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農業社會化服務內涵、供求狀況、服務體系、存在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等方面的文獻梳理,發現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供求矛盾、服務主體間缺乏互相信任、服務資源需要整合等多方面問題,需從整個農業生產服務系統角度進行求解。因此,提出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從整體角度解決上述問題的必要性。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農業生產性服務;文獻綜述
【中國分類號】F324.5
【文獻標識碼】A
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現代化。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村商品生產發展”。進入90年代后,中央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將農業社會服務提到與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同等重要的高度。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很大成就,為農業生產做出重要貢獻。通過政府、學界和業界不斷探索和努力,各地涌現多種新型服務模式,“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等;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主體包括各級政府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協會等;體現服務內容多樣化,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生產階段。因此.農業社會化服務貫穿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具有多主體、多層級、多階段等特性,涉及整個農業生產系統。基于此,該論文從農業生產性服務供應鏈的角度進行文獻的整理和綜述。
1 農業社會化服務內涵界定及體系建設
1.1 農業社會化服務內涵界定
自《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國發[1991]59號)》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來,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界定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蔡加福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質上是由社會上的服務機構或個人為農業生產提供所必需的生產資料(產前),農產品收購、儲存、加工和銷售(產后)以及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性(產中)服務,由這些服務的機構或個人彼此連接的網絡就稱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周珺、車裕斌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指由各類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的各類服務的總稱。仝志輝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在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和商品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含有關農業生產的各種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如物資供應、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生產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以及農產品的包裝、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等。鐘真從馬克思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角度,“社會化”對比農戶家庭生產與社會提供眾多服務的分工而提出的概念,與國際上“農業服務”“農業生產性服務”等概念核心基本一致。但學者姜長林、莊麗娟等認為“農業生產性服務”理論的邏輯起點更清晰。
1.2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界定及現狀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首次是在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并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促進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黎家遠針對現代化農業提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應于傳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黎家遠認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就是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并且以龍頭企業為骨干以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農業生產服務組織體系。王定祥,李虹則認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是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社會化生產提供全方位、多領域、高效便捷服務的組織系統和制度安排,是實現農業產業鏈向第三產業縱向延伸的客觀要求,也是一種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行隨之出現的新階段,表現為服務對象的變化(專業農民和兼業農民的出現)、服務模式的創新、服務組織的多元化等。
學者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主體類別、服務水平、服務模式、服務內容、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等方面。還有學者通過與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對比研究,從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主體、服務形式等方面對美國、日本農業服務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并提出對我國農業生產服務發展的啟發。
2 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問題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業界諸多探索實踐及學者的大量研究之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取得不可忽視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矛盾突出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脫節,農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效需求未得到滿足,農民沒有權利選擇所需要的服務也缺乏表達自身需求意愿的渠道。服務各主體間缺乏產前、產中、產后的對接,服務內容同質化,與異質農民需求不相適應。
2.2 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不全面
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不廣,未能覆蓋產前、產中及產后的各個環節,產前和產后服務薄弱。
2.3 農民合作組織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作用薄弱
基于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許多學者提出農民合作組織是這一矛盾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有學者認為農民合作組織的農業社會化作用并不明顯。由于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由政府機構發起建立,政府提供資金、技術維持運行,市場和企業未能成為農民合作組織技術來源的主要渠道。
2.4 農戶對合作組織的信任及誠信問題
服務模式“公司+基地+農戶”,農戶違約率高,公司交易成本大風險大;而“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模式,農戶違約率大幅降低,企業交易成本降低。陳冬冬用演化博弈思想研究農戶和企業的信任行為,認為提高長期合作的期望,減少短期行為,可以增加農戶和企業之間的互相了解,增進彼此合作的默契程度,有效提升農戶和企業之間的信任程度。
2.5 政府與私人或企業職責不清、公益性服務和市場性服務界限不明
