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筱媛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藝術鑒賞類課程的現(xiàn)狀分析,從現(xiàn)實呼喚、學科依據(jù)和理論解說等不同方面揭示出高校藝術鑒賞類課程實施實踐性教學的客觀必要性,并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較為現(xiàn)實可行的高校藝術鑒賞類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高等院校? 藝術鑒賞課程? 實踐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118-03
藝術鑒賞類課程是我國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普遍開設的通修類課程。它是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通過任課教師的積極努力和相關部門的協(xié)同配合,藝術鑒賞課程已在高校慢慢步入正軌,在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相對于高校諸多較為成熟的學科教育而言,藝術鑒賞類課程的教學在部分高校尚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狀態(tài),有的甚至還處在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從教學本身來看,主要還是教學模式囿于傳統(tǒng)的局限所致,筆者在此提出的開鎖之鑰就是:藝術鑒賞類課程也須實施實踐性教學。
一、藝術鑒賞類課程實踐性教學的現(xiàn)實呼喚
藝術鑒賞課程在高校普遍是作為藝術教育公共課來開設的,也有的列入選修課行列。相對于專業(yè)課而言,它的教學時數(shù)不多,學分不高,在學生的心目中達不到像專業(yè)課那樣的重視程度。需要引起關注的是部分學生在課前對該課程的期望值較高,學生之所以選它,是抱有一定期望值的,可有的學生在接觸了該類課程之后,興趣驟減,還有一種現(xiàn)象是學生對藝術類課程中應用性較強,技能性較為突出,較為直觀或當前社會較為流行,容易操作,甚至能立竿見影的部分內容興趣較濃,對教材中或課堂上講授的抽象的理論闡述興趣不高,甚至深感厭煩,這就不得不引起授課教師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作反思了。
過往數(shù)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鑒賞類課程教學,長期沿用教師上課滿堂灌和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顛倒了專業(yè)訓練與人格養(yǎng)成的位置,教學手段偏離了應用型、鑒賞型的學科特點,就課程的設計上講,當今藝術鑒賞類課程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是僅滿足了純藝術類知識的講解和灌輸,并沒有將藝術鑒賞中的知識轉化為個人靈魂中的東西,沒能對人的氣質、涵養(yǎng)有所裨益。也就是說大學生在選修藝術鑒賞類課程之后,只能了解一般藝術類的知識,與藝術專業(yè)學習的課程只有深淺和多少之分,而無其他本質區(qū)別,藝術鑒賞課開成了知識灌輸課,這本身就有違開課之宗旨,這種失策就不只是課程本身,而且是整個教育思想的偏離。
高校藝術開設鑒賞類課程,目的不僅僅是給大學生擴大知識面,增加藝術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只有內外兼修,方能身心和諧,這就決定了藝術鑒賞類課程不能用知識灌輸型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必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變消極接受為積極獲取,讓學生成為教學中的雙主體之一,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xiàn)藝術與心靈的碰撞,這是一種適應藝術鑒賞類課程教學宗旨的新思維。作為實現(xiàn)這一新思維的教學方式,實踐性教學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重要路徑。
二、藝術鑒賞類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學科依據(jù)
學術有許多門類,簡言之,有人文社會科學,有自然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又分許多學科,各門學科圍繞著追求真理,追求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正確認識各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但總有一些基本方法是彼此相同的,如思與學的統(tǒng)一,知與行的統(tǒng)一,學與做的統(tǒng)一等等。藝術鑒賞類課程也不例外。作為一種以升華情操、健全人格為根本目的的教育,藝術鑒賞課程開展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人,而不是只偏重某一方面知識或才能的不平衡的人。高校藝術鑒賞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是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訓練與塑造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內在的情感,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念,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從而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能對一切美的因素進行審美感知的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人。
