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莉

【摘要】本文以一篇英語中考閱讀理解為例,闡述如何指導學生結合說明文的文本特征和說明方法來形成說明文的閱讀策略,并指導學生依托說明方法突破長句結構及其內在邏輯關系,進而深層次解讀文本。
【關鍵詞】說明文;文本特征;說明方法;閱讀策略
學生在學習教材或考試時,遇到的語篇一般是通過特定的文本形式來體現文章的主題和內容的。常見的文體形式有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相對于記敘文的文體來說,學生在閱讀說明文時存在的困難更大。這是因為記敘文的故事性比較強,便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事實上,說明文的文體特征也是十分明顯的。如果掌握了說明文的特征和結構,學生就能輕松和準確地理解文章的主題和內容。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的性質、特征或闡述事理的一種文體。找出這篇說明文所要說明的事物,就意味著找到了文章的主題。為了清楚、客觀地說明事物或闡明事理,說明文通常會采用很多方式來說明事物,即我們常說的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做比較、引用、分類別等都是常見的說明方法。因此,了解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及說明方式,學生形成相應的閱讀策略及提高閱讀能力。
本文將以北京市英語中考中的一篇閱讀理解為例,闡述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和說明方法形成說明文的閱讀策略。
一、解讀體裁,找出文本主題
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文本結構、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通過解讀體裁,學生能夠了解文本的體裁結構和篇章模式,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
1.通讀文本,明確體裁,找出說明對象
文章的標題通常能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體現文章的主旨。但是,該篇閱讀理解沒有標題。學生無法借助標題來獲取文章的主題,必須通過閱讀來提取文章主題。該篇閱讀理解的生詞較多,但并不影響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在本節課中,筆者對學生做了如下引導:
T:Do you have friends? Are your friends of your age?
S:...
T: So, friends, classmates or deskmates of your age are called “peers”.
Now, you like to play a game, but all of your friends say the game is not so good. What will you do? Say “Yes”or “No”to your friends.
S:...
T: Today, we'll learn an article which talks about this situation.
設計意圖:該篇閱讀理解的主題是“peer pressure”,但這兩個單詞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生詞。因此,教師可先通過friends導入,讓學生理解生詞“peer”, 再通過創設游戲情境,利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景來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最后讓學生通讀全文尋找文章的主題。學生能很快發現“peer pressure”在文章中反復出現多次,從而確定文章的主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追問“What kind of article is it”?;谟⒄Z素養和閱讀水平,學生能夠很快得出這是一篇說明文的結論。
2.分析結構,把握文章脈絡
在明確了文本主題和體裁的基礎上,學生要理解文本內容。這篇文章屬于說明文中的事理說明文,主要是說明事物的本質,對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功能等進行解說。因此,教師可提示學生在閱讀時關注每段的句首、句尾,引導學生快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在歸納段落大意時,教師可對學生做如下引導。例如,學生在歸納第4段段落大意時通常會被長句子或生詞阻礙,從而難以歸納出正確的內容。但是,第5段首句“Just as people can influence us to make unwise choices,they can also influence us to make good ones.”很清楚地告訴學生上面一段講的是同伴壓力對青少年產生不好的影響。通過這個過渡句,學生能輕松且準確地歸納出第4、第5兩段的段落大意,并認識到過渡句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通過找中心詞、中心句等方式歸納文章的段落大意,運用恰當的閱讀技巧理解文本內容。
二、分析說明方法,解讀內容
在明確主題和段落大意后,學生要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理解,即挖掘文本、梳理細節。由于這是一篇說明文,文中出現了很多的說明方法,因此學生可以依托說明方法來梳理文本細節。例如,在處理文本第4段時,教師可通過與學生一起分析說明方法,借助思維導圖(見圖1)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核心內容。第4段主要采用了引用和做比較的說明方法,先是引用Dr.Casey 和 in a recent study的研究,闡述了青少年在獨自一人時和在社交場合或有同伴時所做出的決定是不同的,在引用資料的同時又將這兩種情況做了對比。
設計意圖:為了使說明對象的特征更加清楚,說明文都會在文中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結合一些關鍵詞,如“however,according to,in a recent study”等詞,學生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作者所采用的說明方法,而且由于這些詞通常都是命題的關鍵,找到這些詞就能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因此,筆者在本環節設計了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內容,使其抓住文本特點,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再通過說明方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層次內容。
三、在語境中學習詞匯、理解長句
中考出現的說明文,通常是有關科普知識、動植物、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章。這類文章中往往會出現不少解釋性、說明性的學術詞和長句。如何猜測詞義和突破長句結構及邏輯關系,是解讀文本的關鍵。
1.重視詞匯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推測詞義的能力
利用上下文語境來猜測詞義,既是英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手段,又是學生應當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例如,這篇文本的主題是“peer pressure”,但這兩個詞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生詞,不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就無法明白文章的主題。學生細讀文本就會發現“You have just experienced what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peer pressure, also called peer influence.”這句話給出了“pressure”的同義詞“influence”。由此可見,通過上下文語境推測詞義等詞匯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掃除閱讀障礙。
2.突破長句結構,理解內在邏輯關系
該篇閱讀理解的第4段長句較多,也是文本最核心的內容。只有了解這些長句意思,學生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理解。在本節課中,以第4段為例,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如下引導。
T:How can we ge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S:From 2 studies.
T:So, what method does the writer use?
S:Citing sources.
T:What does Dr. Casey find?
S:Teens are very quick and accurate in making decisions on their own and in situations where they have time to think.
T:What else does Dr. Casey find?
S:When they make decisions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or in social situations, their decisions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factors like peers.
T:OK, between the two sentences what word can you see?
S:However.
T:So, what method does the writer use?
S:Making comparisons.
設計意圖:文本的第4段都是長句,一句話有兩三行,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難。但只要抓住該篇文本是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學生就能很快地得出對比的說明方法。同時,教師可追問通過哪個詞可以發現文本使用了對比的說明方法,引導學生找到關鍵詞“however”,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四、感悟文本,滲透情感教育
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將文本的思想與自身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文本所傳遞的思想去關注社會、感受生活,引導學生學習積極的人生態度,使文本真正服務于生活。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還要在學生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教學目標,完成對學生情感的再次教育。在本節課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引導“Do you think peer pressure is good or bad? Why”,以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正確地看待“peer pressure”, 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選擇。
說明文是近幾年來??嫉拈喿x理解體裁之一 ,它的結構相對要復雜一些,專業術語也比較多,在考試中容易拉開學生分數檔次。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理解說明文的閱讀策略,培養他們這方面的閱讀技能,幫助他們以冷靜的心態閱讀文本,使其找到突破點,準確理解本文。
【參考文獻】
戴軍熔.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的基本框架與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04):20-28.
丁佳燕.例談初中英語閱讀課中的詞匯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39(08):45-49.
丁往道,吳冰,鐘美蓀,等.英語寫作手冊(中文版第三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王艷榮.記敘文的解讀策略探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39(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