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俐云 蘇芳 羅文春



【摘要】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不斷推進和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人地關系協調發展備受關注。新時期人地關系的研究迫切需要考慮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間的關聯性及其全息地域分工,以更好的連接科學知識和政策實踐。生計作為驅動人地關系演化的主導因素,深刻影響著人地關系的發展,因此基于可持續生計視角下對于人地關系研究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可持續生計和人地關系之間的探索,從生計資本角度和生計策略的角度對人地關系的調控進行分析,得到人地關系優化的策略并以此指導可持續發展活動。
【關鍵詞】可持續生計;人地關系;人地關系系統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自古以來,關于人地關系的討論就引起過無數學者的研究,中西方提出了“人定勝天”、“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地理環境決定論”、“適應論”和“協調論”等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地理環境的態度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開發。現如今,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破壞不斷加劇,各種各樣的生態問題頻發,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地之間的問題。可持續生計研究逐漸走入學者的視野。根據本地資源、文化特點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方案是可持續生計框架提出的初衷,這對研究如何因地制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現存的對可持續生計或者對人地關系的研究多為單一角度研究,仍未有系統地從可持續生計視角對人地關系的研究。目前,可持續生計的研究包括生計資本、生計綜述和基于生計分析框架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但主要還是研究生計資本,認為生計資本影響了農戶生計策略的選擇。對人地關系研究主要是對人地關系的發展、研究方法和人地關系特征的研究。此外是基于人地關系的角度去研究其他內容。因此,本文將從生計資本角度和生計策略角度對二者整體進行分析探索,這對于扶貧和發展問題有重要意義。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可持續生計概念
關于生計概念最普遍被接受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所需要的活動、能力及資產。生計資本作為農戶發展根本,是唯一可控制的因素。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 “可持續生計”的概念就已經被提出了,可持續生計是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及壓力沖擊、保持甚至提高人們能力和資產的生計方式。可持續生計框架的研究是在生計概念界定研究基礎上提出的,以“資產一可獲得性一活動”結構,通過對脆弱性、風險處理、農戶個體及其對變化的環境和打擊的適應等方面的內容,對現狀進行評估同時設計未來的發展戰略,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見圖1。
1.2人地關系概念
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即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關系。人地關系中的“人”指人及其社會經濟活動,“地”指與人類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見圖2)。深入探究人類活動影響和自然環境驅動下的陸地表層系統變化及其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不同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決策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2 可持續生計視角的人地關系解析
2.1 人地關系系統概念作用模型
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在追求人地關系的協調,“天人合一”理論就是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萌芽,現如今為了協調人地關系已有了更多的理論系統在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模式,人地關系系統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模型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人地關系系統有不同的定義:一般系統論認為人地關系系統是人與地的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統一體;人地關系的經典解釋中,人地關系系統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系統;人地關系的非經典解釋中,人地關系系統由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子系統組成(見圖3)。
2.2 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生計的關系
在時代前進過程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不協調間的矛盾成為了一大難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們為了物質生活的需要不惜以損壞自然環境和大量消耗物質資源為代價迎來的高速發展雖有成效但也給人們造成了巨大負擔,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不斷損耗讓可持續發展觀念不斷被重視,為滿足人民持久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從可持續生計的角度協調好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包括人口資源和自然、物質資源的協調關系以及人口資源和自然、物質資源的沖突關系。人地關系間的協調性從生計的角度來看就是將生計資本有效輸出,在可持續生計框架之下,社會參與是連接生計資本和生計輸出的關鍵。因此協調人地關系的重點是社會參與。
