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彥 任陽軍
【摘要】農業全產業鏈戰略對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分析了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借鑒田園綜合體建設理念的可行性,認為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迫切需要實現生態化、智能化、延伸化、品牌化的戰略目標,并據此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全產業鏈、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完善全產業鏈信息管理、創建綠色農產品品牌等具體舉措,以促進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田園綜合體;農業企業;全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是發展現代農業,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同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其核心任務。田園綜合體近年來發展迅速,是符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為主,通過優化園區產業結構,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取得了良好收益。2009年中糧集團提出“從田間到餐桌”的生產模式,之后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的商業模式逐漸普及,但是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相關研究尚不完善,田園綜合體與農業企業均以產業發展為建設重點,經過多年的發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其建設理念可以為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農業企業
農業企業是一個在農業產業化中不斷變化的動態概念。傳統的農業企業概念是指從事種植、畜牧和水產養殖的企業。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化逐漸興起,尤其是“農商”概念的提出,更是拓寬了農業企業的概念范疇。世界糧食組織將農業企業定義為:農業企業是從事集體業務活動的組織,直接涉及農資供應、生產、種植、加工以及最終銷售等內容,間接涉及與農業有關的農業科技、農業服務、觀光旅游等方面。
1.2 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近年來我國興起的一種符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是探索“三農”問題的新業態。“田園綜合體”的概念源自埃比尼澤·霍華德的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旨在打造城鄉一體化生活的融合發展模式。
通過國內學者和產業界人士的深入探索和積極實踐,田園綜合體的概念越來越明晰。田園綜合體是基于農民合作社,以期實現鄉村振興、三大產業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著力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民收入和農村綠化,集合創意農業、農業體驗和循環農業等要素的復合體。
1.3 農業產業鏈
農業產業鏈是基于傳統的產業鏈而提出的,是在農業部門的具體運用。Mighell在1963年提出了“縱向調整”的農業改革道路,并指出農業產業鏈是涉及商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多種活動的集合。
近年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較快,產業化進程不斷深入。業界專家及學者相繼開展農業產業鏈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多成果。雖然各自觀點有所不同,但大多認為農業產業鏈涉及農業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以及其他環節,均是由信息鏈、價值鏈、物流鏈和組織鏈形成的有機實體。
2 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借鑒田園綜合體理念的可行性
近年來,田園綜合體發展迅速,它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利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思路,將農業、文化、旅游三位融于一體,因地制宜地建立田園綜合體的產業融合體系,調整田園社區的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產業升級和增值,取得了良好收益。同時,隨著國家對農業質量的不斷重視,全產業鏈模式有助于產業部門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產品、服務輸出,因而從全產業鏈理論的角度來明確發展方針,將大大促進農業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在質量興農戰略背景下,借鑒田園綜合體建設理念,助推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具有可行性。
2.1 田園綜合體全產業鏈機理適用于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
田園綜合體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強化全產業鏈發展,其發展機理主要包括:
2.1.1 產業融合機理。整個產業鏈模式利用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形成了新產業、新形式,促進農業的跨界整合和要素的跨界流動,同時加快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綠色化發展。
2.1.2 產業效率機理。全產業鏈模式倡導循環經濟,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能力,增強農民和農業的競爭力,實現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發展目標。
2.1.3 產品質量機理。全產業鏈模式強調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環保新技術,大力發展地區特色農業,增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構建農產品可溯源體系和農業品牌體系,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現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上述這些機理,同樣適用于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
2.2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關鍵點有助于推進農業企業產業化發展
在田園綜合體建設中,結合當地情況建立田園綜合體融合體系,并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田園綜合體全產業鏈開發的關鍵點,與農業企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相一致。實現全產業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其中農、林、牧、漁業等是第一產業,也是其核心產業,在大力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拓展旅游、科技、商貿、創意等衍生產業,加大農產品的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興旺。因此,運用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鏈重點發展方向,合理開發現有資源,選擇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鏈升級,推行農產品優質優價導向,對農業企業產業化的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2.3 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目標符合農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內容十分豐富,其田園社區建設以及產業融合發展都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改善是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目標,綠色發展是維護生態環境的必要保障,與農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質量興農戰略背景下,農業企業應摒棄傳統的生產方式,推廣使用有機肥料,嚴格執行生產標準,減少化學農藥等有害物質使用,將推動農業增長的動力轉換為依靠科技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升,不僅能夠實現農業的節本增效,而且很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3 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戰略目標
3.1 生態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生態環境資源不斷遭到破壞,農業生態環境面臨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諸多問題,這些已嚴重影響到農副產品的種植和養殖質量。因此,為了切入農業產業鏈,農業經營者應堅持走生態發展的道路,增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逐步恢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生態化發展。
3.2 智能化
農業全產業鏈模式能夠對從“田間到餐桌”所有環節的管理和監控,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農業產業質量和安全的高要求。我國農業企業全產業鏈正朝著生產規模集約化、管理模式標準化、生產技術現代化、產品綠色有機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繼續加快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全面提升產品研發、生產管理、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環節的數字化水平,提高全產業鏈的運作效率,從而實現農業企業全產業鏈智能化發展。
