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智慧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項目建設,對智慧化綜合交通運輸管理平臺的設計進行論述。智慧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的開發,其重點是危貨、客運監管,平臺需要滿足大數據智慧采集、分析、判斷,自動生成納管企業安全生產標準考核結果、信譽考核結果、企業信用結果并具備事前提醒網上辦證,事中、事后違法線索判斷等功能。
關鍵詞:智慧化管理平臺;互聯網+;大數據
0 引言
為進一步提高城市交通運輸行業綜合安全監管水平,建立完善區域交通運輸管理體系,擬采用“互聯網+”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視頻監控、網絡通信、計算機分析處理等技術手段建設智慧化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平臺,實現對城市道路運輸、水路運輸、機動車維修、出租汽車、軌道交通等行業的動態監控和跟蹤管理。
在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互聯網+大交通、大數據+大交通的智慧化管理模式作用,首先考慮建設綜合安全監控智慧化平臺,為城市危化品安全監管、客運安全監管提供信息化智慧化支撐,實現對危化品運輸車輛、客運車輛的來源可循、去向可溯、狀態可控,提高城市區域安全水平。該平臺是對現有業務監控系統進行植入或升級改造,用“互聯網+”的模式,創建適合建設城區實際的技術監管手段和措施,實現交通運輸監管、決策、公共服務等功能,并與現有的業務系統相比有顯著性的提升。在技術方案上還會考量人臉識別、電子標簽、5G應用等方案。
1城市交通現狀與需求分析
1.1城市交通現狀
一方面,在納管企業、車輛進行監管方面,目前以企業上報資料,監管機構抽查的方式進行管理,還不能夠做到全面監管納管企業及車輛,在“突發事件響應”方面,也存在調動外部資源困難等問題。另一方面,在城區“兩客一危”車輛監管方面,受到納管車輛監控系統功能不足、外地入區車輛屬地GPS、北斗管理權限、之前系統存在信息孤島等問題的制約,無法做到對這類車輛的有效管控。另外,在實施行政執法方面,主要采取人工方式,執法過程無法進行有效的記錄,立案處罰過程也采取人工線下方式進行,不能適應當下電子化執法的新要求。
1.2 需求分析
通過建設智慧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提升對納管企業及車輛安全監管能力,實現“雙重預防機制”線上運行,“突發事件響應”能力顯著提高;提升對“兩客一危”車輛的有效管控能力,實現“智慧分析、識別違法問題車輛,自動提示違法線索,主動進行安全防御”;提高業務辦理電子化水平,實現“企業少跑路,數據多跑路”;提高運管執法電子化水平,實現“執法檢查全流程記錄,立案處罰全網上辦理”。
2 總體規劃方案
2.1平臺建設原則
1.需求為導向的原則
系統建設實施之前要切實做好交通運輸管理調研工作,掌握系統建設的各級目標,為后續建設實施、確定業務模型、業務功能等提供依據。
2.集約化建設原則
根據現有運行系統及已建系統,平臺需采用集約化建設原則,涉及的數據采集、智慧化分析、指揮調度等功能模塊需采取自建+對接的方式進行建設,不僅可以有效節約建設投資,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建設效率。
3.適度超前原則
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構建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需要充分調研現階段國內外與本平臺相關的技術可行性,并充分論證未來信息化技術發展的趨勢(如5G應用等)對本系統的促進作用。
2.2技術要求
1.開放性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建設需依據開放標準建設平臺,以便有利于建設、運維及擴展,需要基于資源及能力API接口的規范化,實現對內、對外的開放性。
2.模塊化、易擴展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建設需實現前后臺的松耦合、功能單元的松耦合,系統部署模塊化。需保障系統規模、系統功能可靈活擴展。
3.可運營、可管控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對智慧化大數據分析、判斷平臺聚合的海量數據,需提供統一運營管理支撐。除此之外還需提供全程、端到端的安全監控管理。
