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也面臨新的階段性特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全國各族人民“中華民族一家親”,為此,我們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當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受到地區發展差異的影響和狹隘民族意識的影響。為此,要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面對國內外的形勢以及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所作出的偉大論斷,符合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實際需求,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磨難,在經歷過分裂的陣痛以后,中華民族各民族均對統一、團結產生強烈的渴望,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新篇章,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民族先后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走上民主、法治的發展道路。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也面臨新的階段性特征,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總體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全國各族人民“中華民族一家親”,為此,我們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時代背景與重大意義
(一)時代背景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紀,縱觀全球,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漸增多,有力地推動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化的發展,影響與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推動各民族之間的交融與發展。同時,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民族問題出現極端化、民粹化的表現,他們的這種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想對我國的干擾增加,民族問題,始終是他們實施滲透破壞的主要突破口。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之間在文化、生活習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與建設,各民族地區間的差異在不斷縮小,各民族地區逐步實現共同繁榮發展。我國民族工作也面臨新的階段性特征。
(二)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運籌帷幄,從我國民族工作新形勢,所作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論斷,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理論意義方面,首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理論,保持社會主義政黨的本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解決民族問題時,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征相結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指導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實踐。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中國國情,結合改革開放中所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宗教經驗,不斷豐富、深化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之成為體系完善、內容豐富的科學理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精神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新時代下,為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提出的具有時代性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民族理論的新發展。最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開展新時代下民族工作的行動指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民族工作多年實踐的經驗總結,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能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開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開創我國民族工作新篇章。
現實意義方面,首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映各民族的共同價值追求,自近代以來,尤其是抗日戰爭激發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各族人民團結奮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各民族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在黨和政府的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方針指導下,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都大大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環境,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生活質量,贏得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信賴與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實現“中國夢”偉大旗幟的引領下,各民族精誠合作、自力更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發展的奇跡,各民族日益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應為實現國家富強而貢獻各民族的力量,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間的分歧,增進民族彼此之間的感情,消除分裂勢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能夠增強各民族的“五個認同”和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力量。為我國國內穩定團結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面臨的挑戰
(一)地區發展差異的加大削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東部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迅猛,而西部地區因深處內陸,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地區間的差異開始加大,各地區之間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較為凸顯,成為新時代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從中華民族各民族發展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自然條件惡劣的少數民族地區,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經濟發展方面較為困難,長期處于貧困、半貧困狀態,因較大的經濟差異,易與其他民族產生心理隔閡,難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認同感、歸屬感,極易受到狹隘民族、宗教觀念的影響,產生錯誤的想法,只知有本民族,而不知有中華民族,缺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狹隘民族意識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一體包含多元,多元包含一體,多元凸顯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體體現各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念。在當前的民族工作中,過度強調對少數民族的保護、扶持,使各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加強,片面放大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削弱各民族共同文化—中華文化的共性,造成多元與一體的割裂,嚴重時則導致多元與一體的對立,影響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難以促進新時代下的和諧民族關系的發展。
三、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的有效措施
(一)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較大,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方面,應注重增進各民族的相互尊重與團結,向各族人員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其次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不斷完善我國的民族政策,帶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保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最后,要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增強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自覺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
(二)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只有始終堅持“兩個共同”,才能夠消除各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差異,打破少數民族中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的謠言,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首先要大力推進扶貧攻堅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重點幫助自然環境惡劣的少數民族地區,幫助當地發展具有特色的旅游業、農林產品加工制造等,建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長效機制,提高當地各族人民的經濟收入,縮小地區發展差異,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使其認識只有共同團結奮斗,才能共同繁榮發展,既要團結一心,還要在初步繁榮的基礎上繼續不懈努力,實現共同繁榮發展。其次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其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水平較低,需要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帶動當地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黨和政府應加大對少數民族的幫扶力度,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人才扶持力度,以優惠的政策,鼓勵各大高校的畢業生,去西部的新疆、西藏地區,支援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縮減其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幸福感。如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力推行合作醫療、安居工程等,提高當地的社會生活環境水平,為其創造更加和諧、幸福的生活環境。其次要建立經濟互助機制,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共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紅利“蛋糕”,在紅利“蛋糕”的分配上,應秉承按勞分配的原則,根據各地區的貢獻分配,以公平、公正的原則,消除紅利“蛋糕”分配中的差異,刺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以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五個認同”思想為根本指導思想,做好中華民族的文化建設,在所開展的文化建設中,堅持將“五個認同”放在核心位置,依據“五個認同”的要求開展文化教育工作,增進各民族對黨和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使少數民族人民能夠產生深刻的體會與認知,認識到在中華民族獨立與復興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所發揮的核心領導作用,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容分裂與破壞的,增強各民族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要在少數民族地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引導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以消除狹隘民族意識、宗教意識的負面影響。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應將其內容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宗教內容相結合,以增強宣傳效果,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四、結語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進程中,需要黨和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各民族積極參與,以“五個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力量,深入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內涵,堅持各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繁榮發展,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提高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宋全.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國民族,2018,1.
[3] 胡陳芳,粟迎春.試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J].實事求是,2018,2.
[4] 麻國慶.記憶的多層性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J].民族研究,2017,6.
[5] 馮育林.論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19.
作者簡介:李麗萍(1983- ),女,碩士,中共新疆區委黨校民族宗教理論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關系與民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