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
當前我國高校教育一般以就業為導向,重視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實際技能培養。此外,我們還應該充分認識到,高校畢業生除了應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外,還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好的發展。
人文素質在人全面發展的素質結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需要具備的素質。現在有許多學生實用主義、功利思想比較嚴重,心理承受能力差,導致面對挫折時一蹶不振;有不少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由于面對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而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問題都會對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造成影響。不少高校學生不具備高雅的審美能力及審美情趣,公德意識不強,還有一些學生無法與人和諧相處等等。面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這些狀況,高校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情懷,關注學生的成長和價值觀的形成,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面對社會、如何面對競爭等。
大學語文作為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有著比較強烈的人文教化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學習傳統道德精華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道德精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引領學生誦讀經典名著,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經過數千年的積淀而保留下來的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我們在新時期也不能丟掉這些數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精神命脈。高校語文教學應通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高校語文中關于傳統經典篇目的教學,除了學生常規掌握的作者身世、寫作背景、字詞的用法等方面外,教師還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進行教學。例如學生在學習《論語》中講到的“君子和而不同”時,對處于青春期頭腦容易沖動、思想較為偏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學習古人在與人相處方面的智慧,在和同學的相處中心態平和,胸懷寬廣,有容人的雅量,不能去強迫別人來服從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再比如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對金錢和個人利益的追逐,這些現象也在學生中蔓延。針對他們不重視誠信和道德方面的問題,高校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去提高個人修養,堅守道德底線,明白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錢,要能夠心懷天下,有遠大理想。同時也讓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和不公正,并從這些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社會上會存在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從古到今,每個人都可能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例如司馬遷慘遭宮刑、蘇軾官場受挫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正視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完美、不公平,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困難面前不能氣餒,對生活持有樂觀的態度。
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懂得古人與自然相處、與人相處的智慧,對于學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古代記敘文中特別是一些歷史偉大人物傳記的學習,讓學生從歷史人物的事跡中能夠受到啟迪,獲得人生的間接經驗,學習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明白如何面對成功和失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利益和誘惑等,從而養成完整的人格,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波折。
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還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了解中華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自覺去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結合課文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高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課文,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明白每個生命存在的意義,幫助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例如學習愛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觀》這篇文章時,高校語文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愛因斯坦為人類歷史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并且讓學生了解,愛因斯坦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學成就,與他的崇高人格和寬廣胸襟是分不開的。愛因斯坦一生熱愛真理,追求正義,不被利益所驅使,正是在這些品格的支持下,他才能夠致力于對科學的無窮探索并為之奮斗終生。愛因斯坦在文章中說,人是應該為別人而生存的,簡單和淳樸的生活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處的。這正是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表現。通過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何在社會上實現自我價值。讓學生在討論中思索,處于社會中的每個人如果都只為自己考慮,不惜以損害集體、損害國家利益為代價,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發展成什么樣?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給我們提供的相應的條件,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因此,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要有心懷天下的遠大理想,只有具備奉獻精神,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性才能夠和諧發展。
在講《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了解海倫·凱勒的人生經歷,并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失明、失聰、不能講話的條件下,自己會怎么辦?在課堂上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學習海倫·凱勒在如此艱難的困境下卻依然做出了杰出成就的偉大精神,感悟苦難孕育偉大的人生真諦,培養學生面對生活的挫折時要有不畏艱難、敢于拼搏的精神,而不是怨天尤人,應該像海倫·凱勒那樣做生活的強者和自己的主人。
高校語文選取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不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上,都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有非常大的幫助。高校語文教師要通過課文的教學,啟迪學生的人生感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明確人在社會中應主動擔負的責任和義務。
三、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落實人文教育
高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為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涵蓋了人類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學生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水平。閱讀能浸潤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獲得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開闊學生眼界。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人生真諦,能使學生接受精神上的洗禮。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講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歷經各種磨煉最終“百煉成鋼”的故事。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頑強意志對于培養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面對困難永不低頭的精神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書中有一段經典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引發自己的思考:如何不虛度青春,如何去努力奮斗。《 蘇菲的世界 》把哲學作為貫穿始終的主題,并且與生活相結合。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不斷地被引導提出問題并思考,并運用哲學的思想去理解現實的世界。教師可以通過這本書,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自身的精神世界,并且學習哲學思辨能力,去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讓學生從哲學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思考人生的意義。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能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并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來滋養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開闊自己的眼界與胸襟,提升自己的內在心境,養成樂觀豁達的性格。高校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不僅要使他們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培養他們具有豐富細膩的情感、高尚的審美情趣,具備寬容博愛的精神。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感染力具有較強的思想教育作用,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四、結語
大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教師不能僅靠課堂上枯燥的知識灌輸,教師需要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多地去引領學生如何閱讀與思考。高校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不是靠短短的幾節語文課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堅持,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思考的習慣,使他們形成嚴謹的思維能力。高校語文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在新時期發揚光大,盡力宣揚人文精神與科學理念,體現大學語文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高校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素質教育,既可以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美德,也有利于培育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對提高我們國家綜合實力與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