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站在世界大環境下所提出的時代回應,這一理念是中國對世界正面臨的機遇與危機提交的一份“中國答卷”。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中國希望世界各國能夠攜手共進,共同致力于和平與發展,讓世界能夠在和平友好的環境中共同前進。而回顧康德的永久和平論,二者有許多理念觀點如出一轍,在貫徹實踐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深入了解永久和平論有利于更好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正當性和重要性能夠有來自西方思想界的不同理論啟迪和思考。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永久和平論;康德
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全球化,各國之間的政治與經濟都產生非常密切的聯系,世界格局有了新的變化。這種全球化的趨勢使得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相互依靠、緊密相連的共存性,這種變化既帶來了巨大發發展優勢,同時也帶來了危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整個世界成為一個集體共同面對,解決危機,避免矛盾。在這個世界背景的大前提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系列思路和方法。面對多元全球化,我們應該倡導共同發展,相互尊重,實現各國共贏。2017年2月聯合國正式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聯合國決議,標志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日趨成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和支持,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的重要影響和貢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當前世界趨勢下,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判斷。當今全球正處于一個充滿風險的狀態之中,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只有積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夠使全球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應對世界的各種危機與難關,追求更加美好的人類未來。而重新梳理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從康德的永久和平論中找到更為充分的理論基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多理論依據,為當今世界的發展帶來更多啟示。
一、永久和平論思想
康德所處的時代背景非常特殊,十八世紀的歐洲戰事頻繁,整個世界產生了非常巨大的波動;與此同時自然科學的發展、啟蒙運動的興起讓世界面臨著理論的極大自由和現實的重大打擊之中。在這樣思想大變革的背景下,1784年康德寫下了《世界公民觀念下的普遍歷史觀念》,探索從世界公民的角度來觀看人類的普遍歷史;在1795年寫下了《永久和平論》,闡述探索世界永久和平的方法路徑。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中,將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運用到人類歷史和國際關系中,論證了世界民族團結觀是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必然趨勢。
康德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然狀態是一種戰爭狀態,人們為了獲得資源必須不斷地與別人斗爭,人與人之間是充滿著欲望和爭斗的,社會也是戰爭社會,因此和平狀態是需要人為構建出來的。康德首先提出了維護國家間永久和平的六個前提條件,第一條:“任何合約的訂立,如果是以為了一場以后的戰爭而偷偷的保留物資來進行的,均不應當被視為合約的締結。”[1]第二條:“任何獨立自主的國家均不應當通過繼承、交換、購買或者饋贈而被獲取。”[1]第三條:“常備軍應當逐漸的完全被廢除。”[1]第四條:“任何國家均不應當在涉及外部國家糾紛時舉債。”[1]第五條:“任何國家均不應當武力干涉另一個國家的憲政和政府”。[1]第六條:“任何國家在同別國作戰時,都不應允許自己采取那些不可避免地使未來和和平時期無法相互信任的敵對行為,如雇傭刺客和毒販、撕毀條約、煽動敵國叛亂等。”[1]康德也清楚消除戰爭不是短時間就能夠完成的,因此他寄希望于國家在戰爭時期能夠采取文明和人道的手段,保持人性的理性,這樣在戰爭結束后仍然有機會建構和平的國際環境。這六項條件是為了能夠清楚明確的構建國家之間的責任關系,使國際關系有著穩定平等的狀態,為確立永久和平條件提供前提條件。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對永久和平論的當代回應
康德的永久和平論觀念雖然引起了極大反響,但是對于現實社會卻并沒有起到什么積極作用,人們更傾向把它當做想“理想國”一樣的空想。事實上,在康德去世之后,人類不但沒有進入到康德所預想的永久和平狀態,反而開始了長達百年的戰火紛爭,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為人類增添了沉重的打擊。再歷經挫折和戰爭之后,人們好像才開始珍惜和平,坐下來好好思考和平與發展的意義。在此層面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像是現今時代對于康德永久和平概念所提出的時代反饋。兩種思想都是站在世界人類的角度上去追求如何構建世界未來秩序和走向,在理論上是非常相似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就是要回答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世界這一問題,這個世界的構建關系到全人類的命運發展,從這一點來說,對于整體世界秩序規劃的倡導要站在和平、合作、互助、共贏的角度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論從政治、經濟、文明、生態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尊重、和平、協調的價值觀,保證主權國家之間的平等和自由,在尊重國家主權、倡導平等交往的前提下形成了一種新型伙伴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站在時代的潮流中,順應全人類需求所提出的和平促發展、尊重贏未來的理念,中國同世界的愿望一樣力求各個國家之間形成結伴友好的新型伙伴關系,是中國對于現今世界狀況所交出的“中國答卷”。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機遇和危機并存,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全球資本技術等因素已經超越國界,流向世界各地,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源分配不均、兩極分化變大、經濟壁壘頻出的各種問題,世界性的趨勢已經表明了國家不可能獨立靠自身發展,各個國家應該互相依靠,實現開放共贏、共同促進經濟全球化向著更好、更加穩定繁榮的趨勢發展,打破貿易壁壘,共同健全世貿組織條款,形成多邊開放型伙伴關系,讓各個國家都能夠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經濟環境下繁榮發展,為市場不斷注入活力。