為了實現(xiàn)上述教學的目標,遵循“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就顯得格外重要。知是認識,行是實踐,“知行合一”即是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這種知與行的統(tǒng)一,即符合所有學科學習的基本方式,也對藝術鑒賞類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按照現(xiàn)代教學理論,高校教師理應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即掌握“漁”,而不是注入式地僅給學生收獲“魚”。藝術鑒賞類課程的教學模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在鑒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也能使自己置身于其中,充分顯露和展示其個性和才華,獲得成功感和存在感。在教學中,要啟發(fā)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是我說你聽,我教你學,是帶領學生一起學,教會學生怎樣學,引領、指導學生進入藝術的天地去領悟,去欣賞,去鑒識。藝術鑒賞類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提出,不僅符合現(xiàn)代教育思想,符合鑒賞類課程的學習規(guī)律,也跟藝術學科發(fā)展的趨勢相符合。藝術學在成為獨立學科之前曾包括在美學的范疇之內,美學的發(fā)展正經歷由純理論的哲學美學向實用美學與多學科交叉的多元化轉變,從古希臘最初的哲學美學,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審美心理學,再到后來的藝術哲學研究,以及當代層出不窮的美學與藝術交叉研究新領域,無不彰顯了美學與藝術學科發(fā)展的新走向。學科的思考方式也從形而上的純理論思辨轉變?yōu)樽韵露系膶嵺`性較強的學科,從學院書齋走向了現(xiàn)實實踐。而我們的藝術鑒賞類教學若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顯然是不符合教育學和藝術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的。
總之,高校藝術鑒賞類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呼喚,是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也符合藝術鑒賞類課程學科發(fā)展的趨勢。
三、藝術鑒賞類課程實踐性教學的理論淵源
當教育界的同仁們圍繞著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爭論不休的時候,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默會認識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劑“良方”,也為藝術鑒賞類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拓展了認識論的思路。“默會認識論”是英國的哲學家波蘭尼首創(chuàng)的。他提出:世間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可以運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述的知識,叫做“明述知識”;還有一類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但你能意識得到且會影響到你行為的知識,即“默會知識”。明述知識的學習可以在課堂,而默會知識的領會與掌握只能靠自身的實踐,靠在實踐中去領悟、體會甚至于把握。如學騎自行車,你想學會主要不是靠別人的講授,靠的是自己的體驗與實踐。鐵匠打鐵,那錘子的精度和輕重掌握也不單是靠師傅的說教,更多的是靠徒弟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千錘百煉。在藝術領域里更是如此,一個畫家可以很快地從幾十幅幾乎完全相似的畫卷中找出自己親手畫的那一幅,但他要講清楚它的作品獨特所在卻不容易,說不出道理,卻又客觀真實的存在,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領悟。還有一些知識是那種你能用語言加以表述,但無論怎樣費盡心思,甚至表達得眉飛色舞,也未必能讓聽眾達到跟你一樣的感受,如聽交響樂《黃河大合唱》,如果你不讓學生來聆聽,無論老師怎么講解,都難以讓學生體會到“黃河在咆哮”的那種氣勢,更不用說去實地察看了,學生的腦海中若有現(xiàn)實生活中黃河咆哮的情景畫面,哪怕是通過媒體的視覺影像得來,再親耳聽聽《黃河大合唱》的演奏,哪怕是多媒體的畫面,再結合老師畫龍點睛、提綱挈領式得鑒賞講授,豈不是將明述知識和默會知識結合在一起了嗎?這種實踐性教學方式不是更加科學有效嗎?
