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想社會主義者大都預言過未來社會的人口狀況,他們中的不少人都認為在理想的社會制度中應該達到人口平衡。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問題是和諧社會的根本體現,人口平衡對于人口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空想社會主義的人口平衡思想對于當代政策有很大影響,這些理論體現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空想社會主義;人口平衡;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091.6
【文獻標識碼】A
空想社會主義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最早揭露、抨擊新興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和弊端,提出取代資本主義的一種未來新型社會制度的各種設想和實現這種新型社會制度的各種方案。在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已經對人口問題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人口平衡思想,這一思想在人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1 空想社會主義的人口平衡思想
人口平衡:是指社會的人數必須與社會生產力的水平保持平衡,即“把人的數目限制到與衣食生計相稱”,以“適應生活資料和需求之間的正確比例”。
1.1 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口平衡思想
早在16世紀,在莫爾的《烏托邦》里就提出了關于控制人口數量,規劃人口發展的思想,莫爾以家庭為基本單位,提出人口最低額,即農村每戶不少于40人,城市每戶不少于16人,并規定了每個城市的最高人數限額,一旦超過這個限額,就要進行人口流動遷移,以避免人口過密影響城市居民生活,他提出要合理的規劃人口的發展,有計劃的進行人口流動,保證每個城市人口都在合理水平。
據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中,描繪了一種不同的家庭生活即“公妻制”,提出了生育是為社會謀利而進行,肉體結合要服從政權調配,并且有專人管制生育,從而達到為社會生育,優生的生活和生育狀態,以保證人口數量。
1.2 十八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口平衡思想
這一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把他們的理想制度化,即以法律條文的方式使其法制化,他們已經意識到了人口增長和人口遷移都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摩萊里和馬布利都對人口問題制定了明確的法律條文,其中規定了城市的家庭數量以及家庭的人數,并定期進行人口普查;年初會舉行團體結婚儀式,儀式期間要進行人口登記,掌握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保證每個城市的人口相當;城市的孩子要接受道德和法律教育,并且城市公民要參與勞動。
1.3 十九世紀初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口平衡思想
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三個階段其最高階段。這一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用詳盡的理論來闡述觀點并開始進行社會試驗。
歐文的理想社會設想是合作公社,并指出公社人數最好在500到3000人之間,他認為3000人是人們能夠有效的在有科學根據的統一條件下聯合起來完成重大任務的最高人數,他猛烈抨擊了馬爾薩斯人口論,指出對于人口必須進行周密研究,制定合理的規章,以防止出現人口過剩問題。
傅里葉的理想社會設想的基層組織是“法郎吉”,他把“勞動引力,均衡分配”; “階級融合,人口平衡”看成是未來和諧社會的基礎,他也規定了法郎吉的人數范圍,并提出了最佳人數為1620人,他提出人類社會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辦法來控制人口增長,縱然發現了使產量達到四倍或者是一百倍的方法也是枉然。
2 空想社會主義的人口平衡思想的當代體現
2.1 計劃生育到放開二胎
人口問題是事關大局,事關長遠發展的大問題,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人口大國,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經濟開始恢復,社會也穩定發展,社會醫療水平越來越高,疾病治愈率不斷提高,死亡率下降的同時,出生率不斷上升,出現了人口數量過多,人口質量過低,失業人口越來越多,糧食滿足不了人口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等等一系列問題,由于人口數量過多,對于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壓力過大,我國逐步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以有計劃的控制人口。40多年的努力,計劃生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與經濟、生態、環境的矛盾淡化,對于資源環境的壓力也得到緩解,更使得中國樹立了負責人的人口大國的形象,但與此同時,人口性別比失調,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口流動頻繁,整體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也出現了。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人口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國人生育理念開始轉變,更多的適齡青年選擇不生或者少生。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獨生子女要面臨沉重的養老負擔,加之整體醫療水平越來越高也使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面對這些問題,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我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這一政策可以說是人口發展政策的完善,是順應人口發展規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良策,對于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 西部大開發
我國疆域遼闊,但人口分布不平衡,以胡煥庸線為例,可以明顯看出線以東的地區人口密度大,線以西的地區人口密度小,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人口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社會生產力等相比于東部有很大差異,同時細化來看,西部地區本身的人口分布也不均衡,例如新疆人口多,而像羌縣、青海等地人口就少,這也是與生態環境的制約有關系的。
地區平衡發展是一個長時間調整的過程,隨著國民經濟不斷發展,我國開始進行西部大開發。西部資源豐富,以生態環境為基礎進行合理開發不僅能夠提高當地的生產力水平,還能夠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政府也通過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由此引進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來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同時不斷提高當地人口的素質,減少超額放牧等破壞生態的行為,對當地生態植被進行恢復,從而吸引更多人到西部就業生活。
2.3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所謂義務教育是指以國家法律為保障,所有的適齡兒童在進入社會以前都必須接受的最低限度的基礎教育。人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改革開放后,政府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提出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隨著經濟發展,政策財政的支持,各個地區積極普及基礎教育工作,同時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到2018年,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鞏固率已經達到了94.2 %。
如今,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取得顯著成效,孩子們已經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隨著國家財政的投入越來越多,教師的地位不斷提高,師資力量顯著增強,專項資金的設立使得欠發達地區的學校條件更加完善,更加現代化,貧窮的孩子也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教育發展越來越均衡,義務教育治理體系也更加完善。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義務教育的年限有望延長。
3 空想社會主義的人口平衡思想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3.1 人口數量平衡
人口數量平衡即人口數量不應過多,也不應太少,人口數量與實際生產力相適應。人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人口問題是社會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問題,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是促進和諧社會的主要途徑。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數量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于人口不斷增長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性別不均衡,老齡化問題凸顯時,調整人口政策全面放開二胎,以保證人口均衡發展。正如傅里葉所說“人口平衡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人口數量必須與生態環境相適應,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否則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說,人口問題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關鍵,人口數量平衡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
3.2 人口分布平衡
人口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密度相對于地區情況而言的,并非完全是數量上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指人與自然環境、礦產資源等的不平衡,當然也包括東西部不平衡、城鄉之前人口不平衡。人口分布主要受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分布不平衡會導致地區發展不平衡,教育、經濟發展緩慢,高素質人才短缺等,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實行不同地區的平衡發展,加強城鎮化建設,縮小地區差異,循序漸進的引導高素質人才到欠發達地區發展,加強地區之間的人才交流,促進地區的共同發展,才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3.3 人口教育平衡
教育是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但是地區發展程度不同,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差異大所造成的的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僅會影響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更會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造成惡性循環。過去我國在人口教育上存在不均衡,從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我國的教育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當然要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城鄉一體高位均衡。因此人口教育平衡可以說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
4 結束語
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口平衡思想對于當代社會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我們應該意識到人口平衡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要性。人口平衡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只有達到人口數量平衡,人口分布平衡,人口教育平衡,才能真正實現我們孜孜以求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剛義,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人口思想[J],人口學刊,1983( 5) 56-59.
[2]李佳沼,陸大道,徐成東,等.胡煥庸線兩側人口的空間分異性及其變化[J].地理學報,2017 (1):148-160.
[3]廖其發.新中國70年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成就——兼及普及教育[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5):5-13.
[4]胡厚翠.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關注人口問題[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7 (6):29-32.
[5]晏自紅,唐夢鴿,魏蘭,等.基于GIS的川東北地區人口分布時空演變特征[J].農學學報,2020( 10):94-100.
[作者簡介]劉琪(1995-),女,山西臨汾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