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盟委員會于今年5月下旬提出一項預算總額達7500億歐元的“歐盟下一代”經濟刺激計劃提案。主要包括支持成員國的投資與改革、拉動私人投資重啟歐盟經濟以及危機應對能力建設三大支柱;綠色復蘇、發展數字經濟及增強經濟復蘇包容性三大政策方向;以及建立更有彈性的歐盟單一市場、掌握更大戰略自主權的價值鏈以及增強應對危機的協調性三大戰略愿景。如方案在克服困難后得以通過,對內將提升歐盟凝聚力與發展水平,對外則提高國際影響力。對我國來說,該提案對中歐雙方經貿合作來說迎來新機遇,在國際合作方面將創造新空間,但也需關注提案通過后帶來的相關影響。
關鍵詞:歐盟下一代計劃;中歐經貿;發展
此次新冠疫情對歐盟國家經濟造成較為嚴重的沖擊。而在疫情爆發初期應對措施不夠果斷也使外界對歐盟的團結與執行力提出了疑問。為刺激經濟復蘇、促進團結并提升國際影響力,5月27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一項預算總額為7500億歐元的“歐盟下一代”經濟刺激計劃提案。該提案包括短期刺激措施與長期戰略。雖然該計劃能否通過仍需經過各方磋商,但如通過將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一、“歐盟下一代”提案多措并舉謀求提升歐盟影響力
(一)三大經濟支柱,刺激短期復蘇
一是對成員國進行投資并支持改革以解決危機。其一是預算金額達5600億歐元,包括直接撥款與貸款的復蘇計劃。一方面用于穩定當前經濟形勢,另一方面則根據歐盟制定的投資與改革重點,如氣候與能源改善計劃、歐盟基金規定的伙伴協議等歐盟總體方向,幫助各國設計適合自身的國家復蘇計劃。其二是發起預算為550億歐元的“歐盟反應(REACT-EU)”新倡議支持成員國。目的在于確保向貧困人口和急需資助人口提供支持的資金流不會中斷。支持對象包括普通從業者、中小企業、衛生系統等。第二個支柱是拉動私人投資來重啟歐盟經濟。以新的“償付能力支持工具”帶動民間投資投向歐盟內受較大影響國家的公司。這一措施預算為310億歐元,旨在釋放3000億歐元的償付能力支持。而另一項“戰略投資工具InvestEU”計劃以150億歐元預算撬動1500億歐元投資,用于提高歐盟在關鍵技術和價值鏈上的戰略自主權。第三個支柱則是加強應對危機能力建設。歐委會提出創建一個預算為94億歐元的新“EU4Health”項目,用于公共衛生領域危機預防、戰略儲備、關鍵藥物及設備采購等物資準備及應對預案,并關注人口健康的長期改善水平。此外,對于歐盟的鄰國、國際伙伴,如西巴爾干國家、非洲國家等,加強對這些國家的人道主義支持和國際合作。
(二)三大政策方向,謀劃長期發展
一是以環保低碳理念促進綠色復蘇。在經濟復蘇中,堅持綠色、低碳、環保的原則。如果以實現現有的2030年氣候和能源目標為經濟發展方向,GDP有望增長1%,并創造近100萬個新的綠色就業崗位。在這一過程中,歐盟也將推動氣候法的制定,以便使減排、環保等原則更具確定性和長期可預測性,以便鼓勵私人投資對循環經濟的支持。在InvestEU計劃中,還將以綠色復蘇為原則,推動運輸體系更加清潔、低碳,支持農業部門和農民的綠色轉型,提供可負擔、安全營養的食品等。二是全面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重要方面,5G快速、廣泛的部署將成為歐盟未來發展新業務、新業態的基礎,并為衛生、教育等提供必要的帶寬,為經濟復蘇鋪“路”。戰略性數字技術和產業則是支撐數字社會的棟梁。復蘇投資將流向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基礎設施、5G/6G網絡、超級計算機等核心技術,并以此彌合在疫情期間凸顯的歐洲數字鴻溝。三是強調復蘇與發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一方面是投入預算為數百億至千億歐元的臨時工具,幫助在疫情中受沖擊的從業者——特別是弱勢群體——保持基本收入,并使中小企業能夠維持運營并留住員工。而在綠色復蘇與數字化轉型方面,則通過出臺諸如新版《數字服務法案》等法律框架與改進規則,創造公平、友好的商業環境,使中小企業有機會更好地參與競爭,激發活力。
(三)多項戰略愿景,促進歐盟團結
