
1.2.1 計劃階段(P)根據學以致用原則,按照中醫護理技能臨床實際需求,制定《中醫臨床護理學實訓評分標準》、實訓大綱,突出實訓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優選中醫臨床優勢病種的典型案例,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以5~6名學生為一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全組學生的分工與合作。
1.2.2 實施階段(D)實訓課前,以省級精品課程《中醫護理學基礎》相關視頻資源為依托,指導學生提前觀看示教課視頻,熟悉具體實訓內容。同時將大量臨床案例引入教學,上課時學生分組完成實訓任務。鼓勵學生根據臨床案例進行角色扮演,小組內成員分別飾演問診護士、責任護士、操作護士、患者、家屬等角色,提高護患溝通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提供相應護理服務,并撰寫實訓報告,從而鞏固學習效果。
1.2.3 檢查階段(C)教學評價階段采取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方式。分析各小組存在的問題,總結重點、難點,指出不足和改進措施。教師對學生還沒掌握的關鍵環節認真講解,反復操作。實訓課程結束后,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問卷調查,反饋教學效果,包括學習興趣、知識掌握度、辨證施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4個維度。各條目按照由高到低5個等級分別賦值,明顯提升=5分,較好提升=4分,一般提升=3分,稍有提升=2分,無變化=1分。
1.2.4 處理階段(A)實訓課全部結束后,對小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由組長抽取考簽(含臨床典型病例),回答辨證施護措施并進行操作。通過技能操作成績、問卷調查結果評價教學效果及不足,及時反饋結果,為下一階段教學內容的調整提供參考。
在2018—2019學年中醫臨床護理學實訓中,實驗組采用PDCA循環法結合PBL教學法,對照組以教師講授和實訓練習為主。兩組實訓教學內容相同,以我校《中醫臨床護理學實訓評分標準》、實訓大綱等作為評價工具,學生抽簽選擇案例,現場考核,對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以SPSS 19.0軟件分析收集的數據,計量資料(學生技能操作成績、教學效果評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教學滿意情況)用百分比表示。
(1)對兩組技能操作成績進行比較后發現,實驗組學生成績略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技能操作成績比較
(2)對兩組教學效果評分進行對比后發現,實驗組學生在辨證施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學習興趣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而在知識掌握度維度兩組評分并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對教學效果的評分比較(±s,分)
組別n實驗組對照組66 65 t值P辨證施護能力3.37±0.78 2.99±0.81 2.734<0.05知識掌握度3.38±0.85 3.24±0.83 0.904>0.05溝通協調能力3.52±0.79 3.19±0.92 2.124<0.05學習興趣3.27±0.74 2.95±0.67 2.545<0.05
(3)比較兩組教學滿意情況發現,實驗組教學滿意度略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教學滿意情況比較[n(%)]
中醫臨床護理學實訓教學不僅是鞏固學生中醫護理適宜技術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辨證施護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本次PDCA循環法結合PBL教學法的應用探索,結合兩組學生的反饋數據發現,該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護理本科生辨證施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值得推廣。現將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如下。
(1)有助于打造高效實訓課堂,讓學生通過分組充分參與教學,鼓勵同一小組的學生進行協作,調動學習積極性;(2)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的視頻資源在課前自主學習;(3)通過PBL教學和角色模擬,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在情景模擬中應用溝通技巧,提高了護患溝通能力,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4)該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大綱,而且能更高效地組織實訓教學各環節。
(1)在計劃階段,需要精心設計,將PBL教學法有機融入PDCA循環,并在后期的檢查、處理階段進行有效反饋,這是教學法成功實施的核心,目前本研究已經初步做到,但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2)實施PBL教學法需要大量臨床案例,既要契合教學目標,又要適用于模擬實訓,且要不斷更新;(3)利用網絡學習平臺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視頻素材可自行拍攝制作,也可網絡取材,需要不斷豐富網絡資源[7-8];(4)前期實訓教學完成后,要積極開展問卷調查,收集各種反饋數據,有效指導下一輪循環的開展。若教師只是滿足于完成基本教學計劃,則不能發揮PDCA循環的優勢。一輪教學改革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常抓常改,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