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鐘聞
【摘要】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村貧困人口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但是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與矛盾。通過對河池市羅城縣龍岸鎮扶貧工作進行調研,廣泛收集資料,掌握廣西貧困地區扶貧政策和扶貧工作開展的基本情況,深入分析目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借鑒扶貧先進經驗,提出廣西貧困地區扶貧的有效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扶貧工作現狀;問題與矛盾;基本情況;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B
1 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把“扶貧攻堅”改成“脫貧攻堅”,明確了新時期脫貧攻堅的目標,到2020年實現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2015年的11月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明確強調了“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的具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即“兩不愁,三保障”。羅城縣作為廣西下轄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之一,要在2020年實現全縣脫貧,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河池市羅城縣龍岸鎮作為羅城縣的第三大鄉鎮,位于河池市東部,云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沿偏東地帶,全鎮土地面積高達31368.6hm2,其中耕地面積3893.9hm2,僅占總面積的12.4%;林地面積19186.5hm2,占總面積的61.2%。龍岸鎮林地面積相對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客觀原因造成了龍岸鎮生產力水平較低、貧困人口較多的現狀。
2 河池市羅城縣龍岸鎮精準扶貧工作現狀
自2017年以來,在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高安村、泗潘村、平石村、北源村先后脫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貧困人口年收入都達到了脫貧標準,實現了脫貧摘帽。脫貧村的貧困發生率都降到了3 %以下,貧困人口義務教育覆蓋率達到了100%,各村新農合覆蓋率都達到了98%以上,貧困戶通過危房改造政策的資助下都住進了新房,農村大部分人口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龍岸鎮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僅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鄉鎮領導以及縣委領導的共同合力的結果,而且與基層扶貧干部嚴格履行黨的方針政策是分不開的。
2.1 “一戶一卡一冊”精準結對幫扶
自2016年以來,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精準幫扶基礎工作的通知》(桂扶領發[2016] 14號),明確提出每一個貧困戶都要有統一的《廣西脫貧攻堅精準幫扶手冊》和《廣西脫貧攻堅精準幫扶聯系卡》,即“一戶一冊一卡”。每一位貧困戶和脫貧戶都設有相應的幫扶聯系人,幫扶聯系人要熟知幫扶戶的家庭基本情況以及生產生活狀況,并將其記錄在《廣西脫貧攻堅精準幫扶手冊》以及廣西扶貧app中。為了更好地貫徹自治區關于完善和加強精準幫扶基礎工作的方針,確保龍岸鎮2020年脫貧攻堅各項工作順利完成,龍岸鎮每個雙休日開展“扶貧三同”活動,具體任務為:(1)人戶核實標準建檔立卡戶信息,包括家庭人口信息、生產生活條件信息、收人情況信息是否有變動,如有變動及時修改幫扶手冊和手機app;(2)入戶核實“兩不愁三保障”信息,核實教育、醫療、住房是否有保障,收入是否實現溫飽。對有輟學跡象的學生要及時勸返;對患病群眾要幫助辦理報銷手續;對住危房的群眾要及時引導其通過危房改造、租房、搭住等形式解決住房保障,對未獲得低保的低收入群眾,要幫助申請低保等救助政策;(3)繼續宣傳脫貧攻堅扶貧政策。每戶要培養鎖定一位政策明白人,把脫貧攻堅政策全面準確地傳達到位;(4)指導開展農業生活活動。對有勞動能力能發展產業的貧困戶,積極幫助他們做好產業規劃,共同參與勞動,確保產業取得成效;(5)幫助整治環境衛生,幫助貧困戶搞好室內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引導貧困戶養成衛生習慣;(6)完成鎮政府以及扶貧辦安排的其他工作,包括產業驗收,小額信貸清收等工作。
通過“一戶一卡一冊”結對幫扶,使得幫扶干部走進貧困戶的生活,深入了解了貧困戶家庭基本情況以及生產生活狀況,讓幫扶干部走進貧困戶的內心世界,了解貧困戶內心真實的需要與想法,對于貧困戶家庭出現的困難及時地給予幫扶,也使得政府的各項扶貧政策能更好地落實與傳達。
2.2大力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自從脫貧攻堅的槍聲打響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金的投入。每年各村都會向上級申報各類項目建設,包括村道路硬化、屯級道路硬化、通屯砂石路、獨立橋梁、屯內巷道硬化、農村電網改造、通信網絡寬帶、廣播電視網絡、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農村危房改造、農村人畜飲水、農田水利等,每年各村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項目建設都高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之多。例如,龍岸鎮高安村2019年基礎建設項目包括:田尾屯產業路硬化建設工程,投資17.37萬元,建成了產業路300m,水泥路面1159m2,解決貧困戶行路難問題陳高屯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投資18萬元,鉆井1眼,安裝低壓線路、輸配管網及消毒設備,受益貧困人口約600人;陳界屯三清三拆項目,投資5萬元,完善了道路硬化、排水溝清理、屯內綠化等基礎設施,受益貧困人口約150人。