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瑩 陳光銀



【摘要】當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實施效果多是通過耕地質量等別來反映,然而目前現有的分等成果評價指標體系無法體現土地整治工程對耕地生產能力的成效。選取重慶市6個區縣17個土地整治項目為例,以耕地分等、耕地定級的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探討土地整治對耕地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①耕地質量級別空間分布規律明顯。耕地質量級別較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渝西糧食主產區,級別較低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渝東南、渝東北多山區。②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有提升。土地整治工程實施后,項目區耕地質量均有所提升,提升幅度在原有質量基礎上提升1級左右,反映出土地整治對耕地質量的提升效應,成果可用于未來耕地占補平衡工作。
【關鍵詞】土地整治;分等;定級;耕地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3.21
【文獻標識碼】A
土地整治是增加耕地面積和提高耕地質量的有效途徑,研究土地整治項目對耕地質量的影響可以為土地整治規劃設計、耕地資源合理利用、管理和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現有的耕地質量等別評價體系是基于耕地自身的自然屬性構建的一套評價體系,然而隨著目前耕地資源管理需求的日趨多元化,該套體系無法滿足現存需求,具體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耕地質量占補平衡難以實現。近年來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日益緊張,而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我國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的土地整治工程雖然成效頗豐,但目前卻沒有一套適宜的體系來體現其成效,占補平衡工作的開展因而被束縛了手腳。②耕地等別的提升幅度與實際不符。近年來通過土地整治改善土壤、排灌等農業生產條件,或通過改造農田水利等設施,將旱地改為水田的土地整治行為,直觀效果顯而易見,然而從對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質量等別測算結果來看,其等別提升幅度微弱,與實際糧食產出無法對等,其等別未發生明顯變化。因此,僅僅利用分等來衡量土地整治對于耕地質量的影響是不夠的。土地整治工程對耕地質量的影響難以顯化,導致其測算耕地質量等別低于實際質量等別。
故本次以重慶市大足區、合川區、渝北區、黔江區、云陽縣和涪陵區6個區縣17個土地整治項目為例,基于土地整治因素建立耕地質量定級體系,探索土地整治項目對耕地質量的影響,為耕地質量評價提供參考意見。
1 數據來源與處理
1.1 所需資料收集
根據農用地定級的工作程序,前期準備階段主要以收集、整理農用地分等成果和農用地定級的相關資料收集。
1:1萬分幅DEM高程圖、2017年變更調查數據以及農用地分等數據來源于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重慶市二次土壤普查數據來源于相關區縣農業農村委;土地整理項目資料來源于重慶市國土整治中心。
1.2 耕地質量定級數據處理
土地整理工程項目處理:基期梯地狀況通過影像數據獲取,道路、排水溝和水源提取自各區縣2017年變更調查數據;整理后的梯地狀況,道路工程和灌排水工程提取自各土地整理工程竣工圖.dwg。
1.3 劃分定級單元
本次采用變更調查數據地類圖斑作為最小空間單位進行耕地質量定級。
2 評定方法
2.1 自然因素因子規則確定
海拔因子、坡度因子、耕地質量定級中涉及到的表層土壤質地、土壤pH值、有效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因子分值參照重慶市《農用地分等規程》。
2.1.1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田塊的歸并,即通過土地平整將田塊歸并,便于機械化生產,采用田塊規模化指標反映;二是對旱地進行坡改梯,坡改緩不僅便于機械投入,同時也降低了水土流失的威脅,采用梯地狀況進行反映。具體賦分規則見表1。
a.田塊規模化分值修正系數計算公式:
2.1.2 灌溉與排水工程。a.灌溉保證率:灌溉首先要考慮是否有水源,因此將定級單元距離水源遠近作為獲取水源程度的參考因素;其次,由于重慶多是山川河谷,地形復雜,山高坡陡區不易于匯水,灌溉保證度低,因此通過咨詢農業專家以及走訪調研對基礎數據進行二次校正,得到最終圖斑灌溉保證情況。具體賦分隋況見表2。
b.排水條件:重慶市多山地貌的先天因素使得其山坡地帶天然排水條件較優越,然而沒有合理的排水布局,降水的不規則流動很容易造成坡面沖刷,水土流失;沿江、槽谷和平壩區則多發洪澇災害。因此根據工程設置和地形條件,排水條件具體賦分原則見下表3。