一是建立更有彈性的單一市場。歐盟各國貿易往來頻繁,當前首先要保證人員、商品和服務在歐盟內部自由流動,打通“梗阻”,從而支持企業繼續運營、維持供應鏈運轉。其次是簡化內部市場規則,減少不當執法產生的障礙。其三是深化資本市場聯盟和銀行業聯盟,有助于復蘇過程中保持經濟和金融穩定。第二個愿景是掌握更大戰略自主權和更強的供應鏈、價值鏈。危機顯示歐洲需要更強的適應力以抵御沖擊,特別是醫藥相關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歐委會將提議新的戰略投資機制,鼓勵歐盟內部跨國投資,構建和加強歐洲戰略價值鏈,在綠色、數字化轉型領域等關鍵生態系統中具有領導力,從而加強單一市場中的價值鏈建設并促進歐盟新的產業戰略。第三個愿景是歐盟在危機管理,特別是公共衛生風險事件應對的協調性。這種協調來自于“人、財、物”三方面。首先是支持衛生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擴大臨床試驗、培養歐盟跨國科研團隊,并使他們具有輔助科學決策的能力和權限。其次是增加預算投入,改善科研基礎設施、應急基礎設施、運輸能力及歐盟級別的戰略物資儲備庫。最終,使歐盟在基本藥物生產及新藥研發方面,既占據價值鏈高端位置,又掌握較高的戰略主動權,并在風險應對、疫苗研發方面具有國際領導力。
二、提案通過后的影響及問題
(一)對內將提升歐盟凝聚力與發展水平
一是提升歐盟的凝聚力。該提案的直接目的是向成員國提供資金支持和經濟刺激。根據當前提案,受益較高的將是人均收入低而債務水平高的國家,如南歐多國,以及人均收入較低且債務較低的中東歐國家,這有助于穩定出現疑歐傾向的部分南歐和中東歐國家的經濟與政治形勢。而法國與德國表態提出刺激計劃并支持歐盟的計劃體現了他們維護歐盟團結的決心,有助于提升歐盟的凝聚力。二是推動各國的改革。盡管該提案就各國所獲得的撥款和貸款數額及條件仍在磋商中,但有望獲資助的成員國仍需進行改革,減輕行政負擔,提出未來幾年投資與改革的議程,以便按要求向歐委會提交復蘇計劃。而歐委會將評估復蘇計劃及其與歐盟長期戰略的契合度。因此,這一提案給急需資金支持的各國提供了改革的動力與緊迫感。三是為歐盟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次提案指出綠色復蘇和數字化轉型是歐盟下一步經濟發展以及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的重要基礎。以增強單一市場的方式降低貿易成本和資源流動成本,使歐盟各國形成合力是重要手段。而通過抗擊疫情發起的成員國協調應對風險機制,則為歐盟提高對未來風險的抗沖擊性和穩定性提供了有益的實踐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疫情帶來的“危中之機”。
(二)對外提高歐盟國際影響力
一是在應對疫情措施中發出歐盟聲音。提案中,歐委會表示與多個國際組織密切合作應對新冠疫情,并且組織了一場認捐會議,以所籌集的資金開發疫苗、研究治療方法和措施。并且特別指出任何研發成功的疫苗都需要對全世界開放,這與美國聲稱的疫苗也要“美國優先”使用形成對比。二是以歐盟為整體對外征稅體現歐盟力量。為支撐提案所需的龐大資金規模,歐委會試圖再次啟動新的對外征稅。一種是基于碳排放交易機制的碳邊界調整機制,與2012年時征收的航空碳稅相似。另一種則是與美歐貿易摩擦相關的數字稅,即對在歐洲發展的跨國數字公司征稅,認為這是對歐洲消費者的保護及利用歐洲數字資源的補償。這些可能引起歐盟與其他國家博弈的舉動,也顯示了歐盟的整體力量。三是以發行安全的歐元債券顯示其吸引力。迄今為止,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及歐盟發行的歐洲債券數量相對稀少,前者發行約4400億歐元,后者為數百億歐元。歐委會此次提議發行期限長、流動性較好的債務工具,該債務工具相比于德國等國發行的基準債券收益率更高,同時全球的儲蓄過剩也將使國際投資者愿意投資這批債券,體現了歐盟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與信心。
(三)提案討論及通過后或將遇到困難
一是資金發放及分配方式仍需磋商。在7500億歐元預算中,2500億歐元為貸款,5000億歐元為撥款。但歐盟各國發展程度不等,“節儉四國”(奧地利、丹麥、荷蘭和瑞典)對此反應謹慎。四國反對歐盟借入巨額資金,然后以撥款形式發放給成員國,如此形成的歐盟共同債務卻要所有成員國共同承擔。這將是磋商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二是資金使用給非綠色發展留“后門”。該提案強調了綠色復蘇的重要性,但在環保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該復蘇計劃未參考《2030年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提出的保護要求,使部分成員國在為復蘇而進行投資時減少了對環保的考慮。另一方面是提案中對成員國2022年前的資金使用要求不嚴,資金用途有彈性。成員國有可能為恢復經濟和就業投資于不利于環保與減排的項目。三是通過后可能遇到外部阻礙。最主要的問題即為對外征稅,包括環境相關稅收及數字稅。前者一方面增加別國與歐盟的貿易成本,并將其轉移給歐盟及與歐盟有關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會因該問題引起歐盟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而在數字稅方面,美國已經暫停與歐洲國家的談判,并警告如果對亞馬遜等美國跨國數字公司征稅,美將采取報復行動。而歐洲則繼續推進該稅,雙方未來或將有進一步博弈。