其實,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美學觀也能給藝術鑒賞類的實踐性教學提供理論支持。眾所周知:馬克思曾明確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美”。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將審美對象和主體的審美能力看成是勞動實踐的歷史產物。在此基礎上,我國近現(xiàn)代的美學、藝術學大師逐步探索并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思想。如李澤厚先生提出了實踐美學思想;朱光潛先生提出了藝術實踐美學的觀點;劉綱紀先生提出了實踐論美學觀;蔣孔陽先生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實踐創(chuàng)造論美學思想體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如此豐富的藝術實踐成果和藝術實踐美學面前,我們的藝術鑒賞類課程如果仍然用“填鴨式”“說教式”的滿堂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真是愧對先哲,浪費資源。因此,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美學觀,還是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提供的觀點,都為我們藝術鑒賞類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也為從事藝術鑒賞教學的教師留下了充足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操作空間。
四、藝術鑒賞類課程實踐性教學的路徑探析
藝術鑒賞類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是一種師生均作為教學主體的活動,只有將師生的激情都充分調動起來,達到教與學的高度默契,才能取得教學的成功。筆者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在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首先是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教師著力的初始出發(fā)點。在藝術鑒賞類教學中,我們可以突破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專業(yè)及發(fā)展目標,設計出有利于學生探究和研討的程序和氛圍,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于學生發(fā)展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通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的個體活動、分組活動、整體活動,開展討論、辯論以及學生上臺演講等形式,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此外,還可變換課堂形式,采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把課堂移到展覽館、博物館、歌舞劇院等地,在教師對相關內容做出基本的介紹后,提出進一步可拓展、可研討的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實物、實景中去觀察與思考,寫出評析和鑒賞的文章,再選出代表在課堂上交流,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和歸納,這種動靜結合、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一掃原先課堂上的昏昏欲睡的氛圍,而代之以課堂上的熱烈氣氛,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是教材選取的生動直觀。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靜態(tài)的,教師上課前理應吃透教材并因材施教。而藝術鑒賞類課程的教材選取有獨特的優(yōu)勢,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為藝術鑒賞類課程的直觀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多媒體和視頻展示臺的運用,不僅是減少板書占用的時間,而且非常方便地展示出各種圖片影像資料甚至是事物的細節(jié),且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進行各種技能的演示等等,這不僅增強了藝術鑒賞類課程的生動形象性,也極大地增強了鑒賞知識的容量。如果說多媒體教學對各學科的課堂教學都有幫助的話,它對藝術鑒賞課程帶來的是突飛猛進的革命性變革。大量的高質量的學習素材的接觸感知和對藝術作品形象的放大加工,都給學生形象、直觀、全面地理解鑒賞作品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和空間,有利于形象思維的訓練。多媒體教材教具的選用,拓展了藝術鑒賞類教學的空間維度,它將最優(yōu)秀的作品、最精彩的畫面、最具有魅力的藝術語言,最直觀地展示在師生面前,它對藝術鑒賞類的實踐性教學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幫助,是其它學科無與倫比的。但要注意的是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料元素面前,必須注重對教學素材的選取,要在把握大綱的前提下,結合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特點和需求,依教材而不唯教材,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要求。
最后是對學生情緒的智力激勵。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活動,再好的教材和教法最終若沒有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其中,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在這方面,美國創(chuàng)造學家奧斯本首創(chuàng)的“頭腦風暴教學法”值得借鑒。它的基本內涵就是通過發(fā)動群體成員的個人動力,引導大家暢所欲言,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由表達,讓各種思想火花相互碰撞,以發(fā)揮每個人的內在潛能。這種被稱為“頭腦風暴教學法”實際上就是個人智力激勵法,它契合了實踐性教學要改革“滿堂灌”的目標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的思想交流設立明確的目標,并且還要在課堂上營造出輕松、活潑的氛圍,在“頭腦風暴”的智力激勵過程中,教師既不能打斷、制止學生的交流發(fā)言,又必須適時地引導交流討論,還要不偏離預定的軌道,從而達到逐漸掌握鑒賞藝術作品的方法,提高鑒賞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全面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N].光明日報,2019-05-07.
[2]尹少淳.有效實施美育[N].人民日報,2019-01-13.
[3]李駿.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構建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報,2019-08-07.
[4]路艷.淺談美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用報教研版,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