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做合一”是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個重要教育理論,讓教師走進小學美術課堂,更深入地探索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規律,在實踐中深刻體驗創新型教學理念,切實掌握創新型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在美術課堂中真正感受人文色彩的魅力,在“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的美術欣賞課能夠更好地實現美術課堂透過畫面,讓孩子們感受到想象力的魅力,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體現到現在的新課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指導方向是明確的,針對小學學生繪畫技能總體不高的現狀,筆者嘗試自己在教學中實踐中運用“教學做合一”的一些粗淺的思考。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創造;繪畫
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他強調教學做三者不可分割,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中的主體,都應發揮其主動性學習,才能真正做到“教”“學”“做”三者合一,這一教育思想對教育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 小學繪畫技能的現狀分析
新課《標準》的階段目標具體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
1. 嘗試感受不一樣的繪畫工具,通過多看、多想、多做的方式,大膽地把你的想法以及此時此景的想法表達出來。
2. 嘗試自己沒用過的美術工具,運用網絡平臺,通過多看、多想、多做等方法設計以及表現。
3. 采用多種方法對每次的主題進行設計、想象以及關注當下熱門的事件進行記錄和創作。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后,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有了一些改變,但是在美術學習方面,他們的學習方法和認知還停留在幼兒階段。這主要和家庭啟蒙教育,社會學習環境有關。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引導孩子們發展想象力,訓練發散思維正是我們低年級美術老師所要研究的課題。
筆者所在的單位是一所國際學校,這邊從幼兒園開始就進行個性教育,除少數中途插進來的學生外,本部一直上來的學生創造思維還是可以的。根據《課標》可以適當變化的原則和學生學情,我嘗試讓低年級學生大膽運用不同工具材料,而不僅僅是根據PPT圖片一味地繪畫模仿。
二、 早期家庭美術啟蒙教育的內容單一
早期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們對世界的初步認識,都是在家庭教育階段完成的。為了便于認識理解,很多嬰幼兒讀物中的圖片都是很簡單很形象的。太陽就是圓形,外面圍著一些斜線。小草就是三條散開的斜線。大樹就是上細下粗的梯形,……這樣的圖片準確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用最簡單的線條表現出物體,很適合嬰幼兒閱讀。但是這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容易讓孩子對具體的事物形象認知缺乏,脫離形象思維的范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接觸多種形式的美術學習:手工制作,作品欣賞,設立“創作墻”等等。
三、 簡筆畫的學習干預孩子的天性思維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啟蒙教材,其中簡筆畫的教材銷量很高,很多孩子對“簡筆畫”的反復、長期地臨摹學習是兒童學習美術的一大忌,對某一形象的反復的描摹,禁錮了孩子們的發散思維,使孩子們視眼前的“活物”于不顧,表現出來的就僅僅是那些概念化的形象。有這樣一則消息:一位中國小學生移民到美國,在美術課上,教師要求他們畫一棵圣誕樹,這位中國小朋友畫得太好了,讓美國教師和學生都很驚嘆他的畫技。可是在要求他自己創作時,他卻無從下筆。人家評價:“中國小朋友臨摹能力強,但創造能力差。”因為中國的孩子多數從小接受教育學習別人,卻是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的發展與認知事物的聯系,扼殺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美術是人文性質的學科,兒童早期美術教育正確與否,從狹義上說它關系到兒童對美術審美的認識問題,廣義上講它直接影到兒童創造心智的培養。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阻止,而應該是正確地引導。
四、 在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想象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成才應從小做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過:“多數父母對孩子常常說不可以、不允許等類似的字眼,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從話中可以看出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在言教、身教、境教上下功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為孩子的創新提供精神導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去探索、創新。設計活動,生活中鼓勵創新,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游戲是幼兒期的主要活動,游戲有利于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要給幼兒創新游戲的各種條件,包括提供場地、時間、材料等。在創新游戲中,不輕易干預幼兒的活動,用側面引導,直接指導的方式鼓勵幼兒獨立地、創新地開展游戲。美術、音樂、文學等活動本身就是創造性活動,因此我們以此為載體,用于模仿創作,以提高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美術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方法。在美術活動中,我們讓幼兒添筆畫(圓形可添畫成太陽、地球儀、熊貓、西瓜等),拼畫(正方形、半圓形可組成房子、廚師);變畫,也可以有主題畫、詩畫、故事畫、粘貼畫、美工等,而在評價幼兒作品時,不是片面地看畫得像不像,制作得精美不精美,而是重視作品的創造性意識,鼓勵幼兒自由創造,不局限于老師的范例,鼓勵幼兒用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自我感受。
