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南京市六合區金山村在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基礎上,率先探索開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模式,圍繞中心、與時俱進、緊抓重點,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紛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在“三治融合”的治理體系上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努力打造南京鄉村振興的“金山樣本”。
【關鍵詞】鄉村振興;黨建;自治;德治;法治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B
1 “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的緣起和內涵
1.1 “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的緣起
農業是食者生命之源,天下之亂,國家廢興存亡之本也。1982年至今,中國20多個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反映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現階段,中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改革發展的難題,要用改革創新的思路來破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構建“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作為提高鄉村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更將其提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兩次會議都特別強調黨組織的領導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性,凸顯了黨的領導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重要地位。
所以, “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必須在鄉村黨組織領導下進行,以鄉村振興戰略具體部署和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重點任務要求為基本遵循,同時還要因地、因時制宜,積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三治融合”路徑。
“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是實現鄉村振興五個總體要求中“治理有效”目標的重要保證,是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路徑。這一體系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思想在鄉村自治“土壤”上結出的“新碩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德法兼濟”思想以及鄉紳治村模式的揚棄,是對中國歷屆中央領導集體“法治”“德治”思想的傳承,更是對中國當下應對鄉村治理面臨新問題作出的綜合考量和創新發展。
1.2 “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的內涵
“三治”融合是指鄉村治理在黨委、政府領導下,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實現民意、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形成黨委、政府、社會、村民多元共治、良性互動的鄉村治理模式。其中自治是“體”,法治和德治是“兩翼”。三者各異,又相生相成、互為支撐。“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治以法制為基礎,是國家強制力推動的“硬約束”,是自治和德治的重要保障。所以,自治和德治都要納入法治化軌道,法治的規范和調節是保證鄉村社會穩定、秩序井然的前提。“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德治以社會道德規范、社會輿論與個體的內在修養為依托的“軟準繩”,是“三治”的支撐,自治和法治都需要德治滋養和教化。
因此,提高鄉村自治的效能,就要“軟硬兼施”,堅持“三治融合”,把法治教育和德治宣傳有機糅合到自治工作中。同時,還要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尺度和分寸,不能走極端,做到兩只手“彈鋼琴”,不能“單打一”,真正解決鄉村自治工作方法單一、法律手段柔性不足、思想教育剛性不夠等難題。
2 金山“1+1+3”的鄉村治理模式
金山村由6個村合并而成,合并后行政村管理半徑擴大,村域19.1km2,65個村民小組,村民6500 - 7100人左右,是街道區域面積最大的村。在金山模式推行前,黨支部沒有下沉到村民小組,支部網格、村民理事會尚未建立,黨組織核心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隨著六合區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金山人口向城鎮大量流動,鄉村傳統道德體系逐步衰退,集體意識斷崖式下降,村民集體凝聚力今非昔比。由于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弱婦孺,總體而言,村民們的文化程度較低、法律意識淡薄,更談不上法治思維和法治信仰。為了解決這些自治、法治和德治方面的難題,金山人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1+1+3”鄉村治理模式。即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1網格1支部加“三治”融合。
2.1 堅持黨建引領,增強鄉村治理定力
金山村從強化黨的組織領導、量化黨員作用發揮兩個方面推進“黨建引領”。
