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摘要】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長,緩解當下家長、幼兒園、學校對幼小銜接工作的焦慮,本文論述了“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以及幼兒園、小學和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應做的工作,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小銜接;兒童發展;有效性
每到春季學期進入尾聲,幼兒園門口,一個個抱著傳單、拿著氣球等玩具的培訓機構的宣傳人員就開始忙碌起來,一沓沓印有“幼小銜接”培訓班的宣傳單被送入家長手中。家長群里熱烈地討論著:哪里的拼音教得好,哪里的教師教學水平高,哪個機構教出來的學生上小學成績特別好,哪里還開設了英語特色課程……這一現象透露著家長對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焦慮?!巴七M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的總體要求。究竟如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真正處理好“幼小銜接”這個長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關注卻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難題,是當下相關研究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從字面意思上看,“幼小銜接”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幼兒階段教育和小學階段教育的銜接。從更深角度理解,研究者要考慮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真正需要哪方面的銜接、銜接的內容是什么、如何順利實現銜接。只有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幫助學生迅速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一、什么是“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其核心是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怎樣有效地在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適應小學生活,順利實現幼小銜接。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兒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征。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促進兒童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品質非常重要,這些學習品質就是家長、幼兒園應著力培養的。知識技能可以在日后逐漸獲得,而好的學習品質一旦在幼兒階段沒有形成,未來就很難彌補。幼兒表現出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挑戰的學習品質,也正是中小學教育正在倡導的核心素養,遠比知識技能更重要。這就要求家長及教師不要單純地追求知識技能的培養,要在入學準備的過程中,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傾向,把握銜接的核心。
二、根據兒童的發展要求確定“幼小銜接”內容
只有了解了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對兒童的基本要求,我們才能準確地找到兒童發展所需實現的目標,幫助大班幼兒在入學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坝仔°暯印彼鶓峁┑牟皇切W課程的理論和知識點的學習,而是為兒童提供適應性學習,教會兒童如何適應小學環境。它的存在是為了增強兒童的適應性,讓兒童更好地發展,而不是給兒童增加負擔,讓他們學習小學課程。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對兒童的學習、生活、行為等許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認知能力方面
“幼小銜接”要幫助兒童的學習發展能力順利地由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注重智育的銜接,在重視語言能力、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加強對其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同時要著重培養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自主閱讀能力,初步探究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等。
2.行為習慣方面
幼兒園生活相對于小學生活來說比較自由,沒有過多的規章制度約束幼兒的行為。小學有《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等,學生要逐步進入被約束的階段。因此,“幼小銜接”要在行為習慣方面做好銜接,便于兒童做好自我管理,從而更快適應小學生活。此外,“幼小銜接”工作要著重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正確的握筆書寫習慣,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
3.社會交往方面
在小學階段,學生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如何與對方友好相處,還要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適應小學生活都具有重要影響?!坝仔°暯印币嘏囵B兒童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并讓兒童學會遵守規則、分享、合作、關心和尊重他人,對自我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等。
三、針對“幼小銜接”,幼兒園、小學應該做什么
教育部門強調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但家長對提前教授兒童小學知識有著持續旺盛的需求。許多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幼兒園和培訓機構,為了保住生源,以提前教小學知識迎合家長的需求,只重視知識上的片面銜接,不注重幼兒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的銜接。筆者通過隨機訪談了解到,部分家長有“入學焦慮”,希望幼兒園能夠提前教授小學拼音、數學運算甚至英語,讓幼兒在步入義務教育階段的開始就能輕松應對小學教育。某省級公辦示范幼兒園統計,大班畢業幼兒的家長有三分之一會選擇校外培訓機構讓孩子接受“幼小銜接”教育,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某民辦高端幼兒園大班國際班一周兩次英文課,并聘請外教,更是將教室布置成小學課堂,以課堂教學環境取代游戲化場景,中午午休時間用于開設珠心算課程。另外,會教學拼音和數學算式、布置書面作業的幼兒園屢見不鮮。
公辦幼兒園嚴格實施去“小學化”后,大班生源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幾所公辦幼兒園的園長均表示,家長倒逼現象非常嚴重。某省級示范幼兒園的趙園長說:“一開始,家長發現我們幼兒園不教拼音、識字、算數,意見很大,有的會找到園里質問,有的會直接轉學去民辦園。”某城鎮中心幼兒園的劉園長表示,每年在幼兒升入大班后,有些班級甚至有十幾名幼兒轉出,流向“小學化”民辦園和校外培訓機構。這些現象表明,家長對小學零起點教學非常焦慮。對于不直接教授拼音、識字的幼兒園,幼兒到了大班大多會轉園。
面對這樣一種社會風氣,幼兒園和學校要努力做好分內工作,給予家長正確教育理念的引導,使其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币虼?,如果研究者研究“幼小銜接”問題,則要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家長、與學校之間的銜接。
