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鄉賢文化不斷衰微,“占有”傾向充斥于鄉村的各方面各領域,造成人們對鄉賢文化獲得感的缺失,進一步加劇鄉賢文化面臨的困境。鑒于此,必須從“占有”走向“存在”,從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等層面,重構“四位一體”的新時代鄉賢文化生態體系。
【關鍵詞】鄉賢;現代鄉賢;鄉賢文化;現代鄉賢文化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指出:“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鄉賢文化作為判讀一個地域文化變遷的重要標志,不僅是規范社會秩序、塑造文明鄉風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承文化血脈、留住最美鄉愁的思想原動力,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1 追鑒“占有”:勘破鄉賢文化面臨的現實困境
在古代的鄉村治理中,傳統鄉賢文化曾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即使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傳統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和治理難題。
1.1 鄉村基層政府:比較獨大
一是基層政府在鄉賢文化建設中越位錯位問題比較嚴重。在有些活動中,一些基層政府仍然存在著行政干預過多現象,本該是鄉賢文化的引導者和服務者,但是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他們卻不愿意放權,從而進一步影響了鄉賢文化的建設工作。二是基層政府對于鄉賢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其建設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一些基層政府雖然對于當地的鄉賢文化建設現狀做了搜集整理,但是這種搜集整理基本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尤其是在上級領導部門到基層開展調查研究時,大多數同志熱衷于聽聽匯報、看看材料,不僅沒有達到調研的初衷,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1.2 鄉賢文化機制:比較滯后
一是在日常管理機制方面。一些鄉村的社會賢達管理機構在其頒布的成文的文件中,對鄉賢的日常行為和工作目標不能從源頭上、制度上進行規范化管理。二是在宣傳推介機制方面。一些鄉賢文化的特色亮點品牌,主要通過廣播、電視等媒介,少數鄉村還會借助期刊報紙、戶外廣告等媒體進行宣傳。對于一個鄉村來說,與新媒體比起來,這些傳統媒體已逐漸失去“性價比”。三是考核獎勵和財政支持機制方面。一方面,一些鄉村基層政府對鄉賢的工作效果,既沒有明確獎勵的具體形式和標準,又沒有明確懲罰的標準。另一方面,由于國家沒有設立專門的鄉賢文化建設資金,沒有明確對鄉賢文化建設給予財政支持,這使得本來就難的鄉賢文化建設工作變得難上加難。
1.3 鄉村精英流失:比較嚴重
一是與現代鄉賢文化的熏陶淡化有關。在改革開放之后,傳統的鄉賢文化在逐漸淡化,加之現代的鄉賢文化處于“幼兒”發展階段,導致很多的鄉村精英放棄了回報家鄉行動,毅然將離開鄉村走入城市當成他們的人生目標。二是與城鄉不平衡發展的大背景有關。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城鎮化“虹吸效應”的輻射和蔓延,特別是受城市提供的更高經濟收入、更好生活條件的吸引,農村中的精英人群必然離開農村進入城鎮,尤其是向大城市轉移發展。三是與政治抱負的追求遇到障礙有關。在現實中,由于村干部的換屆選舉往往非常激烈,不僅鄉村里能人之間在拼搏競爭,還有一些宗族勢力在介入村干部選舉,甚至還有黑惡勢力在“染指”村干部職位,這就使得不少鄉村精英紛紛離開鄉村,轉向城市發展。
2 走向“存在”:重構新時代鄉賢文化生態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我們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由此可見,從傳統鄉賢文化中汲取經驗和智慧以解決中國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必須從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等層面,重構“四位一體”的新時代鄉賢文化生態體系,真正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1 精神層面:培育鄉賢文化建設核心
第一,要將村規民約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在推進的過程中,一是要充分挖掘和整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村規民約。通過大力挖掘傳統的鄉賢文化,將古典文化、經典文化的氣息融入到村規民約中,從而促使他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要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村務公開欄、網絡平臺等方式向廣大村民進行宣傳,用身邊鮮活的優秀案例教育他們一起遵守村規民約,真正形成有利于執行村規民約的良好氛圍。第二,要提高基層政府、鄉賢村民的法治理念。在推進的過程中,一是要克服“重人治、輕法治”的錯誤觀念。作為鄉村基層政府,要適應新時代要求,不斷強化法治思維,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另一方面要轉變觀念、轉變職能,進一步下放權力,與其他主體一起形成建設鄉賢文化的合力,避免出現“越位”、“錯位”和“失位”現象。二是要以身作則,做遵紀守法的“帶頭人”。作為現代鄉賢,也要強化自身的法治思維能力,不僅自身要不斷學習法律知識,還要帶領村民一起學習法律知識,做到既沒有違反有關的法律,也沒有傷害他人的利益。
2.2 制度層面:完善鄉賢文化建設機制
