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現代化農業躍升發展的大趨勢,是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應循坦途。通過對西部地區一個縣內農村勞動力的現狀特點與做法成效的調查研究,分析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形勢與問題,并提出如何確保農民能夠依靠外出務工持續增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1 勞動力的現狀與特點
涇川縣共轄14個鄉(鎮),215個行政村,總人口35.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9萬人,農村勞動力20.2萬人,富余勞動力8.5萬人。近年來,涇川縣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做好勞務輸出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圍繞促進農民增收,以抓產業發展的思路抓勞務輸出,勞務輸出呈現出組織輸出、培訓輸出、專業化輸出、產業化經營四大特點,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勞務輸出的新格局,實現了勞務產業由量變到質變的提升。目前,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市、區。同時,勞務輸出規模逐年擴大,勞務收入創歷史新高。
2 當前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形勢及問題
當前,從我國就業形勢來看,正面臨著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三股洪峰”交匯的局面。城鎮每年有2400萬人需要就業,農村有1.5億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應屆大中專畢業生還有12%得不到安置。特別是近幾年就業市場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一是用工層次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以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用工條件的文化底線是初中畢業,而現在,企業用工已經鎖定在中專以上文化程度,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經過專業培訓的月收入一般都比較高。二是由單純就業難向就業與招工兩難并存轉變。一方面,好單位對人才的門檻越來越高,對學歷、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嚴,出現了就業難。另一方面,餐飲、皮革制造、輕紡加工等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由于規模偏小、工資福利待遇沒有吸引力,出現了招工難的新問題。
就目前涇川縣勞務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在組織化程度、管理和服務水平、勞動力素質提高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2.1 勞務網絡不夠健全,作用發揮不明顯
目前涇川縣已經初步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勞務輸出服務網絡,但從硬件方面看,鄉村兩級設施不夠完善,基礎信息掌握不清,服務功能較差;從人員方面看,鄉級組織人員都靠自行調配,人員不固定、工作不熟悉,工作斷檔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必須把勞務輸出網絡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充分發揮勞務工作終端網絡作用,有效地組織引導農民外出務工。
2.2 勞動力素質比較低.外出務工穩定性不高
目前,涇川縣外出務工者大多為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由于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程度低、素質不高,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和一般普工工作,就業穩定性差,收入不高。特別是部分農民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對新生勞動力如初高中剛畢業學生,直接推向外地,或從事簡單體力工作,延誤了新生資源再培訓、再塑造的有利時機;有的即使送到正規職業技能學校培訓,也只選擇培訓時間短、花錢少的短期培訓班,勞動力層次和技能不能有效提高,外出務工僅停留在電子安裝等一些比較簡單的操作性工作,外出務工出現層次低、工資低、地位低的“三低”狀態。
2.3 組織化程度不高.有組織的輸出規模不大
一方面,由于涇川縣培訓場地較小,設施比較落后,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培訓需求,形不成規模化運作。另一方面,由于組織化程度不高,個別外出務工人員出現了上當受騙、干活拿不到工資、甚至人身安全無法保障等觀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2.4 創業機構尚不完善,創業氛圍不夠濃厚
創業是拉動縣內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目前就涇川縣創業形勢看,創業機構還未成立,縣上至今還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促進全民創業的政策體系,各項工作仍在起步階段,全民創業沒有成為全縣各級的共識。同時,對于國家的各種創業政策用的不足、不活,從而無形之中丟失了許多政策機遇,創業促進就業,創業帶動就業的作用不顯著。
2.5 各項服務相對滯后,務工人員仍有后顧之憂
一是信息服務滯后,鄉村兩級勞務輸出機構在勞務信息收集、發布方面還做的不夠到位,沒有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務。二是農村社會化服務滯后,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的老人生老病養無人照顧,子女教育也成了問題,影響了勞務人員安心務工創業。三是培訓服務滯后,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因為多方面原因沒有機會接受正式培訓。四是法律服務滯后,農民工是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工傷得不到及時足額賠償、不簽合同、任意延長勞動時間、缺乏起碼的勞動保護、沒有勞動保障等問題比較突出,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3 持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及建議
今年全國兩會面對新的就業形勢,就如何穩就業指明了方向,如何針對縣域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具體問題,搶抓機遇進一步做優做強勞務經濟,使其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占比增加,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3.1 加強培訓,在提升層次上下功夫
