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明艷 王松
摘?要:“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也是幾千年來古代先賢的智慧傳承,其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做好少年兒童的教育引導,實現文化的傳承發展,這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和責任。本次研究對情境模擬下的兒童禮儀養成教育模式進行分析,突顯了情景模擬的重要教育價值,希望能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發。
關鍵詞:情景模擬;兒童禮儀;養成路徑
一、 引言
中國人是非常講究禮節和禮儀的。所謂禮儀之邦,從古至今,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能體現禮儀文化。“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是一種禮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一種禮儀,初次見面敬煙敬酒也是一種禮儀。禮儀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文明修養,也是促進國家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禮儀教育方面,必須要從小抓起。在小學禮儀教育中進行情景模擬,正是要讓牢固的禮儀素養在小學生身上扎根。
二、 禮儀教育,說教與管束并不可取
講文明,懂禮貌,有禮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很多家長、老師都認可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形成良好的禮儀素養,家長老師們的意見卻并不統一。長期以來,很多人秉承的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通過嚴厲的批評指責和責打體罰式的教育來約束孩子的行為習慣,或者反復的說教和不耐其煩地叮囑,往往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排斥的情緒。不僅如此,近年來媒體曝光的因教育方式粗魯而出現的悲劇事故也頻繁引起社會的關注。比如一些家長因為對孩子過于嚴苛而經常性的打罵孩子,結果造成孩子對家長心存恐懼,做錯了事或者遭到打罵之后竟然選擇了跳樓;或者一些孩子因為家長的苛責而產生暴力傾向,在學校沒辦法跟同學正常交流,會惡意攻擊其他的同學等等。即便是在學校,老師不再體罰學生,但在禮儀教育方面的空洞說教和單純地強調課堂紀律、校園紀律的方式也往往難以見效。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改變教育理念,要創新教育方式,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教育創新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禮儀認知,保持良好的禮儀素養。
三、 情景模擬,更符合兒童認知行為習慣的禮儀教育路徑
情景模擬是在新時代提出的一種創新禮儀教育方式。它不再生硬地對學生進行說教,也不是以嚴苛的紀律制度和規矩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不是強制學生去講文明、懂禮貌,有好作風;而是希望通過情景的模擬與演示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禮儀觀念,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保持良好的禮儀風度。情景模擬的教育方式具有以下優勢。
(一)情景模擬的體驗生動活潑,學生參與熱情高
情景模擬是一種對小學生很有吸引力的教學方式。它通過模擬的方式來創設情景,將空洞的理論和說教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和真切的體驗。這樣的教育方式活潑而有趣,也充滿了神秘感,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專注力和參與熱情,讓禮儀教養的教育更加有成效。
(二)情景模擬的教學針對性強、主題明確,學生容易掌握
中國禮儀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語言上的文明禮度,在著裝、在茶道、在飲食等各個方面也有它的禮儀和規矩。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中,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舉措,將禮儀教育的主題明確出來,選擇對小學生有實際意義,適合小學生的內容來做教育。比如服裝上的禮儀,或者言語行動上的禮儀,或者在跟同伴以及家長長輩見面問候中的禮儀,向別人尋求幫助以及請教問題時候的禮儀等。此外,老師也可以針對同學們普遍存在的不文明、不禮貌現象和禮儀上的欠缺去設定主題,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從而補足短板,提高學生的禮儀修養,重塑小學生的良好形象。
(三)情景模擬的印象深刻,說服力強,禮儀素養的教育更深入
為什么我們為人做事要講究禮儀?為什么中國古代就已經誕生了非常豐富的禮儀文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禮儀的建立與傳承體現了文明的進步,也是一種人文思想的綻放。通過良好的禮儀修養,可以在為人處世的時候表達出充分的尊重,而這份尊重也是相互的,可以讓彼此的交流溝通更加融洽和諧,同時也可以起到消解暴力、焦慮和煩躁,消除誤會和矛盾的作用。在傳統的教育中,同學們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對文明禮儀的積極作用缺乏真切體驗,也就很難真正去踐行文明禮儀。而在情景模擬的教學活動中,同學們可以感受到講文明和不講文明的差別,可以感覺到禮儀待人和粗魯無禮的差異,可以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文明禮儀的深度認可。這是真情體驗所具有的說服效果,是情景模擬教育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
四、 巧設情境教育滲透,禮儀培養深入人心
中國的禮儀文化的產生,很多情況下就是為了在一定的場合中進行語言行為等的規范而建立,其本身就有服務于情景需要的屬性。我們通過模擬情景來進行禮儀教學,是對禮儀文化本身的尊重,也是對禮儀發展規律的還原和重現,對幫助同學們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有積極的作用。在進行情景模擬的禮儀教學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方法策略,做到靈活施教。
