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旺
摘 要:隨著社會整體實力快速提升,生態問題引起了黨和人民的高度重視。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群體的代表,是青年群體中最活躍的因素,生活方式更需要綠色化。要想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必須將農村大學生培養好、帶動好,將保護生態環境落到實處。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活方式;綠色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0-0095-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X22 ? ? ?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人類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和生產方式不斷變革,帶來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人們在追求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使得全球生態急劇惡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引發全球熱議。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1]。
1 ? ?生態文明理論基礎
1.1 ? ?經典著作關于生態文明的論述
生態文明主要從自然第一性問題、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關系問題、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問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闡述[2-3]。
1.1.1 ? ?自然界第一性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是先于人的產生而存在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的一切勞動活動都以自然界為物質前提和基礎,不能脫離自然界獨立存在。因此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的一切活動都應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恩格斯指出,精神只能作為物質的高級產物,精神活動不能離開物質前提而獨立存在。
1.1.2 ? ?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問題
動物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直接統一,而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間接統一。人的勞動是人與自然建立關系的中間媒介。人通過勞動從自然中獲取所需的物質條件,實現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勞動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使人與自然建立起重要的間接關系。
1.1.3 ? ?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需求無限性的矛盾是人與自然的主要矛盾。人類在進入工業文明后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1.2 ? ?中國本土歷史文化中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立論根基
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在中國本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思想根基。春秋戰國時期眾多學派已提出了關于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眾多觀點。許多古代典籍中也有與生態文明思想一致的文字記載和論述,其中以道家學派和儒家學派為代表。
1.2.1 ? ?道家學派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就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系列論述,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任物自然”“少私寡欲”的思想觀念,與當代人所提倡的生態文明思想相契合。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道家學派的觀點可概括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其經典論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自然”這一概念具有自我生長、自己而然的特性。“法自然”是指不干預自然界自身發展規律,尊順自然萬物生長之道,與當今生態文明思想所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
1.2.2 ? ?儒家學派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
儒家學派也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統一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主體思想可概述為“仁政”“王道”。儒家學派認為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礎,人的活動應順應自然之法。
《中庸》中“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孟子·梁惠王上》中“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這些觀點所論述的是自然界處于無休止的生命常態中,人的一切活動都應順應自然發展常態。在治國理政中要堅持“仁政”“王道”的思想,使人的生產活動在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而進行,與生態文明思想相契合。
2 ? ?當代高校農村大學生生活方式存在問題
2.1 ? ?生活方式綠色化理念淡薄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觀念的萌發和轉變預示著實踐方式的變革[4]”。從思想觀念角度分析當代農村大學生生活方式非綠色化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
2.1.1 ? ?農村大學生非綠色生活方式形成外因
從外部因素來看,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外來文化中不合理因素的沖擊,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出現過度消費、鋪張浪費等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但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忽略了對精神世界的提高,導致當今社會中出現急功近利、金錢至上、道德滑坡等問題。
2.1.2 ? ?農村大學生非綠色生活方式形成內因
價值觀念尚未成型是大學生群體出現非綠色生活方式的內在因素。農村大學生群體的大部分人群處于18~23歲。該年齡段正處在人生價值觀念的定型期,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干擾和不良風氣的沖擊,導致形成非綠色化的生活方式。
2.2 ? ?生活方式綠色化踐行失范
生活方式從廣義上來講主要包含勞動生活、消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狹義的生活方式則是如馬克思所說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5]。這里主要從狹義的角度對大學生學習、消費娛樂、人際交往等日常生活方式的角度進行闡釋。
2.2.1 ? ?部分學生日常生活不節約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眾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常常將這一優良傳統丟棄,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鋪張浪費現象,沒有踐行好勤儉節約的優良美德,導致生活方式綠色化失范[6]。
2.2.2 ? ?部分學生消費方式不合理
適度消費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但在大學生群體中經常出現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現象。例如部分大學生在消費時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不符合所倡導的綠色消費方式。
2.2.3 ? ?部分學生出行方式不綠色
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綠色生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想推進綠色生活,綠色出行是重要內容。大學生在出行時應盡量選擇公共交通方式,距離短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騎自行車或步行。依然有部分學生不愿選擇綠色出行方式[7]。
2.3 ? ?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質缺失
2.3.1 ? ?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培育缺失
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勤儉節約有助于培育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許多大學生沒有養成勤儉節約、綠色生活的良好品質,這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
2.3.2 ? ?文明綠色的良好校園氛圍不足
學校是大學生的“第二個家庭”,對學生健康成長和良好個人修養的培育和成型有關鍵作用。許多高校往往忽視了對學生良好個人修養的培育,導致許多大學生沒有養成追求健康綠色生活的良好品質。
3 ? ?高校農村大學生生活方式綠色化轉變對策
3.1 ? ?培育高校農村大學生綠色生活理論基礎
堅持美麗中國建設,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具有鮮明的指導實踐意義。當代農村大學生要深刻學習、理解生態文明的科學詮釋,并作為自身思想武器,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
加強傳統文化思想熏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不斷艱苦奮斗。當代大學生要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加強對古代經典書籍的閱讀,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精神,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身力量。
3.2 ? ?加強對高校農村大學生綠色生活方式行為引導
營造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家庭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家長應從自身做起,發揚艱苦樸素的精神,營造健康綠色的家庭風氣,加強對子女的教育教導,使其養成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
創建綠色環保的校園文化。學校作為培育大學生的主體,肩負著重要使命,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綠色化的轉型負有主要責任。學校應當為大學生群體創建文明綠色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課上講述教育、課下實踐活動等方式培育學生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 ?鼓勵高校學生培養健康綠色的生活習慣
3.3.1 ? ?樹立健康環保生活理念
農村大學生應自覺提高綠色環保意識,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不斷增強理論知識,并將綠色生活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促進自身生活方式向綠色化轉變。
3.3.2 ? ?自覺選擇綠色出行方式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應積極在生活中踐行綠色出行,自覺選擇綠色出行方式,從點滴小事做起,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3.3.3 ? ?堅定綠色消費信念
在大學生日常消費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綠色消費理念。學習綠色環保生活小知識,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堅持綠色消費、理性消費的原則,培養良好的綠色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3):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8-05-20(001).
[4]廖福霖.生態文明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娜.新時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綠色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8(11):6-9.
[7]賀麗.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生活方式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