4.可運維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對各子系統及功能模塊的運行,需提供統一運維管理工具。
3 總體架構需求
3.1系統總體架構需求
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需要進行企業數據、車輛數據采集,并通過智慧化平臺實現大數據的分析、判斷,滿足對納管企業、車輛的日常監管,并自動輸出各項監管工作的考核結果并滿足對進入城區的車輛動態信息實時監管,自動輸出車輛違法線索。平臺將大數據智慧分析結果,通過統一的智慧調度中心進行調度,實現通知、提醒企業事項(如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服務提醒),實現通知監管部門進行精準化監督管理及違法事件處理等。
3.2危貨、客運總體架構需求
危貨、客運監管是平臺開發的重點,在平臺總體架構需求的基礎上,滿足大數據智慧采集、分析、判斷,自動生成納管企業安全生產標準考核結果、信譽考核結果、企業信用結果并具備事前提醒網上辦證,事中、事后違法線索判斷等功能。平臺需要滿足現有系統、本平臺建設系統、外部部門等三方面的車輛動態數據獲取需求,并進行大數據智慧采集、分析、判斷,自動輸出車輛動態違法線索結果。結果通過統一智慧調度中心進行調度,實現通知、提醒企業事項;實現通知監管部門]進行精準化監督管理及違法事件處理等。
4 平臺總體技術架構
智慧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技術架構主要包括:用戶界面、現有系統對接軟件開發、外部系統對接軟件開發、綜合交通運輸管理平臺建設(包括數據采集各個功能模塊、大數據智慧分析、智慧化指揮調度中心等)。
4.1技術選型
智慧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技術選型基本要求如下:
1.采用主流語言和技術,基于分布式計算技術進行系統架構設計和系統開發,系統采用多層架構的體系結構,應充分考慮到系統今后縱向和橫向的平滑擴張能力。
2.基于大型關系型數據庫運行。支持Oracle、DB2、SQL Server等多種數據庫,Socket、FTP、EJB、XML、HTTP、JMS、Email、Web Services、CORBA、RMI等多種協議,快速實現對各種數據源、信息源以及各種應用系統的無縫銜接。
3.可基于UNIX、Windows或者Linux操作系統部署運行,可支持云計算部署。.
4.管理平臺可支持Tomcat、WebSphere、Weblogic等主流應用服務中間件。
5.交換平臺的核心需基于SOA架構及ESB技術,可以隨應用需要靈活擴展。
6.平臺具備認證、授權、傳輸層安全、加解密等安全手段,為數據和服務交換提供安全環境。
4.2 業務辦理電子化服務
智慧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業務辦理電子化服務是提高業務辦理電子化水平,實現“企業少跑路,數據多跑路”的重要手段。該平臺的業務辦理電子化服務采用Flex富客戶端的界面。Flex操作性能夠和傳統的B/S、C/S相媲美,提供更豐富、更友善、易用性更強的界面給用戶,同時互動性更好,而開發效率卻大為提高。Flex支持多種服務器語言(JAVA、.NET、PHP)及主流框架(Spring、Hibernate).與Java結合后相當強大,能充分利用Java的資源背景。擁有豐富的組件和第三方組件,對企業級的數據匯總和業務流程展現力較強。借助FlashPlayer的安裝普及度,輕松實現跨瀏覽器跨平臺,框架設計重用性高,有利于模塊化設計。
Flex內建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原生組件,因此為程序員提供了方便、易用的API。特別是最新的更新中已經包含了對H.264編碼協議的支持。和傳統的B/S相比,Flex能夠更方便的實現全雙工的消息通信。對于某些特定的應用,需要實時從服務器Push消息給Client,Flex提供了方便的解決方案,突破了傳統的HTTP消息基于Get/Post被動請求的模式。
參考文獻:
[1] 趙光輝.大數據交通:從認知升級到應用實例: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2] 劉干.5G時代的智慧道路交通:同濟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
馬蓉(1979-),女,天津市人,碩士研究生,教師,工作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電子科學與技術,物聯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