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考作文,無非是考查學生的眼光境界和審美水平,考查學生建構篇章的能力和個性表達能力,在讀寫結合的視角下,閱讀教學是講解如何選材的最佳教學途徑之一,以廣泛而深度的閱讀來拓展我們的眼界,激活我們的思維,把我們忽視的沒有注意到的事物,通過翻轉視角,輸入寫作,將課內外有效的深度閱讀轉化為寫作的素材。
關鍵詞:有效閱讀;思維;方法;能量
一、 引言
龍應臺女士是這樣來描述“寫作”——“使不被看見的東西被看見”。所謂深度閱讀,所謂有效閱讀,全取決于思維參與的深度與效度。因此,寫作文,有三個要素不能忽略:“思維”“方法”“能量”。用什么教會學生寫作?最直接的就是用閱讀過的文本,包括課內和課外的閱讀素材,從中得到思維能力的培養,獲得技巧和方法,傳遞一種正能量,傳達出寫作者的思想、態度。
二、 思維訓練多維度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更強調沉浸與共鳴,所謂“走進去”,卻不大強調對話與反思,即“走出來”。只有從感性的閱讀走向理性的反思,才能進一步走向文本的思辨或者自我的批判。因此,教學生從課內文本中挖掘人物特質,理性思考人物的精神品質,隨文題轉化為對文章素材的多維度創作。
以七年級下冊《鄧稼先》為例。感性閱讀是:《鄧稼先》是楊振寧先生為鄧稼先而創作的一片回憶性散文,他深情回憶“兩彈元勛”這樣一位有著偉大人格的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理性思考是:這樣的人物的偉大的人格,在引領當代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如文題的任務寫作是關于“愛國”和“奉獻”,同樣是扣住鄧稼先的求學和研制二彈的卓越成就,那么可以隨文題轉化為對文章素材的以下兩個維度的創作,方法都是敘議結合,扣住實例進行叩問。
(一)維度一:聚焦人物的“愛國”實例,叩問人物的愛國精神
(鄧稼先)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留在美國,有優厚的個人待遇,優質的科研資源以及高端的人脈,也許會成為第二個楊振寧,也許能諾貝爾物理學獎,蜚聲世界。
可是,他回國了。
當時的國,是怎樣的一個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國,這時候的學成回國,是愛國激情使然,是“我以我血薦軒轅”所致。這以后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愛國是最貴重的人格底色。
(二)維度二:聚焦人物的“奉獻”實例,叩問人物的奉獻精神
鄧稼先用28年的時間,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研發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1986年7月29日因放射性物質輻射導致的直腸癌治療未果,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享年50歲。
人生中風華正茂的“28年”,鄧稼先隱姓埋名,身入荒漠,“許身國威壯河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把青春奉獻給國家,讓歲月自成芳華,鄧稼先將短短的50年人生活成了永恒。
根據作文題寫作任務和具體情境,走出文本,理性思考人物的精神特質,在行文中通過嵌入(引用或化用)與作文題寫作任務、對象、情境材料中的關鍵句、關鍵詞等相關重要信息,通過叩問材料,以使所寫內容能與作文題意建立起有機聯系,以使文章的立意和內容均能緊扣任務指令,叩問的角度取決于作文題目的寫作要求。
三、 方法提煉重實踐
所謂將閱讀轉化為思維活動,就是要引導學生超越感性與慣性的閱讀狀態,讓閱讀從混沌走向思辨,從淺閱讀走向有效閱讀。這就涉及如何“從課內文本提煉方法,隨文題轉化成對習作的升級實踐”。
在寫作的過程中,根據作文需要提煉課內文本中的素材,描寫生活中寫作的深度和內涵,以七年級下冊《老王》為例。
在原文片段中楊絳先生睹物思人,由香油和雞蛋,想起了老王,進而內心自省而感到“不安”,接著拷問自己有沒有侮辱了老王,最后深度思考,表達了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文末的主旨句是:“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樣的分析思考具體,理性感悟充足,不是停留在眾人皆知的層面上,而是立意更具深度。他給予學生作文的思考是:寫一段人生體驗,關照自我,深度思考。
讓學生以“偏見”為題作文,借鑒這樣的一個主題,鏈接自己的生活。有位學生是這么寫的,前文大意如下:
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球友,踢一場熱火朝天的足球賽。礦泉水,卻經常平白無故地丟失,這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歪嘴瘸腿的拾荒者,正撿起飲料瓶,旋開蓋子,倒光里面的水,扔在地上,用腳一踩,拾起,扔進那個藍白相間的尼龍袋里。我們阻止了他,他也答應不會再拿了,等訓練結束再撿。可是幾周后又發生了丟水事件,我以為又是他,后來發現是家委會的媽媽們挪了個地兒。
文末寫道:我坐在草地上,喝著水。斜著眼,我看向旁邊的他,就坐在那看著我們,滿是皺紋的臉盛開著,帶著笑意,就像看著自己的孫子一般。當我的眼神和他撞上時,我迅速收回,低下了頭,內心的抱歉,終究因為面子,沒有說出口。
瞬間,那拾荒者不老也不丑了,放下偏見,天更藍了,草更綠了。
應該說,這位學生善于觀察和思考,構思文章的能力也強,但結尾的感受寫的一般,停留在簡單的抒情和點題,如果學習楊絳先生的點題法,效果會更好。修改后:
當我的眼神和他撞上時,我迅速收回,低下了頭,內心的抱歉,終究因為面子,沒有說出口。我帶著成見的眼光去看他,只因我是個自視甚高的健全人,卻漠視了一個可憐的殘疾人,我深感慚愧,尤其就我們在課堂上閱讀了楊絳先生寫的《老王》,楊絳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當我放下偏見,我才明白誠信是不分富貴與貧賤,健全或殘缺的!每個生命都值得敬畏!