2.1.3 田間道路工程。田間道路工程主要有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大類型,田間道主要起到農業交通運輸的需要,有利于機械化作業,滿足農機下田的要求;生產路則主要起到行駛農業機械和農用車輛,方便人員通行的作用。根據道路利用性質特征的不同進行賦分,具體分值及計算過程見表4。
2.2 因素確定
通過分析土地整治工程影響耕地質量要素的特點,經過咨詢專家和討論,盡可能減少評價者的主觀性,使評價指標能夠客觀反映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質量水平,結合耕地分等指標體系,初步確定增加田塊規模化、排水條件和耕作便利度三個指標。抽樣選取墊江縣所有圖斑記錄,以這些圖斑點為基礎,對初選的11個定級因素作兩兩相關性分析。
在a =0.01(雙側檢驗)的顯著性水平下,各因素之間相關性并不高。因此最后確定的耕地質量定級因素見表5。
2.3 權重確定
由于影響農用地級別的因素復雜,采用經驗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測算各因素的權重,得到本區農用地定級的因素權重見表6。
3 定級結果
根據選取的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質量定級評價指標因素,按照確定的指標權重,對土地整治項目區耕地質量各指標因素進行打分,并利用公式計算耕地綜合質量級指數,最終計算得到17個項目區定級單元的質量級別。
3.1 耕地質量分區縣對比
從各區縣耕地質量級別上看,大足區耕地質量整治前分布級別較寬,3-9級均分布較多,分別占大足項目區耕地面積的16.31%、8.06%、12.63%和24.46%、12.68 %、15.47%、10.01%,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多分布在1-8級,分別占大足項目區耕地面積的6.01%、8.34%和11.26%、9.20%、20.11%、15.08%、10.63%、15.06%,總體分布情況上看,質量級別多在9級以上;涪陵區耕地質量整治前多分布在5-7級,分別占涪陵項目區耕地面積的25.55%、31.11%、20.65%,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多分布在4-6級,分別占涪陵項目區耕地
1.大足區回龍鎮白鶴村土地整理項目;2.大足區三驅鎮玉金等(2)個村土地整理項目;3.大足區玉龍鎮清源村等(2)個村土地整理項目;4.涪陵區江北街道辦事處韓家村土地整理項目;5.涪陵區龍潭鎮大同村土地整理項目;6.涪陵區馬武鎮文觀村土地整理項目;7.合川區二郎鎮半月村土地整理項目;8.合川區隆興鎮滴水村土地整理項目;9.合川區小沔鎮道角村土地整理項目A;10.黔江區阿蓬江鎮麒麟村三組等3個組土地整理項目;11.黔江區白石鄉鳳山村土地整理項目;12.黔江區舟白街道舟白村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3.渝北區茨竹鎮花六村土地整理項目;14.渝北區茨竹鎮自力村土地整理項目;15.云陽縣渠馬鎮大梁等(3)個村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6.云陽縣雙龍鎮玉龍等(2)個村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7.云陽縣耀靈鄉大興等(2)個村土地整理項目。面積的17.22%、和26.12%、29.74%,質量級別也多在9級以上;合川區耕地質量整治前多分布在3-7級,且5、6、7級居多,分別占合川項目區耕地面積的20.78%、22.95qo、18.74%,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多分布在1 -7級,且4、5級居多,分別占合川項目區耕地面積的16.55%和18.33%;黔江區耕地質量整治前多分布在5-9級,8、9級耕地居多,分別占黔江項目區耕地面積的19.68%和23.93%,經過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多分布在1 -9級,3、6、8級耕地居多,分別占黔江項目區耕地面積的12.36%、14.13%、24.60%;渝北區耕地質量整治前多分布在5 - 11級,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變化不大,耕地質量仍多分布在5 - 11級,但整治后,9- 12級耕地有所減少,4-8級耕地有所增加;云陽縣耕地質量整治前分布在5- 10級,6、7級居高,分別占云陽項目區耕地面積的3 1.32%和19.52%,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主要分布在5、6級,分別占云陽項目區耕地面積的18.88%和20.09%。相較整治前耕地質量級別,各區縣整治后級別均有,且基本都是逐級提升。
3.2 耕地質量分項目對比
項目區整治前《黔江區阿蓬江鎮麒麟村三組等3個組土地整理項目》耕地質量級別較低,級別9.7級;《合川區小沔鎮道角村土地整理項目A》級別相對較高,級別4.8級,由于空間位置的不同,耕地質量級別本身存在一定的異質性。經過土地整治后,17個項目區耕地質量級別均有所提升,提升級別幅度在0.6 - 0.9個級,體現了土地整治工程對耕地質量級別的影響。分析發現,黔江的三個項目耕地質量級別提升幅度差異比較明顯,《渝北區茨竹鎮花六村土地整理項目》、《渝北區茨竹鎮自力村土地整理項目》雖位于主城區,但由于地理位置位于中山區,自然屬性、土壤條件偏低,同時山高坡陡的自然條件限制也導致工程修建難度高,因此相對于地理位置條件較好的區域,只能在有條件區鋪設道路、水利等工程,因此即使經過土地整治工程后,其級別提升幅度較低。