幼兒園要正確貫徹國家對幼兒教育的相關要求,避免“小學化”。2019年,在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礎上,教育部推動各地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教育部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對幼兒園和校外培訓機構提前教授小學課程內容、教育方式“小學化”、教學環境“小學化”、小學非“零起點”教學等問題進行治理。這些問題之所以需要治理,恰恰證明目前很多幼兒園和校外培訓機構在“幼小銜接”這一環節的錯誤做法,已經嚴重影響到幼兒的終身學習。針對家長給孩子報學前班、幼小銜接班,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現象,2019年5月,教育部以“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為主題,開展了第八屆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引導全社會特別是廣大教師和家長堅持科學理念,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為幼兒今后的學校生活和終身發展做好全面的素質準備,并引領各地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科學保教。
幼兒園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念,端正對“幼小銜接”的態度。幼兒園要以高質量的保教水平和專業化的幼兒教師隊伍,滿足家長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積極利用家長學校、家委會、家長助教等形式為廣大家長科學育兒提供權威的參考和指導,切實轉變廣大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其科學育兒能力。幼兒園可以邀請小學教師參加幼兒園的家長學校,進行有關小學教育教學情況的專題講座,專業化引領家長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扭轉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同時創新宣傳方式,讓科學保教的理念真正打動家長、影響家長。
“幼小銜接”工作不僅是幼兒園大班要做的事,還是小學加強關注的重點內容。小學應按照“零起點”教學要求,對學生知識零要求、課堂零起步、課外零書寫,正確對待學生的認知差異,積極探索小學過渡性課程,保證課程的趣味性,如可采用游戲闖關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測試,布置聽、說、講、畫、動手的作業,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小學可組織小學低段教師到幼兒園參觀學習,了解幼兒一日生活以游戲活動為主的特點;組織小學教師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照小學一年級課程標準設計課堂教學,以降低一年級學生的入學適應難度。小學還可通過開展小學生與幼兒園幼兒交流活動,調整課程內容和進度,減輕低年級學生繁重的作業負擔,以實現幼小雙向銜接。同時,幼兒園要主動做好幼兒園與學校的銜接,帶領大班幼兒進入小學校園,讓幼兒提前接觸小學生活,從心理上緩解即將進入小學的焦慮情緒,并在回家后正面影響家長。目前,雖然許多地方已開始“幼小銜接”的雙向探索,也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是大部分小學仍然缺乏主動銜接意識,雙方協同的力量還比較薄弱。但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小學,小學要樹立主動銜接意識,通過多種方式做好新生的入學適應教育,幫助學生順利融入小學生活。
四、家長應該怎么做
由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觀念根深蒂固,以及社會上錯誤育兒觀念的誤導,家長的焦慮情緒仍普遍存在,導致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難以根除。要做好“幼小銜接”,家長是其中極為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環節。教育行政部門強調,即便幼兒教師非常專業,如果家長不轉變教育觀念,還是將孩子送往校外培訓機構學習小學知識,那么孩子學習與發展的步伐還是會受到阻礙。新時代的家長應積極主動作為,仔細甄別學習方式,真正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相信孩子的發展能力
“幼小銜接”不僅是孩子的銜接,還是家長教育意識的銜接。社會上的許多教育機構和民辦幼兒園緊緊抓住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心態和“不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攀比心態,以違背幼兒身心成長規律進行“幼小銜接”教育。家長“拔苗助長”的心態和渴望孩子成功的美好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給予孩子完整的童年,對孩子的終身發展亦至關重要。
家長應當知道,處于直觀思維階段的幼兒主要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來理解知識、獲取經驗。游戲是幼兒的權力。學前班、“幼小銜接”培訓班的超前學習的最大問題是,提前用集中授課、“灌輸式”教學讓幼兒被動接受本不是相應年齡段應掌握的知識。幼兒在理解這些知識時,不僅會有些吃力,還容易產生挫敗感,導致他們在進入小學后對學習產生被動、排斥、反感的情緒,遇到學習上的困難也會懶得動腦、輕言放棄,甚至會認為自己永遠都學不好。學習能力稍好的兒童在提前接受“小學化”教育后,在正式步入小學一年級時,由于課堂教授內容都是已知知識,無法形成良好的吸收和消化知識的能力,其專注力也會有所下降,隨后的幾年中極易產生“三年級效應”,即一、二年級成績非常好,當三年級學習內容增多且知識點較為復雜后,學習成績明顯下降。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做符合其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的事,積極調整心態,接納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多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成功、獲得經驗,從而使其對學習永遠充滿樂趣,充滿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相信教師、相信學校,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會導致小學“零起點”教學開展困難。在與幾位小學一年級教師座談中,幾位教師均表示,家長的需求催生了一些社會上專門針對“幼小銜接”的培訓機構,但其教學質量良莠不齊,缺乏監管,其錯誤的教學方式導致小學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修正學生的不規范發音、筆順等,增加了“零起點”教學的難度。教語文的王老師說:“正規的小學教師都是按照教學大綱進行規范的教學,保證零起點教授,不可能加快教學進度,反而會因為拼音是給孩子語文學習打基礎的知識會放慢速度,確保學生基礎打扎實。老師都會顧及孩子的接受能力,不會因為一部分學過的學生而加快進度,但這部分學生由于熟悉教學內容,會在課上搶答、缺乏專注力,無形中反而會影響課堂的正常節奏?!绷硪晃焕蠋熣f:“一些家長或者校外培訓機構錯誤地教授孩子拼音、筆順,到了小學正規學習的時候特別難以扭轉?!币荒昙壍慕虒W計劃是有一個月的時間專門進行拼音教學的,甚至在三年級前都會不斷鞏固拼音知識,所以家長根本不需要擔心孩子學不會。教師更希望學生在幼兒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希望家長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對于幼兒園和小學來說都是一種考驗,若雙方銜接不好,就極易引發“小學化”問題,對兒童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隨著教育行政部門及社會逐漸意識到“幼小雙向銜接”的重要性,教育部門已經開始積極探索雙向互動的方法,對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具體指導。許多家長也在熱切關注和學習兒童教育的相關理論。
【參考文獻】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