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昀蕾
【摘要】對于現代中學語文公開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開課教師、學生、課堂內容等方面。但是在公開課中,不可忽視的還有第三方的聽課教師。本文探討了轉變聽課教師的身份,讓他們成為課堂教學參與者的方式方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課堂走向深化。
【關鍵詞】中學語文;公開課;變革與創新
中學語文公開課包含了語文示范課、觀摩課、研討課等,是有教師參與聽課和評課的一種教學活動,其主要目的是交流語文教學思想、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語文公開課的課堂上,至少存在著授課教師、學生和聽課教師三類角色。但是,當前的語文公開課在授課教師、學生和聽課教師之間樹立起了厚厚的“第四堵墻”。
一、何為“第四堵墻”
“第四堵墻”是19世紀后期出現的一種關于戲劇的概念。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在他的創作中就運用過該理論:“無論你是在寫作劇本,還是在演出,別去想你的觀眾,假裝他們并不存在。假想在舞臺前方有一道大墻把你與你的觀眾隔開。演戲的時候,就要像那道幕沒有拉開一樣。”其理論代表人安德烈·安圖昂也宣稱:“演員在進行表演時,所有的戲劇行動都是封閉的,不必理會臺下的觀眾。”
如果將一堂語文公開課看作一臺戲劇表演,講課教師和學生就是臺上的表演者,聽課教師就相當于觀眾。當前的語文公開課極力追求牢牢樹立起“第四堵墻”,甚至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如興建未來教室,目的就是盡可能降低聽課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第四堵墻”實際上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在語文教學中,“第四堵墻”實際上是指橫亙在聽課教師與講課教師、學生之間的一堵無形的墻壁。豎立“第四堵墻”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還原開課教師與學生的常態化教學,避免聽課教師對開課教師和學生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所謂公開課的“第四堵墻”,有時也指影響講課教師和學生上課心理的某些環境和人為因素。講課教師和學生由于這種心理障礙而產生的緊張、焦慮等情緒,會影響其上課心理及表現。由此看來,“第四堵墻”的存在,不僅是在聽課教師和講課教師、學生之間,還在講課教師和學生的心中。
二、為何要打破“第四堵墻”
有新派戲劇評論家認為,長期維持的“第四堵墻”,不僅使戲劇囿于封閉的思維定式,限制了藝術家馳騁的想象力,還是一種陳舊的阻擋歷史前進的需要與之革命的意識形態的象征體。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無論是戲劇還是與戲劇表演有一定相似性的語文公開課課堂,都有必要打破“第四堵墻”。
眾多研究者在對中學語文公開課進行研究時,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公開課的開課教師和學生,提出要關注語文課堂的“效果、效率、效益”,主張開課教師和學生要呈現出具有真實感、科學性、示范性的課堂。這些研究無疑都忽略了課堂上的第三種主體——聽課教師。
現今,中學語文教學盛行這樣一種說法:所謂語文公開課,就是一堂公開的常態課。這種說法強調了語文公開課的常態性、真實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無論如何,語文公開課和常態課還是有區別的,因為講課教師和學生不可避免地需要關注第三方的反應和態度,不可能當聽課教師不存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出現教學問題還是教學亮點,聽課教師都不可能無動于衷,一定會有所反應,而這些反應一定會對講課教師和學生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鑒于此,未來教室應運而生。但是,限于經濟支出,一般一所學校僅有一間未來教室。有時講課教師很多,一間教室根本不夠用。并且,即便是到了未來教室,開課教師和學生雖然表面上沒有了聽課教師的束縛,但是環境的變化對其上課心理也會產生無形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何不打破并充分利用“第四堵墻”,將聽課教師也納入課堂中,讓他們也成為其中一名“表演者”呢?