康德所提出來的構建永久和平條款就已經為當今政治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康德并未有打算剝奪國家主權形成“世界國家”的想法,在尊重國家主權完整和自由的前提下打造出國家自愿加入的世界聯盟,尊重國家內政不受到干涉,國家在尊重友好的狀態下展開聯盟。這樣既不會消除國家自身獨特性質,又能夠更好的團結各個世界國家消除戰爭逐漸達到和平的狀態“縱觀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兩大主題。要解決全球挑戰,包括最近歐洲的難民危機,根本的解決辦法在于追求和平與發展。面對許多挑戰和困難,我們必須抓住發展的關鍵。只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只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只有發展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各種場合中都一再強調,要堅持“五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在政治上尊重國家內部主權,保護平等獨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經濟上倡導合作共贏,去除貿易壁壘;在安全上維護國際安全,堅持和平發展;在文化上倡導百花齊放、尊重差異,和而不同;在環境上要共建綠色家園,積極承擔環境責任,建設美麗清潔的世界。中國堅持尊重各國的社會制度和內政主權,絕不干涉他國內政,倡導世界能夠在一個“和而不同”的環境下發展,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保持多樣性。想要打造命運共同體,就必須要做到尊重每個成員伙伴,盡管在規模和實力上存在差異,但各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平等的,應該有共同參與處理國際事務的權利,要堅決摒棄“大國強權”的思想,打造一個和諧平等,自由發展的良好型伙伴關系。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新時代的新使命
“今天的世界格局百年未有,變化會帶來新的機遇。然而,變革的過程往往充滿了風險和挑戰。人類再次站在十字路口。”[3]中國推動成立了“一帶一路”建成,搭建了一條新型的國際交易平臺,讓許多國家搭乘上這輛“快車”,在合作共贏、共商共建的前提下,使沿線國家互通往來,共同發展,這正是中國對于構建“命運共同體”所提交出來的具體答卷。對所有質疑命運共同體的人一次最有利的回擊,中國的倡議不是“別有居心”,不是“大國強權”,而是真正的做到尊重合作國家,共同實現發展,在全球化的時代洪流中把握機遇,以更加完備和聯合的巨大力量迎接挑戰。“一帶一路”的實踐效果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中國的誠意,愿意參與到其中,成為世界上非常受歡迎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成為沿線國家交流互通、貿易往來的便捷快道,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往來,對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強力的佐證。
不僅如此,中國在當今環境中也在積極打造區域合作伙伴,加強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構建全方位多形式的雙邊關系;積極參與推動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峰會等國際組織的活動,構建全面合作。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詮釋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構建命運共同體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國際中發揮著大國作用,以身作則,不斷的推動世界向著和平發展的良好方向前進,在世界舞臺中體現著自身與世界理念相同的發展路徑,已經成為世界推動命運共同體的一面旗幟。從中國的理論思想與思想實踐經驗來看,當今世界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已經無可避免的成為一個整體了,如果各國不團結一致共同迎接機遇和挑戰,只能被全球化所帶來的危機所波及,使世界陷入到紛爭與戰亂之中,中國在此時節所提出來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對當今世界困境所提出的最好解決路徑,也對應了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論,只有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各個國家都能夠平等的共同參與國際事務的基礎上,才能夠構建康德所說的“世界聯盟”,國家之間平等相處共同發展,消除戰爭從而達到永久和平的狀態。中國正在與世界各國積極合作,堅持走交流互鑒、共贏互惠之路,努力建設一個開放自由、遠離封閉的世界環境。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中,中國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引領世界走向更加美好、團結、開放、文明的未來之路當中。
參考文獻:
[1]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48-359.
[2] 習近平.謀共同發展,做合作共贏伙伴——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47-248.
[3] 習近平.同舟共濟創造美好未來———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8-11-18(2).
作者簡介:王天嬌(1995- ),女,東北師范大學本部馬克思主義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