三、以我為主推進對歐合作
(一)國際領域合作創造新空間
一是堅持維護多邊主義。提案強調要形成一個強大的歐洲,具有更大的戰略自主,也表達了在經濟復蘇中,維護全球化的重要性。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中歐雙方也在世界衛生組織等平臺開展合作,助力全球抗疫。而在疫苗生產與分配方面,也都堅持惠及全球的原則。這些都體現了即便是特殊時期中歐雙方也要共同維護多邊主義的決心。歐盟重視全球化與國際貿易便利性,也構成了中歐雙方合作的共識基礎,為雙方經濟狀況改善與發展提供支撐。二是繼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提案中的綠色復蘇堅持歐盟2050年“氣候中立”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需要巨大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能源、交通等與節能減排緊密相關的行業的技術發展。我國是全球新能源產能第一大國,在新能源裝備、基礎設施建設、電動汽車等領域具有優勢,并吸取了歐盟相關經驗,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設。未來雙方在這些領域可以開展交流,鼓勵雙方企業的投資、合資,共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三是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在提案中,除了關注自身經濟復蘇外,歐盟還提出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合作,及加強對西巴爾干國家的支持等國際議題。我國與這些國家有持續的產業、項目合作,因此中歐雙方可以在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方面加強合作。這種合作,利益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良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我國企業也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學習歐盟企業在管理、法律、本地化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提高企業“走出去”的能力。
(二)共同應對國際貿易新形勢
一是為共同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貿易影響提供解決方案。此次新冠疫情對國際貿易主要的沖擊在于人員往來大幅減少,運輸渠道不暢及全球需求減少,而且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中歐可共同應對這一新挑戰。例如在運輸方面,中歐班列在疫情期間以穩定可靠、運費平穩成為重要的運輸方式,未來可繼續增加班次。為克服人員交流的不便,基于提案中鼓勵的歐盟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歐可合作提高企業的跨境電子商務水平,減少疫情帶來的不便,更好地重啟和擴大中歐貿易。二是共同應對貿易保護問題。近年來,“美國優先”的立場使美國頻頻對別國使用關稅工具以攫取更大的利益。中歐雙方都受到這方面的侵害,有理由增進雙方的貿易往來。歐委會此次提案中,強調了歐盟的獨立性,在開展貿易時,將更多從歐洲利益出發,而不再過度跟隨美國的腳步。同時,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歐出口商品也逐漸做到“優質優價”,有的產品是歐洲產業體系不易生產的。產品結構的調整,使歐方減少了基于商品價格使用貿易救濟措施的理由。三是繼續加強經貿規則領域國際合作,增強影響力。由于美國阻止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裁判員招新進程并削減預算,該機制下的上訴機構陷入停擺。為解決此問題,中國與歐盟及其他十余個WTO成員遞交通知并表示將成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機構(MIPA)作為新的貿易爭端解決機構。此事表明,在中歐發展最成熟的經貿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歐盟可以在國際組織中發揮很大的作用,進而增強國際影響力。
