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是國家各級政府的農業推廣部門,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新時代背景下,傳統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弊端漸顯,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農業技術承接客體小農戶接受現代農業新技術能力不足,意愿不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及社會組織趁勢補位,謀求發展壯大,自發地通過多種途徑融入農業技術推廣鏈條,且優勢明顯。一些地區通過實踐,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取得初步成果,探明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可行路徑。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國家對農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強,中央對“三農”更關心有加,連續多年的一號文件均圍繞“三農”問題展開。2013年、2013年、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2019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F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貫穿于“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手段,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已勢在必行。
1 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現狀分析
1.1 農業技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農業技術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業技術僅包括農業生產技術即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主要是物化形態的技術,有時也叫“硬技術”。包括新農具、新農藥、新品種等以實物為研究對象阿科技,通過新的施肥技術、栽培技術等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技術。廣義的農業技術既包括農業生產技術(自然科學技術),也包括農業經濟管理(社會科學)。其中農業社會科學方面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組織協調、經營決策戰略的制定、生產管理等。本文重點研究硬技術范疇。
1.2 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存在弊端
1.2.1 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為自上而下行政推動的模式。在市級農業農村部門,分工較細,有植保站、土肥站等專業科室,專業人員也相對較多,縣級分工則較為粗放,在最接地氣的鄉鎮一級就只有農業綜合服務了。上面的農業技術推廣以指令性傳遞到基層,存在溝通不暢的現象,對農戶的技術需求信息反饋機制缺失。
1.2.2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職能弱化。隨著鄉鎮一級體制不斷變化,傳統的農技站、農機站等“七站八所”早巳不復存在,早年的專業技術人員流失殆盡?,F有的綜合農業服務中心,職能不再是以農業技術推廣為主要職能。本來是事業單位,卻承擔大量的行政職能。
1.2.3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足?;鶎愚r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薄弱,科班出身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多為軍轉安置公益崗、合同工、勞務派遣工等,很難適應農業新技術推廣要求。
1.2.4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激勵機制缺失。鄉鎮一級大多財力薄弱,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支出占比較少,激勵機制更無從談起,各種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無實質性激勵作用,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
2 農業技術承接客體的現實情況
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為來,農業技術承接客體主要為小農戶,生產方式相對落后,與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的矛盾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小農戶耕地碎片化
目前在華北地區農戶耕地面積人均533.6 - 1000.5m2,以平均農戶家庭人口3-5人計算,農戶耕地面積多在1600.8 - 4669m2之間。因為耕地肥沃程度不同,這些本來就相對碎片化的耕地,又被劃分好幾塊,制約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2.2 農戶文化素質較低,接受能力弱
隨著工業化程度不斷提升,很多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村青壯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轉型為產業工人, “空心村”現象普遍,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普通缺乏接受農業新技術的能力。
2.3 農村留守人員接受新技術意愿不強
農村留守人員目前脫離農業生產的趨勢也較為明顯。隨著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發展,就業機會增加,一些留守婦女也開始加入務工行列,逐步脫離農業生產。一般婦女就地就近務工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比一畝地一年的收益還要多上一倍,對采用農業新技術積極不高,只是選擇最簡單的耕作模式,省事省心就好。
2.4 農業技術推廣漠視化
當下農民普遍存在一種認識誤區,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新技術,產生的收益和務工收益相比,仍相對較低,對農業新技術滋生心理上抵觸、感情上漠視的情形。之所以沒有放棄耕地,是農民對土地一種樸素的情懷。因此,普遍采用的是一種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粗放的經營方式,廣種薄收。長此以往,會對農業生態造成很大的破壞,削弱農業持續化發展的能力
3 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路徑
傳統的農業技術生產、推廣鏈條存在的脫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遇到瓶頸,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加劇。因此,打破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強化社會化分工協作,讓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來,加快社會化轉型步伐。
3.1 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內涵