脆弱性是一種災害和損失承受的能力,是可持續生計框架的一個前提。人們在追求物質增長的過程中以高昂的代價去消耗物質資源,人與地間此消彼長就是脆弱性中沖突最明顯的體現,人地關系的統一協調性直接影響著生計資本。
2.3基于可持續生計的人地系統的優化調控
可持續生計關系和人地關系存在著正向影響。作為可持續生計框架的核心,生計資本以資產的合理配置來優化生計策略,實現可持續的生計產出,故而對人地關系進行調控要從生計資本角度和生計策略角度進行分析,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2.3.1 生計資本角度。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SustainableLivelihoods Approach,SLA)將生計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五類,生計資本從結構和特征兩個方面影響著理性的決策。生計資本結構和特征的差異決定了人們對人地關系如何處理行為的差異,并最終影響到人地關系發展的可持續性(見圖4)。
人力資本對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勞動力規模和質量上,由于勞動力稟賦的異質性在農戶分化中起關鍵性作用,農民對于是否從事農業的選擇差異很大,現如今,大量農民涌人城市使得農村的土地利用率下跌嚴重而城市人口負擔加劇不得不惡性使用土地資源來負擔過多人口生存需要。此外,農戶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和參加培訓情況會影響人們對于發展方式的選擇,當農戶自身知識技能豐厚的時候其將會選擇利用本地資源以謀求發展,這也將影響著人地關系發展的方式和持續性。
自然資源包括無形資源、有形資源和生態服務。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夠幫助農戶并為其發展提供有利條件,農戶通過使用自然資源獲得利潤。因此,為謀求長遠發展,農戶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保護更加重視。
物質資本是維持生計的基本生產資料和基礎設施。通常情況下,物質資本較為完備時,人們對于生存的需要就將漸漸轉變為更好的生活需要,這使得人們不斷思考如何擁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即思考如何擁有更和諧的人地關系。
金融資本是農戶收入和信貸的可獲得性。當農戶的收入較為可觀和穩定時,農戶對于處理人地關系的思考就會更理性,同時在依靠土地資源發展過程中也能夠投入大量資金以求獲得更持續的效益。
社會資本是一種非制度化的社會關系網絡。農戶的社會關系網絡越發達,獲取信息的渠道就越廣泛,對于處理土地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也就越多,故而農戶能夠選擇一種更優方式,同時能夠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達到更好的發展。
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是人地關系處理得當的結果。基于對人力資本和人地發展間的內在聯系的研究,想要獲得人地間的協調發展就要做到:
(1)統籌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輔助農村人地協調發展。
相較城市而言,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隨著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各種生態問題頻發,環境問題越發被重視,而原本不被人重視的農村自然資源也越來越有發展價值。而農村發展最大的一個制約在于基礎設施不完善,自然資源的價值不能有效的轉化成生計輸出,因此因地制宜的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讓人們能夠利用自然資源同時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和保護反饋。
(2)做好宏觀調控,優化人才結構,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人力資源是最具有競爭力的資源,但并不意味著人多優勢就越大,人口素質才是核心。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農村不僅缺乏高素質的人才而且農村的實際居住人口也在銳減。為了振興農村發展,減少因城市人口負擔過重造成人地關系惡化和農村土地資源浪費及不合理開發,政府應該采取相應措施,將人才引入農村,尋找農村發展機會,幫助當地農戶合理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同時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培育、造就人才,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從源頭為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打基礎。
(3)政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鼓勵農村因地制宜發展。
政府應該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大政策投入、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鼓勵當地居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4)加大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宣傳力度。
由于農村農戶信息相對滯后、閉塞,不能把握好政策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便利,只是采用較為原始和落后的發展模式對土地的破壞和浪費嚴重,不能找到、找準農村發展機會使人口流失嚴重。政府要從上到下不斷普及對農村發展的政策,加大對農村發展支持的政策宣傳,并大力向農村宣傳發展方式。
2.3.2 生計策略角度。生計策略是通過對生計資產優化組合以達到生計目標或生計輸出。生計策略的變動受到農戶自身生計資本變動的直接影響以及外在因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學者認為,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經濟趨勢、政策變動及外部沖擊(如自然災害等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情況的改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政策會發生相應的變動,農戶在選擇人地關系模式的時候要根據社會政策的指導,借助政策紅利。經濟持續發展會帶動收入持續增長,在此基礎上農戶對人地關系處理方式上要做出更經濟持續發展的判斷。農戶應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整理分析,同時借助外部環境的優勢,為可持續發展做出最優判斷。