(三)中歐經貿合作考驗與機遇并存
近兩年來,在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速放緩、面臨美國貿易摩擦壓力的情況下,歐盟加快了達成自貿協議的節奏,先后與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國達成自貿協議,以便拓展海外市場、增加需求。在對華方面,2019年,法國駐華大使曾表示,若2020年中歐投資協定順利簽訂,有望開始自貿談判。盡管疫情影響了投資協定談判的進度,但在后疫情時代,開放合作、擴大貿易才是穩定經濟、渡過難關的良方。在歐委會的提案中,刺激經濟增長也是三大支柱之一。對于疫情之后經濟需要盡快復蘇,而實施包容性增長又需要增加內部福利支出的歐盟來說,我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歐盟商界也有較強的推動中歐雙方開展自貿協議談判的動力。因此,中歐雙方如能于今年簽訂投資協定,宜把握機遇,加快啟動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推動中歐貿易水平再上新臺階。
(四)新技術、新產業合作迎來新機遇
一是推動信息產業合作。中歐雙方在信息通信技術合作方面有廣泛共識與合作基礎。雙方合作已經在5G全球標準構建等方面開展。我國在數字、通信技術的市場化應用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而且擁有龐大的市場。而歐方在工業互聯網等方面走在前列。雙方可以就數字、通信技術的工業端與消費端發展經驗進行溝通交流,并引入人工智能以加速自身薄弱環節升級。二是促進綠色環保產業合作。歐盟對環保問題關注較早、重視程度較高,很多企業具有較為先進的技術。我國可關注歐盟綠色復蘇中使用的先進技術及經驗,從中選擇適合我國特點的開展引進、合作。而我國龐大的市場也將吸引相關企業來華投資發展。同時,以歐盟綠色復蘇為契機,我國優勢綠色產業,如綠色建筑產業對中東歐國家開展投資,幫助他們建設綠色環保建筑等。三是新一代交通基礎設施及新能源車輛領域的合作。提案中指出新一代基礎設施需要有利于歐盟實現綠色復蘇與減排目標的達成,同時也鼓勵新能源車輛的使用以降低交通領域排放。我國已開始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智能化、城市運行節能化等方面積累了經驗,可以與歐盟相關企業與機構開展合作。而我國擁有龐大的新能源車輛的產能與市場,并且已經與歐洲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展開合作。通過開展新技術、新產業的合作,中歐雙方可以通過增加全球市場銷量的方式把蛋糕做大,減少因大幅改變當前市場份額、競爭加劇導致出現矛盾的可能性。
(五)提案反映的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重塑歐洲產業鏈。提案強調了對藥物、衛生用品等關鍵技術、產品價值鏈的掌握,并鼓勵對產業鏈、價值鏈的投資、重塑。二是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目前雙方投資協定已談判近7 年,而歐方仍認為我國在“公平競爭環境”方面需要進行進一步改革。三是美歐關系調整的影響。目前美歐在數字稅、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出現分歧,使歐盟有更大的決心和動力獲得更大的戰略自主權和國際話語權。不過,未來如果美國有機會調整對歐關系,推動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改善,則歐盟有可能重啟與美國的TTIP 協議的談判,并可能在一些方面達成共識或形成合力,對由此產生的影響,也需做好應對方案。
參考文獻:
[1] 陳若鴻.歐盟《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框架條例》評析[J].國際論壇,2020(1):129-141+160.
[2] 王灝晨.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面臨的問題、影響及應對[J].中國物價,2018(12):22-24.
[3] 岳云嵩,齊彬露.歐盟數字稅推進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稅務與經濟,2019(4):94-99.
[4] 趙柯,李剛.歐盟產業結構變化對中歐經貿關系的影響[J].國際貿易,2020(4):72-79.
[5] 鄭軍.歐盟綠色新政與綠色協議的影響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