農業社會化服務包含以政府為主導提供的公益性服務,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指導、病蟲害防范等,同時亦包含以企業或私人為主導提供的市場服務,如物流、倉儲、銷售等。公益性服務應由政府提供,市場服務由私人或企業提供;公益性服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而市場服務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政府的目標是社會福利最大化而私人或企業追求的目標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公益性與經營性界限不清,公益性組織進行經營性活動、經營性組織又提供公益性服務等,政府機構與市場組織定位不清問題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
王定祥、李虹界定了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以及半公益性服務的界限問題,確定了政府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職責。農業服務網點由于服務是公益的,大多只能保本微利,相當部分甚至虧損,難以走上自我發展的道路。各政府公益性主體間、公益與經營主體之間,服務銜接機制不完善,為農服務的效益大打折扣。
2.6 服務資源缺乏整合
我國公共管理部門之間條塊分割,權力與利益主導資源分配,政府協調與監督檢查力度不夠,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在部門、行業、地域之間人為分割、服務資源缺乏統一整合。
3 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必要性
針對上述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專家學者也提出一定的改進建議和措施,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優化服務外部環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激勵科研單位增加服務供給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包括產前、產中、產后,這些解決措施雖解決部分相應的問題,但對于整個農業生產過程,應該從整體系統角度提出解決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也有學者提出提高合作組織服務水平、整合服務資源、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從系統上和整體上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供需矛盾、資源整合、農戶與合作組織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應從分散獨立的服務供給方式轉變成以生產需求為核心的集成化服務供給方式,從而形成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供給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眾多,應積極探尋適當的協調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使得各主體協調發展,共同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化和立體化的形成;積極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引進二三產業業已成熟的先進管理理念,對農業諸多服務項目進行集成化管理,對接農業生產服務的供求,緩解供求矛盾,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活動。
把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農業領域的研究較多,如陳冬冬研究了農業供應鏈管理的若干問題;Yi-Hsuan Chen等用食品國際博覽會作為案例,研究了農產食品的服務供應鏈管理框架。但目前把服務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研究鮮有發現,彭建仿在2017年發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的形成與演進》一文中,首次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把服務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僅作出概念性介紹和演進路徑分析,未提出完整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管理框架體系。本研究試圖引入服務供應鏈的思想,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管理模型,來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整合問題(供應商關系管理)、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出現的供需矛盾(服務供應鏈需求管理)、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問題(服務能力和服務資源管理)、解決農戶對合作組織的信任問題(客戶關系管理)等。
4 結論與研究展望
農業社會化服務自從提出至今,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為農業生產和發展做出貢獻。本文從農業社會化服務內涵、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內涵及現狀、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案、從整體角度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研究等幾個方面對文獻進行了梳理,得出以下兩個方面結論:第一、有些問題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才能得到切實可行的長久解決之道。如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求矛盾、服務主體之間缺乏信任、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服務資源的集成與整合等,只有從整個農業生產系統角度才能得到解決。第二、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的必要性。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就是立足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解決資源配置、利益分配、協同合作等方面的問題。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展望:一、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的構建;二、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上各主體信任關系研究;三、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優化配置;四、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間合作博弈研究等。
[參考文獻]
[1]高強,孔祥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演進軌跡與政策匹配:1978 - 2013年[J].改革,2013 (4):5-18.
[2]韓苗苗,樂永海,孫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水平測評與制約因素解構叨.統計與決策,2013(3):142-146.
[3]羅小鋒,向瀟瀟,李容容.種植大戶最迫切需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什么[J].農業技術經濟,2016 (5):4-12.
[4]李海全.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新思考[J].農業經濟,2017(1)62-64.
[5]彭勃文,楊宇.發達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和趨勢及對中國的借鑒[J].環球瞭望,2018 (2):149-153.
[6]彭建仿.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的形成與演進[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4):45-52.
[7] Yi-Hsuan Chen. Yun-Hui Lin, Shou-Der Weng, and Wei-Shuo Lo.Building Agri-food Service Supply Chain Managerial Framework:A Case Study 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2016,7(2):72-79.
[8]鐘真,社會化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基于理論。,與政策的梳理[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10 (2):92-110.
[9]姜長云.關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6 (5):8-15.
[10]莊麗娟,賀梅英,張杰.農業生產性服務需求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一以廣東省450戶荔枝生產者的調查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1(3)70-78.
[作者簡介]茍靠敏(1979-),女,陜西成陽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