2.1.1強化組織領導。一是搭建服務平臺。2018年5月,金山建立了村黨群服務中心,可以為村民提供全程代辦服務,真正體現了黨群互動、干群連心,服務為民。二是精選組織力量。從解決黨組織力量不強、結構不優、影響力不夠大等問題人手,將思想上積極靠近黨組織、有正義感、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列為入黨積極分子,壯大后備力量。三是抓實黨員教育。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深入開展“兩學一做”活動,村委書記定期上黨課,通過遠程培訓組織廣大黨員觀看黨建教育片。定期組織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開展政治生日活動,增強黨員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2.1.2 量化黨員作用。以“黨建+網格”模式建成“黨群之家+網格工作站”,形成“村級黨組織一網格黨支部一村民小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聯動組織體系,實現1網格1支部,細化黨建網格小組劃分,實現黨建網格和綜治網格全覆蓋。成立黨員積分管理領導小組,制定積分管理年度制度,編制黨員承諾登記表、認崗表、黨員按月積分表和平時積分登記卡,對黨員進行積分化管理。書記帶頭,聯合村干部、黨員代表、網格員等成立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廣泛收集辦理民情事項、化解矛盾糾紛,整治村容村貌、民防巡邏。在抗擊新冠肺炎戰斗中,金山以四級聯動組織體系為基礎,用“小網格”織密疫情防控大網,每一項防疫工作都有網格員和黨員志愿者的忙碌身影。
2.2 堅持網格治理,增強鄉村治理的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平安和諧是群眾最關心、最切身的民生問題。黨中央在出臺鄉村振興戰略的文件中把綜治工作納入鄉村治理之中。因此,金山緊緊圍繞“1+3”模式,即網格+“三防”開展綜治工作。
2.2.1 以“網格”為單元,綜治工作全覆蓋。金山村從2015年就建起了網格,以常住戶為基礎,按照300 - 600戶標準劃分網格,配置工作人員。金山打造的是“1+1+2+N”網格隊伍,即每個網格配備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2名以上兼職網格員、若干名平安志愿者,構建覆蓋全行政村“橫到邊、縱到底”網格服務體系,實行“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網格化社會治安模式。本村現有7名網格長、7名專職網格員,兼職14名,平安志愿者350名。網格員通過手機工作平臺實時簽到、數據更新、日志錄入。
2.2.2 以“人防”為前提,強化督促檢查。建立專群結合巡防工作機制。4名專職保安和平安志愿者混編成7個巡防組、每組2人,每天晚上8點到夜里12點,全村逐組開展巡防。這對那些晚歸的村民來說,無疑是安全的保障。疫情期間,金山村網格員和志愿者選擇在村民平時經常出入的村頭、廣場等地,懸掛橫幅、張貼疫情防控通知;運用各式“大喇叭”、官方“微信群”發布疫情動態,講解防控知識,疏導焦慮情緒,引導廣大村民自覺落實防控措施。同時,積極梳理排查流動人員,勸導群眾不聚集、不打牌、出門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
2.2.3 以“物防”為基礎,把好源頭關口。定期組織村干部對村組治安防范重點環節、地點進行排查,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排查的重點是臨街、臨路、臨校等重點部位。平時則對這些區域是否安裝防盜窗網、是否配備消防器材等硬件防范實施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知整改。充分發揮民防等設施設備作用,開展防震、防洪、防火、防暴演練。定期組織村民集中開展安全教育,深入田間地頭發放安全宣傳單,入戶發放治安防范、消防安全手冊,提醒群眾做好防范工作。
2.2.4 以“技防”為保障,構建技防體系。建強配齊警務室、綜治辦、監控室、調解室人員力量,落實技防保障措施,在主要出入道口、村民活動場所安裝11部高清攝像探頭,通過電信網絡與街道綜治中心聯網運行,實行24小時實時監控,實現對全村各區域社會治安監控的全覆蓋。金山的技防體系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3 堅持“三治”融合,增強鄉村治理能力
突出法治的根本地位,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金山人不斷創新做法,積極探索新時代“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模式。2.3.1 “1+2+3+3”自治模式。即1個工作法,2個公開,3項法規和3個組織。1個工作法一“雙聯雙議”。按照行政村、村民小組兩個層級,對村級重大決策實行“上下聯動”“雙向互動”,大宗事項先由村民小組初審、初議,待村委會和黨總支同意后,報村全體代表大會進行復議、決議,全程接受群眾監督。疫情期間,這一工作法有效調動了各村民小組及廣大村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村務、財務雙公開。成立財務公開領導小組,設置意見箱和監督電話,張貼財務公開細則,設立每季度首月15日為財務公開日。財務公開后,一旦發現問題,本著“不隱瞞、不護短,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的原則,能解決的事情及時給予回復,不能解決的事項限時做出解釋。同時,金山村充分發揮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的效用,對村務公開的內容、方式、時效作出明確規定,人員配備嚴格按照村民主選舉制度要求進行,以提升“兩務公開”的效果。3項法規和3個自治組織。以《中華入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金山村村民小組理事會制度》《金山村村規民約》引導村民履行應盡義務,保障村民合法權益。成立3個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發揮組織、協調、服務以及村務管理的功能;村民小組理事會,圍繞議事協商、維護村民權益、倡導文明新風、服務生產生活等方面,代表村民行使權力;村民監督委員會,主要對鄉村建設、道路維修改造以及惠農補貼等民生項目進行全程跟蹤監督。
2.3.2 “1+1+1+2”的法治模式。法治文化公園,人們在休閑娛樂中接受法治熏陶,領悟法治真諦,提高法治素養。法治大講堂,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警察等專業人員給村民講解法律知識。疫情期間,金山村以線上法治講堂為載體,向村民宣傳《刑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引導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法治文化節,每年組織一次,通過文藝匯演、現場咨詢等法治服務,將普法和推動鄉村治理,惠及民生福祉相融合。兩個法律服務陣地。一個是村法律服務站和村法學會志愿者服務站,為村民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務,成功化解多起社會矛盾。另一個是互聯網服務平臺,充分運用“人民調解小助手”“六合區法學會服務號”等信息化工具打造智能化、個性化糾紛信息錄入平臺,確保調解員“即調即錄”。2019年,金山村化解案件和矛盾糾紛28件,調解成功率達96%。