(一)精選情景主題,實現因材施教
根據小學生的生活及行為習慣,我們需要針對性地選擇主題來構建情景,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禮儀素養。我認為,可以從與同學以及長輩家人的問候禮儀、社交禮儀、正常生活中的飲食禮儀、著裝禮儀,以及面對國旗、國徽、國歌時候的莊嚴肅穆禮儀等方面來設定主題,因為這些主題情景是小學生活學習中常見的情景,是需要小學生展現良好禮儀的地方。通過這些主題情景中的禮儀教育,即可讓同學們在遇到相應的情景的時候能夠保持良好的禮儀。至于茶道禮儀、煙酒社交禮儀、高端場合的商務禮儀或者在一些小學生極少會去的場所中的禮儀教育,則并不適合在小學階段開展。
(二)創設多彩情境,實現情景交融
情境的模擬創設,老師需要講究技巧。通常來講,我認為模擬情景的創設應該做到實物場景道具和信息技術情景的有機結合。比如在圍繞“如何有禮節地跟陌生人接觸”的主題情景創設中,我們可以將教室作為與陌生人見面的場合,然后抽選三到五名同學扮演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并且讓幾名同學自行選擇書本、書包、小卡片或者其他自制道具來模擬不同的人物形象,然后通過在陌生場景中的對話、偶遇或者小狀況的發生來構建情景。
在這個模擬情景的創設中,信息技術則可以主要發揮兩方面的作用。第一是用信息技術提供氛圍塑造服務,比如創設的場合為公交車里,那我們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公交車內的畫面給大家看,用來啟迪大家的情景體驗;第二則是可以用信息技術給大家提供公交車場合下關于文明禮儀方面的參考資料。比如公交車上大聲講電話的樣子,或者公交車上故意裝睡不給老年人、孕婦讓座的情況,或者在公交車上因為擁擠踩到別人,然后認真道歉并征求對方諒解的場景等等。在互聯網龐大的信息資源情況下,我們要將真實情景中的現象搜集整理出來給學生看并不困難。這樣一來,同學們不僅可以生動地感受到模擬情景的氛圍,而且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調動情緒,同時學習應該怎樣做到有禮貌、講禮儀。比起老師單純地跟大家描述特定場景下的禮儀規范,這種現實場景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會更有可行性和說服力。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素材,了解了在公交車上、在公園里、在買票排隊的時候存在的不文明禮貌的行為有哪些,也了解了該如何講文明、懂禮貌。這種情景交融的體驗是提高學生禮儀素養的有效途徑,讓學生獲得了非常生動的體驗。
(三)鼓勵討論互動,深化禮儀素養
其實禮儀并不是一個死板的規則,并不是要千篇一律。比如講到餐桌禮儀,不用筷子等餐具胡亂敲打桌面,不在炒菜或者湯羹里面反復地攪拌,不能用掛著大量菜羹或者食物殘渣的筷子去觸碰公共的餐盤碗碟,這些禮儀固然要遵守,但在不同的飲食環境中,大家還是需要靈活掌握。比如古人常說的“食不言”,是指人們吃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扇绻L輩在餐桌上問自己的問題怎么辦?如果是必要的情況下,我們怎么進行應答呢?老師可以在情景模擬的教育活動中設置這樣一些問題來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通過討論,可以考驗同學們對禮儀的理解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實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禮儀素養。比如有的同學提出來:吃飯的時候如果遇到長輩問問題,我們可以稍微停頓一下,把口中的食物咽下去再回答;或者如果不能很快地咽下去,就盡量縮小嘴唇張合的程度,或者稍微地低一下頭,或者用手掩飾一下再說話,避免影響美觀。大家的討論,將一些日常生活中注意不到的問題提出來,將禮儀行為的細節充實得更加妥善完整,對提高同學們的禮儀水準有積極作用。
(四)組織實踐活動,培養禮儀習慣
模擬情景下,同學們對禮儀的認知以及實際的演練畢竟只是暫時的。而禮儀素養的真正形成是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光靠臨時模擬的情景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在積極開展模擬情景教學的同時,更要注意組織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到實踐中去鍛煉并踐行禮儀素養。比如在課下的時候,讓同學們自覺按照文明禮儀進行交流對話,或者讓同學們發現并記錄身邊出現的講文明的行為和不禮貌的行為現象,形成一種共同敦促、共同改進的良好氛圍。立足情景模擬進行教育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育和體驗相結合,對真正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有幫助。
五、 結語
小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性格習慣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我們在小學落實情景模擬的禮儀教育,就是要牢固提升小學生的禮儀水平。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道理,在孩子們尚未形成惡劣品行和不良習慣之前,積極推進禮儀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修養。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王雪玉潔.從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探尋兒童禮儀教育價值觀的培育[J].戲劇之家,2020(15):76-77.
[2]周明.兒童禮儀教育活動的策劃:以南寧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界,2019(1):85-87.
[3]王會香,汪麗娟.情景表演在幼兒禮儀教育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18(9):42.
[4]張慧.宮崎駿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兒童禮儀教育價值觀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8(2):202.
[5]李惠芳,顧昕明,李曉丹.基于移動終端的兒童傳統禮儀故事教育模式創新實踐研究[J].大眾文藝,2016(18):211-212.
[6]顧雯霞.體驗情境精彩煥發禮樂活力之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3):254.
作者簡介:
祁明艷,王松,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