是指與農業相關的社會經濟組織為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各種服務,如耕、種、灌、收、防疫滅病、技術指導及良種、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加工等。
從服務上看,有供應服務、銷售服務、信息服務等;從服務的組織看,有鄉村集體內部的服務組織、農業技術部門的服務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從服務的類型看,有服務風險型、政府引導型、龍頭帶動型。
3.2 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有利因素和途徑
傳統的政府主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缺位,自有草根階層的民間組織或團體替補,一些社會化分工的萌芽開始發育。
3.2.1 農資銷售大戶把農技推廣和自身利益捆綁。如化肥銷售大戶免費為農戶進行土壤檢測,指導農戶配方施肥;一些農藥批發零售大戶在銷售農藥、遵從政府出臺的告知書制度的同時,積極向農戶開展農藥知識普及,到田間地頭現場診斷病蟲害,指導農戶科學噴灑農藥。甚至有些大戶看到商機,自發采購植保無人機,參與政府主導的飛防招標。
3.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尋求、采用新技術。一些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生態園區從自身利益出發,為增加自身農產品競爭力,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較高。一些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自發參與地方農廣校培訓、參加專家教授的講座,通過知識技術更新來增加自身收益水平。
3.2.3 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社會化分工,建設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太型工廠,建設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等,在自身獲得收益的同時,無形參與農技推廣社會化鏈條中來。
3.3 政府在農技推廣社會化中的作用
在農技推廣社會化進程中,政府仍不可缺位,應積極發揮政府的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3.3.1 積極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在不斷提升農產品產量、質量、核心競爭力的同時,輻射帶動農戶采用農業新技術。
3.3.2 出臺相關激勵政策,鼓勵相關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農業技術社會化進程。
3.3.3 合理調配資源,為參與農業技術社會化轉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關社會組織提供稅費優惠和信貸支持,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良性循環。
4 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實踐
山東省菏澤市以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內容系統化、主體多元化、服務社會化、供給雙重化”為指導原則,積極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加快培育規范化服務市場,持續給予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涉農企業稅費優惠、信貸優惠,從以下幾種模式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的實踐。
4.1 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主導模式
今年小麥赤霉病有大面積暴發趨勢,菏澤市及時決策,采用高效率無人機進行集群飛防飛控作業。以各縣區為標段,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進行集中招標,以單機單架日均飛防26.67hm2為標準,20架以上為投標主體。短時間內調集數百架植保無人機投標,一周內,逐村飛防,成方連片小麥種植區全部飛防一遍,有效控制了小麥赤霉病的蔓延,保障小麥主產區豐產豐收。
4.2 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模式
針對農田基本水利設施管護難、運維難、財政投資效率不高的實際情況,菏澤市各縣區均設立專業農田水利灌溉公司作為投資主體和受益主體,統一進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各村集體為單位自成體系、自成網絡,村集體派出管理員作為水利公司員工,為村民提供電路維護、水卡充值服務,村民在地頭刷卡即可灌溉,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時間,節約了水資源,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灌溉難的問題。
4.3 農民合作社組織模式
由于農戶為平整土地方便,減少勞動量,多年來養成了用旋耕機作業,造成土地腐植質存在淺表10公分左右。加上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耕地肥力退化嚴重。為此,菏澤市連續多年推行土地深耕養肥,改善土壤質量的政策。以鄉鎮(街道)提供補貼,由農機合作組織實施,村集體統一規劃地塊,農戶承擔合理費用的方式,調動農戶積極深耕,取得良好效果,土地產出明顯增加。
4.4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模式
由山東省供銷社和菏澤市城投集團共同投資20億元,打造建筑面積達60萬m2的智慧冷城項目。采用“互聯網+供應鏈物流”的建設理念,打造融合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生鮮電商于一體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和骨于節點網絡,補齊了菏澤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城市“最后一公里”短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可實現年交易額100億以上,帶動就業近萬人。
當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意識已經覺醒,農業技術推廣社會轉型的窗口機遇期正在開啟,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的路徑逐漸明晰,局部性轉型實踐取得明顯成效,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轉型必將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參與進來,農業技術推廣必將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韓俊.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J].農村經營管理,2019( 10): 26-31.
[2]傅新紅,馬文彬,楊錦秀.試論農業技術創新的內涵和特征[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3 (04):332-335.
[3]李凌增,葉美歡.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4( 09):13-14.
[作者簡介]秦曉昕(1974-),男,山東菏澤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