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工匠精神更是民辦高校大學生所需。以工程造價專業為例,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融入其課程的意義和路徑,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達到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工程造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中強調要堅定四個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出人民群眾的理想、價值觀,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中國人民的自信心。隨著歷史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內涵更加豐富并與時俱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今天中國人民群眾自信的重要根基。繼續堅定文化自信,就給新時代的我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時代新人必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并踐行,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一種職業精神。主要表現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民辦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之地,必須擔負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高校中的工程造價專業,必須在教學中、比賽中、實踐中不斷地融人工匠精神的內容,優化師資隊伍素質,積極推進精神與技術的結合,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 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
《詩經》中有寫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現的就是工匠們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時專注且精益求精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習慣。它包涵對學業和職業的專一、對學習和工作的專注、對學術和產品的堅守的特質,以及工作崗位中對技藝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中國農具發展史》中有關記載提到,古代工匠們在長時間反復實踐中,發明了出實用的耬車。它是一種用畜力牽引的播種器具,能夠提高播種質量,又提升效率。使用耬車能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土,并且達到疏密均勻,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的效果,有形容“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播一頃”就是形容此效果;元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改造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包括去籽攪車,三錠腳踏紡紗車,彈棉椎弓……使用此套工具,紡紗效率提高了兩三倍,推動了中國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使中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2 工程造價專業融入工匠精神的意義
在信息化時代,工匠精神的回歸已經成為社會的必然,工匠精神的回歸有著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多方面的影響,如大數據、共享、云技術,為工匠精神掛上遠航的風帆;從國家層面上看,實體制造業重新回歸,在互聯網時代獲得重生。企業發展與變化加劇,企業價值觀越來越重要;勞動者追求價值實現,互聯網時代匠人多樣化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及企業、匠人個體不斷提高的知識產權與專利意識,為工匠精神的繁榮提供了可靠的名譽、利益保障。我們要堅持和發揚工匠精神,使其在互聯網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馬克思的觀點說明了人是創造歷史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創造歷史,而歷史的創造又是受客觀大環境的影響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創造的。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 “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歷史是一面鏡子,今天中國的發展是建立在歷史積淀下的發展,而中國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要用好歷史這個事實,不能割斷歷史。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在去其糟粕中總結,在取其精華中發揚。中國自古就有尊崇精益求精、嚴謹認真、勇于創新的傳統,很多領域的工藝水平在世界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這些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勞動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所以,在工程造價專業教學中融人工匠精神,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能源與建筑工程領域傳承和發揚,為其教學提供深厚的價值理論源泉,為其創新提供根基,使精神的力量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發展。
推進和踐行課程思政。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不足。有些專業課教師的專業課教學也是停留在專業課程層面,為講好專業課而講專業課,常常忽略對學生職業道德或職業精神的引導,不能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教學。還有的老師會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但是做的還不夠深入。因此,將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等元素融人工程造價專業,不斷提升課程思政的融人,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創新意識等。
滿足行業和創新所需。建筑行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是與民生結合在一起的。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會輸送到各類事關民生的工程之中參與建設,他們的工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施工建設中的質量容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必須保質保量地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就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會氛圍。今天要開拓創新,必須具備這種精神,才能更好地傳承優秀文化。因此,要培養高水平,技藝精湛的工程造價專業技術人才,就要在學習中做好工匠精神的培育。把工匠精神通人工程造價專業學習、工作的多個環節,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實現專業質量從“量”到“質”的飛躍提升。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使之融入精神品質,讓每個勞動者恪盡職業操守,尊重勞動,崇尚精益求精,成就大國工匠,提高中國品牌質量,打造質量至上的國家品牌。
3 工匠精神融入工程造價專業的路徑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新時代工匠。在新時代,形成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是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條件。在中華優秀文化中,非常重視工匠職業,尊重工匠的勞動,在古代,工匠被稱之為“百工”,被全社會公認為不可或缺的職業。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工匠地位的重視,很多能工巧匠被社會贊譽,被時代銘記。比如,我們熟知的魯班、張衡、祖沖之、李冰父子等,都是令后人傳頌的“能工巧匠”。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工匠社會地位的認可,也使古代工匠們更加珍惜重視自己的工匠身份,更加努力地用畢生精力和心血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社會中尚且存在不尊重工匠、輕視勞動的觀念和心態,認為工匠只是體力勞動者,這嚴重阻礙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因此,培育和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尊重工匠、崇尚勞動的精神營養,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珍視工匠、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念,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加大宣傳力度,使公眾正確認識工匠勞動的重要性,工匠形象的可愛可敬,樹立勞動不分貴賤、行業不分高低的平等職業觀,為培育和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奠定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