學生修改后的文章總結,既有具體的人生體驗,又能結合自我的情境思考,體現了文章深度思考的價值,汲取了楊絳先生的點題法,讓文章的“正能量”得到深層的弘揚。周國平曾說:“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這樣的閱讀轉化為寫作,實現了從“有效閱讀”到“輸入寫作”。
四、 能量表達要閃耀
從課外閱讀文本挖掘新鮮資訊,隨文題轉化為對生活和人生的深度思考。文本是個獨立的存在,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理解這個獨立的“意義與價值”,對文本細讀深研,進行轉化、運用、遷移,從而運用到作文實踐中去。
在作文指導中,引導學生化用課外文本的新鮮資訊,可以來自熱點熱語,可以來源于媒體資訊,也可以來自歌詞漫畫……緊扣時代脈搏,來完成最新鮮的能量表達。
請看下列“金句”: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習近平2019年新年賀詞的開篇語。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2019年新年賀詞的結束語。
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習近平2020年新年賀詞的結束語。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2019年3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羅馬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習近平主席在回答菲科提出的問題時談到,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這些習式熱詞或熱語,不僅富有文化內涵而且勵志,富有正能量的表達,代表社會最強音,化用這樣的素材,正切合現代中學生為夢想拼搏,為青春發聲的需要,由此,可轉化為中學生對事物的正能量的感悟。
示例1:表達中學生對中考的認識。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初中三年的時光就這樣流逝了,中考在即,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夢想的追求中,拼命向上生長,只爭朝夕,期待人生中的這場考試,圓夢圓滿。
通過化用習近平主席2019年新年賀詞的開篇語,來表達中學生對初中三年短暫易逝的態度,文雅而又有時代的熱度,不落俗套。
示例2:表達中學生對夢想,對拼搏的認識。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從無我之境到無我之境,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努力奔跑,努力追夢,迎接夢想的開花結果。
通過化用習近平主席的話,來表達中學生對夢想的不懈追求,來表達中學生對夢想的態度,有說服力又有時代的熱度,擲地有聲。
示例3:表達中學生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認識。
再以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例:
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在一次電視采訪中,董卿在講述籌備《朗讀者》這一路走來的艱辛的時候,她引用了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銘。
由此,我們可以化用于中學生對人生成長的思考。
“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人生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歷程,學習之路再苦再難,我都將永不止步,不停止生長,不輕言放棄!
這樣的資訊,在這樣的時代很容易獲得,而正如董卿所言“積累越多,你越閃耀”,化用積累的自帶“熱度”的素材,可以使表達不僅有熱度還有深度和厚度,傳達出了閃耀的能量。
五、 結語
總之,勤于從課內外文本中汲取名家名人、美文美句的精華,打通閱讀與作文的通道,隨文題的要求轉化為可以應用的素材,通過有效閱讀,通過關照自我生活的時代以及鏈接自我生活的閱歷,完成了從素材積累到作文的輸出。
參考文獻:
[1]余黨緒.思辨性閱讀是整本書閱讀的內在需要[J].語文學習,2019(6).
[2]余黨緒.走向理性與清明: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周正梅,王麗萍.中考作文:把學生領到“表達”圣地:2016年江蘇各地中考作文題目淺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9):73-75.
作者簡介:
楊亞莉,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柳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