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異化思想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重要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環節。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顛倒了正常的勞動關系,以致人的本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變成僅僅維持生存的手段。物化理論是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核心內容,開創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表達了對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批判,構成了20世紀各種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主題。不論馬克思的異化思想還是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在現時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揭示了現代人在文化層面上所面臨的生存困境。通過二者的比較,充分認識到勞動的本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
關鍵詞:盧卡奇;物化理論;馬克思;異化思想;啟示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及現有經濟事實出發,借助于異化勞動理論來揭示資本主義和勞動的對抗關系。盧卡奇在1922年所著的《物化與無產階級意識》中比較系統而全面的研究資本主義物化問題,1923年在其代表作《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正式提出物化理論。
一、盧卡奇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相同點
首先,二者的理論來源具有同一性。無論是盧卡奇的物化理論還是馬克思的異化思想都與商品拜物教有一定的聯系,都顯現出了來自物的世界的壓力。馬克思所闡述的商品拜物教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商品高度發達階段,人們過分追求物質而導致了人的本質的異化,使物與物的關系掩蓋了人與人的關系;盧卡奇認為,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所具有的拜物教本質導致了物化現象的產生,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則使物化現象不斷加劇。盧卡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描述的商品拜物教現象正是現代人的物化現象,它使人的關系變成了一種物的關系。他指出,這種商品拜物教現象和物化現象是資本主義時代特有的現象,是現代人所面臨的特有的問題。并認為物化現象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赤裸裸的物的關系所代替。
其次,二者的本質具有一致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國民經濟的實際狀況中,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公認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顯然,馬克思在對立的意義上使用異化和對象化兩個范疇。盧卡奇在不了解馬克思的異化思想的情況下,通過解讀《資本論》,盧卡奇進一步從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分別展示了物化的內涵和基本規定性,他指出,物化現象既有客觀方面主觀方面。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將物化定義為:“人自己的活動,自己的勞動成為某種客觀的、獨立于人的東西,成為憑借某種與人相異化的自發活動而支配人的東西。”在本質上同馬克思異化概念完全一致。
再次,二者的批判維度具有相似性。二者都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從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得出異化勞動的概念并指出正是因為有了私有財產才有了異化勞動,私有財產導致了異化勞動。盧卡奇認為物化是物化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現象,當時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導致了商品堆積,大量的商品被資本家所掌握,這便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取代。在盧卡奇看來,要想消除物化就必須具備無產階級意識,與資本主義社會作斗爭。
二、盧卡奇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不同點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和馬克思的異化思想雖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二者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區別的。
首先,馬克思認為,物化分為對象化和異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馬克思反對“把一切現實的關系和現實的個人都預先宣布為異化的”,反對“把這些關系和個人都變成關于異化的完全抽象的詞句”。可見,在馬克思那里對象化是人類永恒的范疇,而異化則是一個歷史范疇。而盧卡奇把物化、對象化、異化混為一談,忽略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實質。盧卡奇自己也承認這樣會造成一種結果:“把一種社會批判提高為一種純粹的哲學批判的問題,即把一個本質上是社會異化的問題變成一個永恒的人類狀況”的問題。
其次,馬克思從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考察異化勞動的根源,揭示出異化現象是人類的本質力量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其根源于社會生產方式,并與私有制相互作用。正如他所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這便導致了勞動的異化。這種被動的、僵化的勞動僅僅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并不是異化勞動導致分工,而是分工導致勞動的異化。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中,也是通過分工來分析勞動過程以及勞動者的異化的。他認為勞動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種不斷地向著高度理性發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個人性格上的傾向”。
三、盧卡奇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講到:“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階級社會里,各成員都隸屬于某一個階級,而每一個階級的社會地位是由其經濟地位決定的。某一個人并不因為他是資本家才擁有資本,而是因為他占有資本才成為資本家。同樣,并不是因為他是工人才出賣勞動力,而是因為出賣勞動力才成為工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私有制),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雇傭勞動。從表面來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雇傭勞動是一種“自由勞動”,就工人與資本家的關系來說,既不像奴隸屬于奴隸主,也不存在所謂的人身依附關系(無產階級依賴于資本而存在)。實際上雇傭勞動并不是一種自由勞動,而是一種間接的經濟強迫(工人的勞動只是增殖資本的手段)。工人雖然不屬于某一資本家,但他屬于資產階級。因此工人的勞動并不是一種享受,而僅僅是為了生存的謀生手段。然而,隨著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工人卻越來越簡單化、機械化,甚至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工人要想擺脫這種狀況,首先要形成階級意識,待階級意識覺醒之后,團結起來與整個資產階級作斗爭。正如馬克思強調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無產階級只有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登上政治舞臺,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才能真正擺脫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成為國家的主人。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是成正比的。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工人的勞動只是增殖資本的手段。工人作為勞動者在創造大量勞動產品的過程中,使物質世界迅速增值,產生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但隨之帶來的是工人自身價值的貶值,自身的勞動力越來越不值錢,這就導致了勞動者人格主體和價值主體的嚴重分裂。要想消滅這種受支配、受剝削的勞動,就必須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才能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消滅雇傭勞動。在共產主義社會,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勞動是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服務的。
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的類本質及其實現形式。“人使自己的是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異化勞動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以致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時代,非但沒有排斥勞動,反而對勞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強調的: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的提升是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一環,因此,加強勞動教育在新形勢下顯得尤為必要。近日,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指導綱要(試行)》主要針對什么是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指導。要把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落到實處,不斷培育時代新人。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的提升是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一環,勞動教育不應僅僅拘泥于書本知識,在加強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使青年一代樹立勞動意識,錘煉青年一代的勞動意志、培養青年一代的勞動能力,將所學付諸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實現這一教育的本質,才是勞動教育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人正是通過勞動的不斷創造來滿足自身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新年賀詞中強調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而奮斗就是所謂的辛勤勞動,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出美好生活,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當代青年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為早日實現共產主義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7頁.
[2]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165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頁.
[5] 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6頁.
[6] 陳先達:陳先達文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138頁.
[7] 陳先達:陳先達文集:走向歷史的深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01—112頁.
[8] 張春靜.論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霧化理論的異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12).
[9] 張世豪,羅建文.論勞動教育與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
作者簡介:王娜(1995.08- ),女,漢族,山西朔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