龍岸鎮天寶村2019年共投資120萬元建設風強屯人飲工程水柜和豐安屯人飲工程水柜,解決了風強屯和豐安屯的群眾飲水問題,受益群眾共計92戶430余人;投資80萬元建設東安水旺至伯公彎產業路以及風強屯產業路,解決了村民產業運輸難的問題,受益群眾150戶710余人。除此之外,北源村、泗潘村、山口村的第一書記合理利用第一書記經費,.購買了大批的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村屯路,為群眾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這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物質面貌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使得很多貧困戶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得以順利脫貧摘帽。當然不同的項目都有相應的建設標準,例如村級硬化路基寬度為6.5m,硬化路面寬度不小于3.5m,面層水泥厚度不小于20cm,投資標準為68萬元/km。確保每個基礎項目質量都能達標,避免出現豆腐渣工程。
2.3 大力推動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產業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一般認為,只要生產資料歸農村社區成員共同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共同享有勞動果實的經濟組織形式都可以納入村集體經濟的范疇,但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以及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衍生出很多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形式。例如,龍岸鎮有的村就以資金委托企業經營以獲取分紅的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龍岸鎮山口村2020年的工作計劃就有穩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這一項,即羅城縣人民政府扶持的第一批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繼續委托給廣西天龍泉酒業有限公司托管,2020年預計收入分紅5萬元;第二批50萬元繼續人股廣西果佳農民專業合作社,2020年將有3萬元分紅。至2020年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將達17萬元。關于泗潘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則通過廣西教育學院資助1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泗潘村建設魚鴨養殖基地項目、羅城法院支持2000元魚苗經費投放魚塘以及幫助村民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帶動村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至于貧困戶產業發展,政府采取扶貧特色產業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邊緣戶發展特色產業,這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包括未脫貧戶、已脫貧戶、已退出戶。產業獎補模式包括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模式、聯合發展模式、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模式。未脫貧戶每年產業項目獎補資金不超過l萬元,而未脫貧戶、已脫貧戶、已退出戶以及邊緣戶則不超過5000元。與此同時,如果貧困戶沒有足夠的資金發展產業,可以向政府申請5萬元小額信貸作為產業發展資金,而小額信貸的利息則由政府償還。
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注入了農村經濟發展新的活力,讓村集體有了收入來源,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貧困戶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的出臺,使得貧困戶有了政府產業資金的扶持,為貧困戶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使其走向脫貧致富之路。
3 羅城縣龍岸鎮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3.1 未能真正解決貧困戶的根本問題
當前脫貧攻堅面臨一個普遍性實踐困境——“等、靠、要”現象。一是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低;二是非貧困戶爭當貧困戶;三是預脫貧戶對脫貧成效的認可度不高。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依然不高,很多預脫貧戶即使達到脫貧標準也不愿意脫貧,也害怕一旦脫貧就無法享受政府的扶貧政策。例如,北源村冷水屯某預脫貧戶,收入和住房都已經達到國家的脫貧標準,卻堅決不在脫貧認定表上簽字,三番五次找基層扶貧干部申請繼續維持貧困戶的身份。部分貧困戶則虛假上報自己的實際收入情況,從而造成收入不達標而無法脫貧。還有的貧困戶甚至對前來進行脫貧認定的幫扶干部避而不見。某些非貧困戶為了爭當貧困戶甚至偽造家庭基本情況,不惜一切代價保住貧困戶帽子。大多數預脫貧戶對脫貧成效的認可度不高,認為自己的生活并未因扶貧幫扶得到很大的改善。有的預脫貧戶即使脫貧,依然認為自己未達到脫貧的條件,甚至申請返貧。
雖然貧困戶享受了產業獎補、危房改造、異地搬遷等各種政府政策扶持,但是扶貧資金的大量投入卻未能真正解決貧困戶的根本問題,貧困戶雖然獲得了產業獎補、扶貧小額信貸等產業發展資金,卻沒有去發展產業,依然安于現狀,慢慢養成了“等待國家援助資金,依靠上級財政撥款,要扶貧資金”的依賴心理,形成了一種不以貧困為恥、反以貧困為榮的不良風氣。這種不良的風氣不僅嚴重阻礙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會導致年輕人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這個普遍性的實踐困境正是脫貧攻堅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作者簡介]周偉(1987-),男,安省蕪湖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