生計策略是動態的,從生計策略的角度出發要對人地關系進行調控也就意味著要對現實情況進行把握,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總而言之,還是要重視生計資本的作用,通過政策實施將協調人地關系的策略落實。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可持續生計的視角下,對人地關系的內在規律進行探索并通過分析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生計之間的關系,得到從可持續生計的視角下以生計資本和生計策略的角度對人地系統進行優化調控。通過分析可以看到可持續生計對人地關系有正向影響,同時得到以下結論:
從生計資本的角度來看,生計資本的各方面內容對于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都有影響。人力資本的質量越高、自然資本的數量越多、物質資本越完備、金融資本越豐富以及社會資本越完善,農戶對于人地關系處理的方式就越謹慎,可持續發展的程度就越高。
從生計策略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經濟和政策的不斷發展,農戶生計策略的選擇也將會與時俱進,發生轉變。農戶生計策略直接影響生計輸出,即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福利和降低了脆弱性風險。同時也會間接影響著人地關系,人們獲得了必備的生存發展的資源后考慮的將會是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處理人地關系的問題上將會選擇一種溫和的可持續性的策略。
為了實現人地關系的可持續發展,根據研究結論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加強對農戶的教育投入,提高當地農戶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了解程度,為農戶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撐。
(2)明確政策傾向,加大對農村發展的扶植力度,通過政府財政撥款使得農村的發展有支撐和保障。
引進專家,結合當地特色,為農村發展設計出一個持續發展的經濟方式。
(4)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建設相關設施來保護當地的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5)切實做好宣傳,讓農戶了解相關政策為當地留住人口同時也吸引更多人才前往當地發展。
本文就可持續視角下的人地關系研究進行了內在聯系的分析,由于知識局限性可能還不夠完善。想要提出的觀點有說服力并以此指導實踐還應該進行實地調查獲得數據支撐,通過數據收集、建立模型、進行量化分析,而是否能量化并建立模型還值得研究。因此,基于可持續視角下的人地關系研究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要做好數據的收集及分析,要在實際應用中不斷積累和完善。
[參考文獻]
[1]Ellis F.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Ml.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張仕超,鄭棟升,蔣佳佳.土地流轉農戶生計轉型中生計資本整合特征及效益[J].農業工程學報,2018( 12):274-281.
[3] Camey D.lmplementing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M]. 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mational Development,1988: 52-69.
[4] 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Department forIntemational Development,2000.
[5]蘇芳,徐中明,尚海洋,可持續生計分析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9 (1):61-69.
[6]金其銘,張小林,董新.人文地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傅伯杰.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J].地理學報,2017 (11):1923-1932.
[8]未來地球計劃過渡小組,未來地球計劃初步設計[M].曲建升,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9]美國國家科學院.重新發現地理學:與科學和社會的新關聯[M].黃潤華,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10]楊青山,梅林.人地關系、人地關系系統與人地關系地域系統[J].經濟地理,2001 (5):532-537.
[11]王一.可持續生計視角下“參與式”返貧困路徑探索[J].社會保障評論,2020 (1):93-107.
[12]何仁偉,李光勤,劉邵權,等.可持續生計視角下中國農村貧困治理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 (11):69-85.
[13]張旭銳,高建中,生計資本視角下農戶集體林地利用效率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2):129-137.
[14] Rodgers J L.Differential Human Capital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1):1-17.
[15]湯青.可持續生計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的重點趨向[J],地球科學進展.2015( 7):823-833.
[16]孫欣,畢如田,劉慧芳,等,貧困山區耕地細碎化對農戶生計策略的影響:以左權縣清漳河流域87個村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8(2):40-47.
[作者簡介]連俐云(1 999-),女,陜西寶雞人,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