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瑩
【摘 要】語言環境,即語境,是學生語言習得不可或缺的載體、支撐與憑借。盡管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也非常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但部分教師在創設語言環境時,只注重局部,不關注整體,只側重微觀,不兼顧宏觀。或者說,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創設一些小語境,很少創設大語境。相比于小語境而言,大語境在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以及提升學生英語語用能力方面的效果更加顯著。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創設課堂教學大語境。本文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探究創設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大語境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大語境;創設策略
語境,即語言環境,是語言“生長”的沃土。離開了語言環境,再美的語言,也就好比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正因為如此,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會圍繞教學目標,聯系現實生活,運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創設語言環境。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只是利用一些圖片、聲音等媒體素材創設一個語境片段,即小語境。小語境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的彼此獨立、毫無聯系的一些語言環境。
大語境,是相對于“小語境”而言的,是指把整節課創設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境,或者運用一個有趣故事將各個課堂教學活動都巧妙地銜接在一起。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卓有成效地完成各種課堂教學活動,進而潛移默化、順其自然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相比于小語境而言,大語境更加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加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下面,筆者將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詳細論述創設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大語境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圍繞話題,選定一個“切入點”
話題,顧名思義,是談論的主題、題目等。這里所說的“話題”,是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到的,學生必須掌握的五個方面的英語基礎知識之一,主要包括學習、家庭、生活、禮儀、健康以及網絡等。
縱觀初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的。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創設大語境時,首先要圍繞教材中的單元話題,選定一個“切入點”。選定了切入點,教師在創設大語境的過程中,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事實上,這個切入點也是聯系教材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一個紐帶。通過這個紐帶,教師就可以將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就可以引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以教學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A (1a-2d)這部分內容為例,筆者圍繞“school”這一話題,選定了一個切入點,即“Li Yang is a reporter”。作為一名記者,李陽想要調查了解學生的上學方式。于是,李陽和他的搭檔,攝影師王平,一起站在校門口采訪每一位學生的上學方式。李陽和他的搭檔一邊采訪,一邊做記錄。最后,圍繞學生的上學方式,李陽進行了分類統計,并根據統計結果,做了一次匯報。當然,大語境中的“李陽”和“王平”,是筆者邀請班上的兩名學生扮演的。在采訪與匯報過程中,學生會順其自然地運用到本課時的重點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I take the bus/subway/train/taxi…-How does Mary/Lily/Mike get to school?-He/She takes the bus/subway/train/taxi…”
除此之外,教師在圍繞話題,選擇切入點時,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認知水平等。唯有如此,才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大語境。
二、深挖教材,找準一條“中軸線”
前面提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大語境是由彼此銜接、密不可分的若干教學活動組成的。而這些彼此銜接、密不可分的教學活動,就是通過一條清晰的“中軸線”貫穿連接到一起的。沿著這條“中軸線”,初中英語教師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設計一些教學活動。這樣,學生通過卓有成效地完成這些教學活動,就可以逐漸習得語言知識。
正因為如此,在構建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大語境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從中找出一條能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大語境的“中軸線”。圍繞這條“中軸線”,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就會渾然一體,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會銜接緊密、過渡自然、效果顯著。
以教學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4“Dont eat in class”Section A(1a-1c)這部分內容為例,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筆者將“school rules”確定為創設本課時大語境的一條“中軸線”。作為班長的劉暢,通過觀察、記錄以及向班級全體同學匯報當日部分學生的違紀情況,告誡全體同學要嚴格遵守學校紀律。觀察活動、記錄活動及匯報活動等,就是本課題的教學活動。這些教學活動貫穿運用了本課時的主要語言知識點,即“Dont arrive late for class.Dont run in the hallways.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Dont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Dont fight.”
顯而易見,在本課時教師創設的大語境中,“中軸線”并不是唯一的。實際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需求,選擇了“明”“暗”兩條“中軸線”,即一條語言知識“中軸線”和一條情感教育“中軸線”。語言知識“中軸線”是明線,是指各種各樣的“school rules”,而情感教育“中軸線”是暗線,是指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等。據此,教師就可以在夯實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
三、緊扣目標,構建多個“活動面”
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唯有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活動,才能高效率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離開了異彩紛呈、卓有成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目標也就會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有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在創設課堂教學大語境時,還必須緊扣課堂教學目標,構建多個“活動面”。換言之,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圍繞課堂大語境的“中軸線”,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興趣愛好,借助各種教學輔助手段,潛心設計一些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充滿趣味的課堂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ection A(1a-1c)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圍繞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以“weekend activities”為“切入點”,以“last weekend”為“中軸線”,構建了多個“活動面”。活動一:讓每一位學生如實填寫一張“周末活動卡”。此項活動作為預習作業,學生要在課前自主完成。在這張“周末活動卡”上面,首先,將周末分為“Saturday”和“Sunday”兩天。之后,又對“Saturday”和“Sunday”進行了細分,將“Saturday”細分為“Saturday morning”“Saturday afternoon”和“Saturday evening”三個時間段,將“Sunday”細分為“Sunday morning”“Sunday afternoon”和“Sunday evening”三個時間段。學生在如實填寫這張“周末活動卡”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不會表達的短語。因此,筆者鼓勵學生通過百度翻譯查詢自己想要表達,但又不會表達的短語等。活動二:讓學生在課堂上分小組交流周末活動,并做好統計。活動三:讓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詳細匯報本小組周末活動的具體情況。活動四:教師對所有學生的周末活動作出點評,教育學生要勞逸結合,周末既要做好功課,也要參加一些合理的休閑娛樂活動,以放松身心,為新的一周高效學習做好準備。
立足于教師潛心構建的各個“活動面”,學生不僅能扎實習得語言知識,還能顯著提升語言能力,也能逐漸塑造道德品質。
總而言之,初中英語教師在創設課堂教學語言環境時,首先,要選定一個“切入點”,其次,要找準一條“中軸線”,最后,要構建多個“活動面”。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由“點”到“線”,以“線”帶“面”,創設一個形象逼真、妙趣橫生、切合實際、精彩紛呈的大語境。置身于這樣的大語境,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會愈發濃厚,學習效益會更加顯著,語用能力會全面提升。大語境,也就成為孕育初中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片沃土。
參考文獻:
[1]曠涓.初中英語教學語境創設策略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7).
[2]季紅波.初中英語教學語境創設策略探析[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2).
[3]季紅波.初中英語教學語境創設策略探析[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3(5).
[4]夏芝然.初中英語語境創設策略探析[J].中學生英語,20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