3.3 延伸化
農業企業全產業鏈并非某個企業控制著整個鏈條,而是利用企業之間的有序合作達到資金、技術、信息的共享,實現整個鏈條有序互動的目標,提升鏈條上各個環節運作的透明度,構建合理的利潤分享機制,從而實現共贏。合理延展全產業鏈是農業全產業鏈呈現出的網絡化發展新特征。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提高需要通過推進產業鏈的高效整合,增加高附加值環節的投入力度,搭建先進的研發設計體系和營銷服務體系,以低成本、高效率將農業全產業鏈所涉及的農產品加工地域選址、產品種類選擇、農產品養殖(種植)、配送網絡設定、營銷網絡建設和售后服務等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在延伸產業鏈的過程中,將不斷提升主導公司或組織的創新水平和領導水平,促進產業鏈中的企業間進行協作、交流和共享資源,切實提升農業價值創造的能力。
3.4 品牌化
品牌作為產品高品質的代言,有利于表現產品質量和增強消費者信心。因此,提升品牌意識,打造國內外知名的農產品品牌,有助于促進各個產業鏈間的銜接,大大提高品牌的影響力。只有進行品牌建設,才能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取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力。在品牌知名度得到提高的同時,要堅持做好優良的特色品牌,進而形成品牌的集聚效應,不斷提高品牌的經濟效益,以擴大市場的占有率。
4 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具體策略
4.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產業鏈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農業的基礎設施主要包含郵政和電信設施、商業等生產性基礎設施,教育機構、金融機構等社會性基礎設施,金融和貨幣政策、法律法規等政策性基礎設施,這些都是農業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因而有必要確保農業基礎設施占農業財政支出的合理比例。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才會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
4.2 挖掘傳統產業優勢,合理布局農產品產業鏈
農業產業鏈非常復雜,涵蓋一二三產業,包括農業(種植)、加工、物流、服務、銷售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包含不同的技術和過程,使得整個產業鏈中會產生多余的環節。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傳統特色產業的優勢,促進農產品產業鏈的合理設計,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對于企業而言,只要不斷創新產業鏈中的技術和管理體系并提高農業效率,將循環工業和提高運營效率作為核心,實現縱向與橫向資源的有效利用,依靠技術創新增強資源優勢,將有助于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縱深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和管理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4.3 加強政策扶持,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農業企業發展全產業鏈模式,需要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政策以指導其農業發展。特別是在產業改革階段,需要加強國家支持,加速產業改革,并實施趕超型的產業發展戰略。
同時,技術創新是中國農業部門相對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業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只有增加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科學技術含量,并創建獨特的農業品牌,才能增加產品的市場份額。因此必須加強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激勵企業進行研發和創新以利用中國獨特的農業資源,并且需要鼓勵農業企業加強對資源和技術的共享,進而保證產業鏈中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另外,地方企業應和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深入合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獲取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以及特色的農業品牌,并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4.4 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完善農業全產業鏈信息管理
企業要充分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改善整個產業鏈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在產業鏈各環節中的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渠道,縮小農村與市場之間的信息鴻溝。通過完善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加工、運輸、倉儲和銷售一體化等方面的信息系統建設,使得農民可以借助信息管理平臺及時獲取生產經營信息,這有助于構建安全有效的農產品信息追溯系統,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另外,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形成有關農產品的大數據。農產品大數據具有來源廣、數量大、動態性強等特點,在信息系統設計中需要引入針對性的技術和方法來收集、整合、分析和利用大數據,并建立農產品大數據的完整數據集,可確保數據安全并實現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4.5 建立產品可溯源體系,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對生活品質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追求不斷提升,因而綠色農產品在消費市場中更受消費者歡迎。現代農業公司為了提高作物的品質,開始陸續轉型,采用更加綠色環保的種植方式來擴大市場。產品可溯源系統能夠收集有關產品的生產、分銷、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責任可究。加快建立產品可溯源體系,能夠有效協助主管部門監督和生產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提升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管理水平;能夠向監督機構及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產品生產、質量管理的證據和證明性材料;促進企業總結生產經驗,增強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此外,農業企業應通過自主創新、品牌管理、專利申請等方式,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強大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應,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5 結束語
農業企業借鑒田園綜合體建設理念,發展全產業鏈模式,不僅符合國家戰略,更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著力發展全產業鏈農業企業,是農業企業高水平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可選的有效路徑和方式之一。企業在發展全產業鏈戰略的過程中,要樹立產業鏈生態化、智能化、延伸化和品牌化的戰略目標,并據此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全產業鏈人手,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不斷完善全產業鏈信息管理,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以促進農業企業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興旺、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戚興科.河南省農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系統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5.
[2]何彥.質量興農戰略背景下的田園綜合體探究[J].農業經濟與科技,2020( 07):1-3+148.
[3]崔春曉,鄒松岐,張志新.農業產業鏈國內外綜述[J].世界農業,2013( 01):105-108.
[4]王曉茹.田園綜合體模式及其建設途徑初探[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9.
[5]高艷,王蕾,李征,等.“互聯網+農業”:重構農產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J],世界農業,2017( 12):11-17.
[6]劉磊.國營農場全產業鏈經營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6.
[7]張曉琳,全產業鏈視角的農產品流通產業升級[J],中國流通經濟,2013 (5):22-27.
[8]許益亮,靳明,李明焱.農產品全產業鏈運行模式研究——以浙江壽仙谷為例[J].財經論叢,2013 (1):88-94.
[作者簡介]何彥(1973-),女,江蘇常州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任陽軍(1991-),男,安徵合肥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管理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