五、 對學生的創作指導需“教學做合一”
古訓有云:“師法自然。”早期美術教育,我認為應該拓寬教學內容,強調主題、想象創作,適當加強寫生訓練,讓孩子有一個能獨立思考的獨到的見解,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觀點以及獨到的見解,培養他們的藝術個性。現在的學校幼兒美術教育也一直在強調發展孩子的想象力,教學內容也是以學習單元的形式出現,在某一個基本形的基礎上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以自己創作為主,喜歡畫什么就畫什么。在小學低幼階段,我們可以安排一些寫生活動,找一些孩子所熟悉的玩具、生活實物進行寫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逐漸給他們接受抽象性物象的學習和描繪,逐步學會觀察,樹立正確的形象認知感。在蘇教版第三冊和第四冊中,就有很多可以寫生的內容。關于學習花和樹的教學版塊中,我就連續安排了兩次校園寫生,大家的積極性非常高,很多孩子一邊畫一邊說,“哦,原來樹枝是這樣交叉的!”既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又對身邊的事物有了具體的了解。在一個畫蟲的教學版塊中,經常會有孩子問“老師,螞蟻有幾條腿?”這樣的問題,這就是缺乏觀察的表現。我帶了蟲的標本讓孩子們寫生,大家畫得很認真,作品形象把握得非常準確,對這種蟲子的外貌特征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恐怕再也不會忘記它有幾只腳了!
六、 改變一成不變的評價方式
反思自己的課堂實踐,平時的課堂中還是過多引導學生,很少專門花一節課來訓練學生的繪畫能力。對學生缺乏針對性的指導,學生也會無從下手。學了三年級《有趣的生肖郵票》這樣一課,我設計了一個寄信的教學過程,孩子們把設計的郵票貼在信封上投進老師的信筒里,由老師給它們蓋郵戳,特別好的就是兩顆五角星,一般的就是一顆五角星。打這樣的等第,孩子們覺得既新奇又好玩,表現得很興奮。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中畫畫,孩子們的想象力才能沒有束縛,越飛越遠,第二課時我想讓學生嘗試著堅持一周每天畫個隨筆畫,但因為自己的要求不明確,好多學生上交的五花八門,甚至很敷衍。第二次再布置小組任務時,我在情感上、看了很多微博上畫畫愛好者的小視頻、內容上先給學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鋪墊后,學生完成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七、 對學生的寫作指導需“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于學的法子。課堂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
班上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很嚴重,國際學生家庭原因,常常會跟隨父母世界旅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鼓勵他們出去玩的時候隨身帶個小畫本,隨時繪畫記錄。相反一些插班生因為從外省轉入,由于條件的原因有的甚至從來都沒真正意義上學過美術,中規中矩地畫畫,我常常也鼓勵這類學生也可以網上多看些視頻最大限度地,多讀些書,能把讀完故事書后腦海里浮現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八、 重視“學法指導”,善于啟發學生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在課堂上每當出現新的火花時,我反而最大限度引導,讓學生去說,讓學生做課題中的主導者。
(一)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探究
藝術源于生活,平時我利用環境、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擴展不一樣的語言環境。我在每個周五都會給學生找一些好的適合他們的繪畫創意視頻,激發興趣。我們學習藝術的經歷告訴我們多看多思考會自然而然提高我們的創造能力,小學生思維的提高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班每個孩子人手一本自己的隨筆繪畫本,學生能夠在平時的積累幫助下增加想象能力,最后在繪畫的積累中學會繪畫藝術情感表達。
(二)繪畫日記記錄生活
陶行知說過,過什么生活用什么書,做什么事用什么書。怎么切實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呢?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后來想到可以讓學生嘗試啊。在繪畫的過程中記錄生活的點滴、描繪美好的事物,同時也為自己的語文寫作也積累素材。通過幾個月的堅持我驚喜地發現孩子每一幅畫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令我感動的是一次石頭或蛋殼上的小作《卵石動物造型》和《有趣的蛋殼造型》,我僅僅要求學生注意隨形就好,好多個孩子畫筆自由縱情地揮灑。他們自己愿意去畫,而不僅僅把寫作當成負擔和任務,這才是我想鍛煉他們寫作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國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2]中國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郭廣武.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美術課堂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231-232.
作者簡介:
于璐,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