第一,完善鄉賢文化建設民主機制。在推進的過程中,一是要通過“三薦”方式,科學合理地確定現代鄉賢人選。二是充分發揮鄉賢群體的民間意見領袖作用,幫助鄉村基層組織進行科學決策和民主治理。三是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要全程參與鄉賢文化建設監督工作,對存在或者發現的問題,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或意見。第二,完善鄉賢文化建設激勵機制。在推進的過程中,一是對在開展鄉賢文化活動中特色明顯、效果顯著,或在外出展演活動中獲得名次的鄉村精英,要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二是在對鄉村精英進行獎勵時,還應重視人的價值,不能單純地停留在開表彰會、發獎品上,而是要讓其他人了解他們的內在品質和典型,讓他們得到真正的肯定。第三,完善鄉賢文化建設保障機制。在推進的過程中,一是要健全鄉賢人才保障機制。根據鄉賢人才的專業需要、從業特點等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人才聘用形式,逐步健全緊缺鄉賢人才和重要鄉賢人才國家投保制度。二是要健全鄉賢責任追究機制。在對現代鄉賢的崗位職責進行明確的基礎上,問責既要追究執行鄉賢的責任、監督鄉賢的責任,又要追究鄉村基層組織領導的責任,這樣才能使鄉賢文化建設變得規范化和長效化。
2.3 行為層面:豐富鄉賢文化建設內容
第一,在鄉村的政治生活中,作為現代鄉賢,不僅自身要積極融入到基層民主政治生活中,還要能夠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到鄉村基層民主政治生活中,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參政議政。譬如:在開展鄉村民主協商時,現代鄉賢可以代表民意參與到鄉村政策制定過程中,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反映民聲、傳遞民情、傳達民意。第二,在鄉村的經濟發展中,作為現代鄉賢,他們大多是各行業的成功人士、時代精英,在村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都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思維。在這樣背景下,加之他們一直有著“時刻不忘家鄉,一心想著家鄉”的愿望,很想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這就使得他們不僅熱心鄉村建設事業,還能為鄉村招商引資牽線搭橋,更能積極幫助鄉村輸送剩余勞動力,甚至用實際行動直接在鄉村創辦企業,參與到鄉村的振興發展中來。第三,在鄉村的日常管理中,傳統的鄉村社會是以親緣和地緣為基礎,仍然保有充滿鄉土氣息的人情味。在這種情況下,現代鄉賢作為有道德聲望而深受本地民眾所尊重的社會賢達,在化解家務瑣事、矛盾糾紛、利益沖突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這樣鄉賢不僅是一個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更是一個地方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和參與者。
2.4 物質層面:拓寬鄉賢文化建設載體
第一,培育現代的鄉賢隊伍。一是要以鄉鎮為基礎,建立鄉賢資源庫,梳理出“鄉賢名錄”,對本鄉(鎮)在外賢達人士悉數錄入,伺機而用。二是要定期開展鄉賢評選活動,由當地群眾參與,經過反復評選、張榜公示,評選出大家認可的現代鄉賢。三是要建立鄉賢管理機構,定期交流當地的發展情況和重要信息,協調處理現代鄉賢回歸、推進鄉賢文化建設等相關事宜。第二,開展現代的鄉賢活動。現階段,要廣泛利用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平臺,定期舉辦以現代鄉賢為核心的主題活動,讓鄉賢文化進講堂,把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的鄉村優秀干部、鄉村道德楷模等鄉賢請上講堂,讓鄉村村民在視覺和聽覺的盛宴中,共同接受現代鄉賢文化的洗禮。第三,營造優美的文化環境。根據本地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一是要統籌文化、建設、旅游等部門組織有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充分發揚鄉村村民民主,認真做好美麗鄉村鄉賢文化建設規劃。二是要把鄉賢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重視鄉賢文化建設,營造德法結合的優美環境,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鄉賢文化的滋養。三是要創新傳播載體,在鄉村的出入口、中心路段等關鍵位置或場所,要采取宣傳標語、提示牌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對現代鄉賢文化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張文逸.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缺失及其重塑[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2]季中揚,師慧,新鄉賢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創新[J].江蘇社會科學,2018( 01):181-186.
[3]李寧.鄉賢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現代鄉村社會權威和秩序重構中的作用[J].學術界,2017( 11):74-81+325-326.
[4]白現軍,張長立.鄉賢群體參與現代鄉村治理的政治邏輯與機制構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6( 11):82-87.
[5]劉淑蘭.鄉村治理中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理論月刊,2016( 02):78-83.
[作者簡介]章銳(1981-),男,江蘇沭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與恩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