4 結論
4.1 耕地質量級別空間分布規律明顯
耕地質量級別較高的地主要分布在渝西糧食主產區,級別較差的地主要分布在渝東南、渝東北多山區。級別分布規律和重慶市的地形地貌、水系、山脊等自然條件相吻合,說明了地域分布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耕地的總體質量。
4.2 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提升
土地整治工程實施后,項目區耕地質量均有所提升,提升幅度在原有質量基礎上提升1級左右,反映出土地整治對耕地質量的提升效應,成果可用于未來耕地占補平衡工作,滿足基于當前我國大力開展土地整治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背景下,以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為指導,土地整治引起的耕地質量變化評價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徐康,金曉斌,吳定國,等,基于農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5( 07):255-263.
[2]葉方霞,基于農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評價[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 (3):32-33.
[3]匡麗花,葉英聰,趙小敏,等.基于農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項目對耕地質量的影響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6,032 (17):198-205.
[4]蔡進,林慧,基于FME的縣域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技術研究[J].國土資源情報,2016 (8):9-13.
[5]易玲,張增祥,汪瀟,近30年中國主要耕地后備資源的時空變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3( 6):9-20+301.
[6]張風榮,張迪,等,我國耕地后備資源供給量一從經濟適宜性角度分析[J].中國土地,2002( 10):14-17.
[7]李會巧,張安明.重慶市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C].劉彥隨等.2008年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新農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8:206.
[8]闞國坤,惠富平.蘇北地區農業旱改水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J].生態經濟,2010 (8):145-149+169.
[9]孫超,潘瑜春,劉玉,等,縣域“旱改水”項目遴選布局方法與實證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8 (1):203-210.
[10]陳榮蓉.重慶丘陵山區農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觀效應[D].重慶:西南大學,2012.
[11]胡玲玲.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質量評價與提升研究[J].環球市場,2016( 32):41-42.
[12]張鳳榮,鄖文聚,胡存志.《農用地分等規程》的幾個理論問題及應用方向[J],資源科學,2005 (02):32-37.
[13]張定宇.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重慶卷[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0: 150-154.
[14]唐常春,農用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以長沙瀏陽沙市鎮土地整理項目為例[D].湖南:湖南農業大學,2004.
[15]張永濤,王洪剛,李增印,等,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l.水土保持研究,2001( 03):10-12+22.
[16]劉姝驛,楊慶媛,何春燕,等.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重慶市3個區縣26個村農村土地整治的實證[J].中國農學通報,2013( 26):61-67.
[17]賈芳芳.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18]羅應婷,楊鈺娟.SPSS統計分析從基礎到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125-134.
[19]郭金玉,張忠彬,孫慶云,層次分析法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 05):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