2.3.3 “1+2+3+4”的德治模式。辦好道德大講堂,成立兩個民間組織,開展三項活動評比,組建四支志愿者隊伍。在道德大講堂上,組織黨員和村民學習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家風家訓家規、先進人物事跡、移風易俗新做法。兩個民間組織,紅白理事會把好易俗關,在婚喪嫁娶活動中,引導村民遵守公序良俗,倡導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反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禁毒禁賭會通過專題講座、開展“反對毒品、珍愛生命”萬人簽字活動,加深村民對賭博、毒品危害的認識,營造拒絕賭博、毒品的良好氛圍。三項評比活動,開展“文明戶”“好兒媳”和“最美金山人”評比,號召大家見賢思齊,崇德向善。4支志愿者隊伍,即黨員志愿者、平安志愿者、法學會志愿者和文藝宣傳志愿者服務隊,在服務鄉村治理,推動“三治”融合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 結論和討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從對金山村“1+1+3”治理模式的剖析和解讀中,我們發現應將其放置到鄉村振興的總體規劃中去考量,進一步優化“三治”融合模式。
3.1 緊跟時代發展,從“三治融合”走向“五治融合”
3.1.1融合“三治”。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環境、閑田的整治、村集體資產運作等村自治項目上馬前,村組應通過講座、座談等方式向利益主體講清楚相關法律、法規。黨員、兩委成員、理事會成員等深入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時;網格員走訪群眾時;志愿者隊伍治安巡查時;文藝表演、法治宣傳時;都可以既對村民普及法律知識,又宣傳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我們應抓住一切機會,有意識地為“三治融合”尋找可能。
3.1.2融入“心治”。古人云:“治人治心”。社會治理重在治人,治人關鍵是治心。如果用一個人的身體打比方,那么自治就是肌體,法治是骨骼,德治是靈魂,心治就是血液。做群眾思想工作時,擺事實,講道理,用真心換真心,讓其心服口服,心悅誠服。同時,還要學會用心理學的技巧提升“三治”的成效。
3.1.3 融入“智治”。隨著中國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等與社會治理的融合度不斷加深。這里可以借鑒“網上楓橋經驗”。首先,打造網上立案、矛盾調解平臺。其次,建設“網上政府”,建立社區微信公眾號和“不休息的政府”自動鏈接的接口。居民可以隨時隨地留言,所反映的問題由相關工作人員識別、篩選、分類再聯絡相應部門,就近辦、就快辦。再次,將食品安全、治安管理、房屋租售等百姓吃、穿、住、用、行,教育、養老等APP不斷整合、完善,可以融人到“智慧南京”APP里,打造一步到位的便民服務平臺。
3.2 注重標本兼治,貫通“全面融合”的大局思維
金山村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參與作用,有效發揮了基層政權組織和自治組織的功能。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該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社會自治組織提升的空間不小。目前,金山無村集體企業,只有市委組織部黨費扶持的總投資約50萬元的碧根果項目。該村要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引領實現新發展。
3.2.1規劃引領,推動規模發展。不光是金山村,任何想發展特色農業的村落都應該將農業項目和土地綜合整治、耕地保護等結合起來,系統規劃產業發展。
3.2.2科技支撐,推動綠色發展。聘請農業大專院校、農技部門、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對特色農產品進行技術指導,并定期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用科技助推產業發展、農民增收。
3.2.3市場導向,推動富民發展。采取“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努力打造全產業鏈。依托電商服務點,發展淘寶、微商等第三方平臺,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3.3 弱化行政色彩,形成“三治融合”的行動自覺
目前,區委及相關職能部門是打造金山模式的主力,帶有較強的行政色彩。為此,要把依靠行政手段推動轉化為“三治融合”的行動自覺。
3.3.1厘清自治與行政的權責邊界。將“權隨職走、費隨事轉”的原則以準入制度的形式實施到位,明確上級行政領導部門及其他政府部門在涉村事項的權責。
3.3.2催生村民參與“三治”的內生動力。一是強化宣傳引導實效。既要針對不同對象進行三治理念的個性化宣傳,又要讓群眾看到、感受到村組的有形成果,從而增強認同感、歸屬感、獲得感。同時,引導更多的村民,包括在外務工的青壯年特別是鄉賢參與到村社事務管理中。二是全面優化治理載體。金山“1+1+3”的“三治”模式雖然搭建了框架,但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要巧用“兩會”,活用鄉規民約、理事會制度;善用道德講堂、法律服務陣地等。三是發揮社會組織力量。目前,六合區社會組織發展中心正在籌建,中心建成后將指導街道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運行,同時幫助重點培育街道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以及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等群眾需求迫切的社會組織。
[參考文獻]
[1]張璐斐,張艷麗,大數據視域下的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1):84-89.
[2]馬忠,安著吉.本土化視野下構建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理論的深層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2):17-24.
[3]孫杰遠,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本質、邏輯與基本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20 (1):5-11.
[作者簡介]徐娟(1982-),女,江蘇濱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家與社會關系、社會治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