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摘 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外剝削階級維護統治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國德育因其發展的完善性和系統性得到了各國的學習、鑒別。分析美國德育的內容也有利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關鍵詞:德育;剝削階級;探析
一、 美國德育的理論背景
1、 政治社會化理論
政治社會化就是個人通過各種途徑的學習、實踐,認識政治文化,發展個人的政治價值觀的過程。學校和大眾傳媒在向個人傳授政治思想和制度規范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政治社會化理論還指出各個機構應該建立統一協調的工作機制,傳遞出統一的政治信息。
2、 人本主義理論
由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當代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重點在于人個性的發展。強調人自身發展的關注,特別是青少年興趣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概括的說,就是“以人性為本位”。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是完全以個人發展為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把促進人自由、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美國德育的歷史發展
從殖民地第一所新英格蘭市政學校在波士頓創建開始,德育就是美國公立學校的使命之一。學校教育充滿宗教和道德說教,早起學校里應用最廣的是《圣經》,到后來《新英格蘭初級讀本》。此時主要以灌輸為主,強調教育者的權威和榜樣作用。
美國建國以后,“德育的屬性開始隨著美國革命而發生變化”1. 由關注個人拯救宗教的教育開始轉向培養合眾國公民所需要的“公共美德”。
美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強調自由與平等觀念,托馬斯杰斐遜認為門主政府就是民眾治理的政府,而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是民主國家的基礎,因此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自由和秩序的平衡。
19世紀30-60年代,工業化的發展,挑戰了美國原有的社會秩序,這促進了美國一些率先工業化的州興起“公共學校運動”,推行免費初級公共學校教育。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美國轉型為現代工業社會。在學校德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教育運動:品格教育運動、價值與道德教育運動、品格教育復興運動。其內容包括建立規范化的道德教育機制和道德規范,制定青少年行為準則等。
進入二十世紀,美國從過去的直接、顯性的灌輸式德育開始轉向隱性、間接、滲透式教育。非常注重教育的隱蔽性,“隱蔽性”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他們充分發掘隱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優勢,發揮隱性教育對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三、美國德育的當代發展
1、當代美國德育的內容和目標
(1)宣揚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美國德育中最永恒的主題。美國歷史是其主要課程,在愛國主義的熏陶下,美國的神圣不可侵犯。早期美國領土擴張歷史中的征服欲和支配性是美國人個性的淵源,也是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核。
(2)傳播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自由、平等的美國資產階級價值觀伴隨著美國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在宣揚這種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同時也排斥其他思想。這種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也是當代美國德育的基本價值觀。
(3)注重品格與道德教育
美國的創建者們將培育具有“共和美德”的公民視作建立民主政治政府的“偉大政治實踐”獲得成功的保障,并且以此作為創建和擴大公立學校教育的基本理念。美國政府將“促進年輕人增強品格和公民意識”作為其六大目標之一,將品格教育看作是一個學習過程。2在品格教育名義下的當代美國學校德育的內容與目標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道德品質教育:
道德品質教育以傳授核心價值觀、培養有助于個人發展的素質和品格為主要內容與目標。如誠實、負責、尊重、關心、自律、勇敢、公正等。
公民資質教育:
1994年實施的《美國教育法》提出美國教育的八個目標中,提出了要求學校負責讓學校所有學生都“參與到促進和展示良好的公民資質、社會服務和個人責任感的活動中”。3學校通過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實施公民資質教育,讓學生明確和持續地學習有關民主政治社會和憲法秩序的基礎性概念和根本價值觀,培養對有關公民問題的決策和參與公民事物的技能。
行為規范教育:
行為規范教育主要以善行訓練和惡行預防為內容,是預防學生包括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酗酒、青少年性行為、犯罪等問題在內的有效手段。
2、學校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1)課程教學
課程教學是德育在青少年群體中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但在美國的學校課程體系中并沒有專門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課程,而是提倡在所有年級都可以將美德內容精心整合到每個學科的教學中的“通識教育”課程,數學、社會科學甚至是體育課教學都可以作為傳播載體。一方面,通過教材中各種富有德育意義 的文章、故事,各個歷史人物身上展示的優良品德,這些都是生動的教育素材;二是教室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如“故事敘述法”,抓住人的想象。觸動人的心靈,以吸引而非強制、引發而逼迫的方式進行德育。又如“合作學習法”,讓若干擁有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生一起學習,共同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
在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在內的社會科學中,美國要求公民教育課程融入在學科知識中,并且在各個年齡層次的學習課程中對知識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層:如八年級的學生要求了解美國政治體制基礎以及公民參與的方式;美國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轉型,社會和政治變化。十二年級的學生在關于美國民主原則方面,需要會解釋憲法中體現的民主的基本原則和道德價值,并能夠對公民的權利、義務以及公民社會的基本價值和原則進行評價并持捍衛立場。從此可以看出,美國教育者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和認知水平差異劃分出了不同的德育內容,由低年級對歷史、政治的認知到高年級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基本原則的評價。
(2)環境熏陶
利用公共環境中的標志性建筑、設計作品等進行隱蔽性教育。美國的標志性建筑都與美國的歷史和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他們記載著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軌跡,在青少年被有組織的進行參觀中,自然會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
