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國慶
摘 要:農業環境涉及到農業資源資源、生態環境、環境破壞以及環境污染等等方面。本文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對于新時期農業環境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總結,在此基礎之上分析我國新農業環境面臨的挑戰與趨勢。
關鍵詞:農業環境;挑戰;趨勢分析
一、引言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明確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著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問題,必須要懂得,中國的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我國仍然要大力的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在當前的時代條件下,跟隨著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村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農業環境的污染以及生態破壞問題進一步的突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之下,各個地區的農村開始進一步發揮農業生產力,對于自然環境的重視程度在逐步的縮減,使得原本美麗的鄉村,因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而變的臟亂不堪。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就需要對于新農業環境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合理的控制和治理,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最大限度的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將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入手,來進行全方位的治理,出相應的治理對策,為政府的決策和政策的調整提供必要的依據。
二、新農業環境面臨的挑戰
(一)農業自然資源短缺
耕地資源少仍然是我國金融業發展過程當中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我國的耕地數量相對較少,后備資源明顯不足,而且耕地的區域分布不均,耕地數量減少的趨勢進一步加大。耕地資源極為短缺,且逐步呈現出耕地資源降低的趨勢。在現有的耕地當中嚴重的酸化、鹽漬化、養分非均衡化、荒漠化等等污染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國部分地區的土壤污染極為嚴重,在重污染的企業和工業密集區,礦產的開采,以及周邊地區,城郊地區,都出現了嚴重的土壤污染和高風險區,這在很大程度上,伴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進一步的增加。
水資源短缺仍然是我國現今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長江以南的土地面積占到全國耕地面積的34%,水資源占有量占到全國的81%,而長江以北的土地面積占到全國總量的66%,水資源總量占到全國的19%。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國有將近一半以上城市相對的缺水或者嚴重缺水的現實情況,再加上近幾年來水資源污染的問題,進一步的突出,從局部河段已經開始逐步的拓展到各個主要流域,大眾在很大程度上,為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危機。
(二)生態破壞
在農村生態破壞主要表現在由于植被的破壞而引起土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我國現今的土地面積當中,約1/4以上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問題,每年地表流失土地超過50億噸,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量的農用土地存在著養分流失的現實情況,而流失的土地流到江河湖泊當中也會造成嚴重的堵塞,使得整個水流系統的蓄洪能力下降,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然后很多經濟相對比較貧困的地區,受到了相關自然環境的限制,商品經濟難以發展,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最為原始的靠山吃山的辦法,進行掠奪式的土地經營,盲目的利用自然資源,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
(三)環境污染
我國長期以來粗放的農業生產發展模式,導致了在融資生產的過程當中,出現了極為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最為主要的也就是表現在化肥的使用造成的環境污染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得到了前所未有迅速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等等化學藥品的投入。我國原化肥的使用量,從1978年的84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9,442萬噸。增長的幅度達到225%以上。試用化肥的平均數量是發達國家使用化肥安全上線的4倍有余,部分地區的化肥使用量還遠遠超過這個強度。在進行化肥使用的過程當中,不能夠科學的掌握施肥的技術使得化肥實際使用效率只有30%~40%,這與發達國家60%~70%的標準,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化肥的使用不合理帶來了化肥使用量的激增,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污染以及大氣污染。
除此之外,農藥的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農業環境的污染,現在農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農藥的用量非常之大,品種也極其復雜,且地域分布相對廣泛。在我國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使用的農藥數量也多,目前世界農藥的零總產量已經超過了2,000萬噸,品種高達1600種以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年的農藥使用量超過了180萬噸,中國的農藥使用了,在最近10年內增加了將近120倍有余,而農藥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更多的采用噴灑的方式。通過噴灑,僅僅只有10%左右的農藥附著到植物體上,80%~90%,散落到土壤和水源當中,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而且通過這樣的途徑也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人體的健康,我國每年因農藥中毒的人數占世界同類事件中的50%以上,農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還造成了生態平衡的失調生物的多樣性進一步減少,使得農村原本就比較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三、新農業環境挑戰的防治對策
(一)發展生態農業
堅持退耕還林還草,防止生態環境的繼續惡化,積極的對于相關的農作物品種進行適當的調整,加大對于相關農田水利的保護力度。以植被建設和保護作為重點,積極的進行生態的修復,將合理的農業資源開發與自然資源養護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發揮科技效能,同時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力的去發展生態農業,使得農業的結構處于一個相對優化的狀態,在農村當中的畜禽糞便,農村固體廢棄物資源,進一步的通過科技手段進行轉化利用,通過使用有機化肥來培養地力,盡可能的減少家畜養殖和農村生活廢棄物對于環境的污染,解決新農業環境挑戰需要清楚的結合農村現有的資源,需要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的結合在一起,只有逐步形成合力,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優化新農業環境。
(二)建立健全環境污染監督機制
要進一步加大對于農村環境的有效監督,通過各個部門之間進行交叉檢驗的方法,對于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實時的監控。尤其是對于農業生產密集化地帶和飲用水源等敏感地帶,要制定一系列技術檢測標準,加強對于農業生產的執法保障和立法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的進行整改,不斷的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技術標準,開展科技下鄉等多種方式,來盡可能的讓諸多農民了解到農藥化肥等等的投入量和使用量。通過這樣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農業環境的破壞。
結語
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形勢極為嚴峻,農業自然資源短缺,生態極其惡化,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相互疊加,土壤污染的問題也已經日益嚴重,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需要采取相關的措施來進一步的解決新農業環境問題,實現我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志海,王雅鵬.中國農業環境技術效率與污染減排成本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30(07):71-76.
[2]王世群,何秀榮,王成軍.農業環境保護: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農村經濟,2010(11):126-129.
[3]任景明,喻元秀,王如松.我國農業環境問題及其防治對策[J].生態學雜志,2009,28(07):1399-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