解決思想問題,這是搞好勞務輸出的前提。為此,新聞媒體要加大對勞務輸出工作的宣傳力度,廣泛宣傳勞務輸出各項優惠政策和務工致富典型,引導廣大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克服怕創業艱難、怕受害破財、怕遭受歧視、怕丟失田地的“四怕”心理,大膽走出家門、勤勞致富。同時,各職能部門也要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對發展勞務經濟的認識,把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重要抓手,通過定期召開成功人士座談會、典型事跡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鼓勵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在此基礎上,要不斷加快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實現“勞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可以通過實施“人人技能工程”“技能提升工程”“引導培訓工程”等提升勞動力層次。
3.2 健全機構,在組織化輸出上下功夫
按照“網絡在村組、服務在基層”的思路,迸一步健全完善縣人社局、鄉鎮勞務工作站、村級勞務聯絡站的三級網絡機構。以村級勞務聯絡站為重點,在縣內所有行政村建立勞務輸出服務機構,承擔組織、培訓和溝通等職能作用,不斷建立健全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加強勞動力資源動態管理和信息資源網絡建設,面向城鄉開展勞動力免費就業服務和發布各類用工信息,全方位服務農民外出務工。同時,按照“兩頭建基地,中間服務成體系”的思路,加快勞務輸出、輸入基地建設。結合全縣勞動資源優勢和技能特色,圍繞發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
“果品鄉”、“養殖鄉”、“民俗村”等品牌資源輸出基地,形成品牌規模優勢。加強與勞務需求量大的地區的聯系,設立各類勞務輸出代辦點、聯系點和勞務經辦機構,建立一批固定的勞務輸入基地。
3.3 立足縣情,在拓寬渠道上下功夫
圍繞一村一品發展,教育引導農民抓住平涼紅牛、涇川金果、涇油河川大棚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機遇,掌握一定實用技術,實現向特色產業轉移;圍繞大企業、大集團建設,教育引導農民抓住打造隴東能源化工基地、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重大機遇,積極參加勞務技能培訓,實現向縣內大企業轉移;圍繞打造農副產品深加工、輕紡、建材等企業,發展配套產業,教育引導農民向民營企業轉移;圍繞“一區兩園”建設,按照地域分布,對全縣勞動力實行劃塊規劃,教育引導農民向園區集中輸出,積極參與城市配套建設和服務,實現由農村向城鎮集中轉移。
3.4 完善體系,在促進創業上下功夫
按照“政府出政策定目標,部門包抓落實”的全民創業工作要求,盡快成立創業就業管理機構,抽調精兵強將,加快全民創業步伐。由人社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盡快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促進創業政策體系,將有創業愿望的農村勞動者全部納入扶持范疇。對農村勞動者從事個體經營和興辦各類企業的,按照省市有關規定,提供創業指導、項目論證、政策咨詢等服務,免繳有關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免費開展創業就業培訓,優先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同時,鼓勵支持各類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對縣內各類企業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并為其辦理社會保險的給予一定的貸款額度、財政貼息和社會保險補貼。用各種優惠政策,促進全民創業,在全縣形成一個干部干事業、百姓創家業、能人辦企業的創業氛圍。
3.5 提供援助,在強化服務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各級政府要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研究部署,出臺勞務輸出的相關優惠政策,對農村困難家庭人員,給予“四免一補”等一定的優惠政策。另外,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坑、蒙、拐、騙務工人員等非法行為,為外出務工人員營造良好的務工環境;二是強化權益保護。各職能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保護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土地使用上,允許通過轉包、出租、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經營權,農民工外出務工期間,不得收回承包地,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或限制、侵占土地流轉收益。在參加社會保險上,把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各項社會保險參保范圍,為務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提供便捷服務;三是提供法律援助。把外出務工人員列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對務工人員法律援助簡化程序、快速辦理,特別對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經濟困難條件,迅速辦理。積極引導和支持法律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參與涉及外出務工的訴訟活動、非訴訟協調及調解活動,對有困難而又達不到法律援助條件的外出務工人員適當減少或免除律師費,確保務工人員及時獲得法律援助。
[參考文獻]
[1]李丹丹.農村勞動力轉移阻礙因素與啟示[J].農家參謀,2020(13): 43.
[2]徐清華,張廣勝.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縣城農業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基于1832個縣的面板數據[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3):407-416.
[3]楊陽.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探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新論),2020 (3):32-35.
[4]丁雪松,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 (8):268-269.
[作者簡介]崔春麗(1988-),女,甘肅涇川人,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