聽課教師角色的轉變,其意義是多方面的。從聽課教師角度來看,其角色的轉變意味著他們必須更加專注地聽課,平等地參與到課堂中,及時發現課堂中的問題或亮點。從開課教師角度來看,聽課教師高度的課堂參與,無形中擴展了課堂資源,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從學生角度來看,聽課教師似乎成了和他們一樣的聽課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緊張情緒,甚至學生還可以從聽課教師處獲取學習上的幫助。
由此看來,在上課過程中,開課教師首先應改變自己的觀念,打破與聽課教師間的那堵墻,也逐步突破自己和學生心理的那一堵墻,充分發揮和利用好聽課教師的作用,為自己的語文公開課增光添彩。
三、如何打破“第四堵墻”
無論是怎樣的課堂都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人。學生能力的提升是衡量一堂課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
打破“第四堵墻”,其實是一種教師資源的無形擴展。聽課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學輔助或學習輔助作用。在一定情況下,聽課教師還可以起到監控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檢測的作用,以此保證課堂討論和課堂練習落到實處。這對學生學習和課堂教學來說,具有獨特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與人交流注意對象、場合,用語文明得體”一課時,開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第三方的力量,將這一堂公開課上得更加活躍、更加有效,同時也使教學走向深化。這一課要讓學生明確在日常口語交際中與人交流要遵循的一些原則。一堂沒有交流的“交流”課,無法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一定是一堂不成功的課。因此,學生的交流是本課的重點和亮點。通常的交流,就是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但是,本課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活實踐性。開課教師只有真實還原生活情境,才能真正達到交流的目的。在這一想法的指引下,課堂中的聽課教師也就轉變成訓練中的一員。開課教師應充分發揮聽課教師的作用,將這一堂口語交際課推向高潮,進行教學深化。
情境設定:有一天,你跟同學出去玩,玩得太晚沒車回家,你們要打電話讓爸爸、媽媽來接自己,但是你們都沒有手機。正好走來了一位陌生人,你要向他借手機打電話。
角色扮演: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就近向某位教師借手機。比比看哪個小組最先借到。借到的小組就讓教師在你的紙上簽他的名字,代表你借到了。
學生自由選擇和活動,并進行交流探討。
……
師:那么,我們請最后借到手機的同學來說說吧。
生1:我對老師說:“你好!能不能借你的手機用一下?我們玩得太晚,沒車回家,想要打個電話給我的爸爸,讓他來接我們。”我找的第一位老師說手機沒電了,所以我就去找了第二位老師。
師:你的說法是比較得體的。如果我們遇到有人明明手機有電,但是推說手機沒電,該怎么辦呢?是不是就想著:你明明騙我,就是不想借給我?
生1:不是,不應該勉強人家。
師:對。所以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不能勉強別人,應該給人更多的尊重。
生2:老師,我遇到的情況是,我問老師借手機,她說:“現在很晚了,街上也沒什么人,怕我們是騙手機的。”
師:那你是怎么回答的?
生2:我說:“我們圍在一起打電話,互相監督,不離開各自的視線。”
師:你遇到事情非常冷靜。那么,老師想補充的是,你們身處在外,遇到的是陌生人,無論做什么,與他人交流的時候,一定還是以自己的安全為主。這位和你交流的老師其實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呢。
(學生點頭)
從上述教學實錄中可以看到,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可能僅是止于能夠把語言說到位、得體,由于他們缺少經驗,很難想到尊重別人,甚至是在與陌生人交流的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成人的社會經驗豐富,能夠更加真實地呈現情境,并且對周圍事物的感知比中學生更加深刻。這兩位學生所表述的情況雖然對本課的主題有所拓展,但是他們在與聽課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更真實地體驗到了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也鍛煉了應變能力,更對本課內容有了更多的拓展和創新。在這堂口語交際課中,學生能夠獲得的知識遠比只聽開課教師講授更多。
對于聽課教師來說,在這樣的一堂課中,他們的身份也是多樣的。他們是聽課者,也是整堂課的觀察者,同時也是參與者,能夠和上課的學生處在同一個視角,對這堂課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和評價。
傳統的語文公開課的課堂可能處在一個“四面高墻”的鐵屋子中。開課教師與學生之間有高墻,學生與學生之間有高墻,聽課教師與學生、開課教師之間也有高墻。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課教師要以人為主體,將所有課堂上的人都容納到同一個“教室”中,打破這些高墻,使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從而打造一個更加和諧、高效的現代化中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徐同波.部編教材背景下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課外語文,2020(03):88+90.
史曉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向寫作遷移的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9(A2):41-42.
柳文琛.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生活化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63.
田月霞.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語文教學[J].華夏教師,2020(20):59-60.
王彥新.初中語文教學中關于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方法及效果[J].漢字文化,2020(12):102-103.
蔡霞. 中學語文公開課教學現狀及其改進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