(3)活動體驗
利用多種活動進行德育。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活動是美國大學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如美國高校通過對學校慶典、畢業生典禮、講演會、學術演講等活動滲透德育,通過相關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自己的國家。
(4)榜樣教育
美國本土價值觀眾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情懷,從美國政府、主流媒體對歷史人物英雄事跡的塑造到西部文學,尤其是電影中的英雄人物和榜樣人物都強化了這樣一種神話式的個人主義。學校利用大眾傳媒等受歡迎的方式和媒介,樹立社會榜樣模范,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個人主義觀。
3、主要特征
(1)隱蔽性
隱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育內容貫穿在各種文化媒介中,如文學、藝術、音樂,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美國德育中非常注重教育的隱蔽性,用趣味性、知識性的教育手段,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
(2)全面性
以“全面教育”為追求目標,內容涵蓋培養民主社會好公民所要求的知識、品質、技能、行為各個方面,對學生在智力與情感兩方面施加全面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貫穿學校教育各個環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間接性、滲透性。
(3)多樣性
學校結合各地文化傳統和現實需要實施德育,在內容與做法方面都各具特色。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社會學以及宗教界等方面的專業人士熱心開發出多種模式,在教育領域呈現出理論流派眾多、實踐形式多樣的局面。
(4)科學性
將心理學研究的假設、概念和范式應用到學校德育中,以規范、量化的程序性操作取代主觀、經驗型德育教學和評價,使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可測試性和復制性。在聯邦、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倡導下,學校越來越多地使用由專業研究機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開發的教育方案,促使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更高、效果更佳。
四、美國德育對我國的啟示
1、注重在思想理論層面改革創新
在多元社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尊重個人的價值選擇,但更應尋求合乎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作為道德共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既要重視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原則,注重意識形態作用的發揮,還要重視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價值判斷的能力,學生只有擁有了完善的思辨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以后才能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容。
2、在教育實踐中借鑒其經驗
(1)以學生為本
學校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以學生為本。不僅僅要關心學生道德品質和價值觀的養成,也要對學生的課業學習、身心健康、生活技能方面加以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實際出發,注重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
(2)注重學校教育的完整性、整體性、滲透型。
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固有屬性,是學校教育難以割舍得組成部分。將教育內容整合進學校課程體系中,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學校、家庭、社會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以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養成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應具備的知識,情感,技能。
(3)探索有效的德育方式。
教育主管部門鼓勵學校結合自身的特點、地方文化傳統、生源條件、學校定位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發揮政府對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引導規范作用。以立法資助的方式,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研究,大力推廣對經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促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創新基礎上提高質量。
五、結論
思想政治教育是開放的活動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也在開放條件下進行。列寧曾說過:“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在當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價值觀教育上的經驗,才能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
參考文獻:
[1]〔美〕卡著米亞斯 .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 [M]. 北京 : 文化教育出版社 , 1981.
[2] D.H.Pakerson, J.A.Pakerson,Transitions in American Education,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1,p.127」
[3] B.E.McClellan,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9, p.25.
[4]檀傳寶:《當代東西方德育發展要覽》[M],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2013
[5]唐漢衛:《現代美國道德教育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1,2010
[6]列寧:《列寧專題文集 論社會主義》[M],人民出版社,1,2009
注:
1 D.H.Pakerson, J.A.Pakerson,Transitions in American Education,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1,p.127
2 檀傳寶:《當代東西方德育發展要覽》[M],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2013
3 唐漢衛:《現代美國道德教育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1,2010
4 列寧:《列寧專題文集 論社會主義》[M],人民出版社,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