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唯然
若是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戴家埔中心小學走一遭,你會發現無論是硬件設施是校園文化,戴家埔中心小學在當地都是鳳毛麟角的——標準的塑膠跑道、富有實效的1+1興趣課,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理念等等,這些都讓這所中心小學成了當地獨樹一幟的存在。而這一切,都是薛開明擔任校長五年之內一手促成的。
在教育之路上,薛開明的字典里從來沒有“放棄”二字。十年前他跳進滾滾洪水之中,把當年鹿坑小學門前唯一一座木橋上被洪水沖走的橋板搶救回來;十年之后,他敢于在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接手無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都倒數第一的戴家埔中心小學。
那時的戴家埔中心小學是什么樣?地處遂川縣西部最偏遠的山區,距離縣城76公里;學校連續九年沒有校建項目,校舍破爛不堪還數量不足,師生只能擠在敬老院九十年代初建的房子里授課;操場道路都是泥土,綠化、美化、信息化通通為零。遂川縣窮,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而戴家埔鄉更窮,是遂川縣的最貧困鄉。因為山中勞作無法解決溫飽問題,大量中青年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數量接近三分之一。就戴家埔中心小學一所學校,全校837名學生中就有230多名留守兒童。而這樣的學校根本留不住老師,在校老師各覓出路回縣城上班。而縣里想提拔骨干老師來校做教導主任,大家只要一聽到“戴家埔”三個字便通通拒絕。如何改善校園環境,如何創建校園文化,如何留住優秀教師人才,如何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這四大難題成了剛上任的薛開明面臨的最大挑戰。
從最破學校到“美麗校園”
沒錢翻修校舍,薛開明厚著臉皮一次又一次地準備圖文資料,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邀請領導來學校做現場考察,爭取了不少的校建資金。
薛開明不放棄任何一個有希望的資源。香港宣明會有一年去遂川考察,得知這個消息的薛開明,以“住宿生張莉莉的一天”為重點展示材料,匯報給了香港宣明會考察組。最終,宣明會以張莉莉同學的故事作為原型材料在香港散發募捐宣傳單,促成了為江西山區學校“饑餓八小時”的公益活動,募捐一百萬元。縣教體局再配套撥款274萬元,一舉幫戴家埔中心小學解決了所有翻修校舍的資金問題,學校因此建成了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和食堂。
房子建好了,可校園道路和操場的泥濘問題仍亟待解決。薛開明在縮減開支的同時又抓住了建校六十周年這一“天時”,舉辦了一場建校六十周年的文藝匯報演出,誠摯地邀請了一批事業有成的校友與當地的企業老總參加。在最感人的兩個節目中間穿插了校慶捐贈環節,募集捐款21萬元,啟動了校園運動場修建項目,而當地的金達化工廠還現場解決了翻修校園道路資金的問題。
硬件都解決了,薛開明又盯上了學校的綠化與信息化。他把節約下來的辦公經費重點用于美化校園和增添多媒體教學設備上。到2014年,短短兩年之間,薛開明便讓學校蛻變成了當年遂川縣農村學校里最有檔次的一所,同年,戴家埔中心小學被評選成了吉安市首批“美麗校園”。
助力成長,留住老師的心
要想建立學校辦學理念、創設校園文化,其根本還是在于人。要想留住老師的心,讓在校學生產生歸屬感,薛開明很下了些功夫。
教師的培訓雖然每年都有,但名額極少,作用不明顯。要讓老師們感覺到跟著自己能有奔頭,就要讓老師們享受到“教育的幸福”,為此薛開明不吝重金,制定了一系列針對老師的培訓活動——“名師引領”計劃,讓老師走向全國參加真正的名校名師觀摩活動;“青藍工程”,讓本校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一對一幫扶新老師成長;“送教行動”,讓本校老師去別校上公開課,接受更大的挑戰;“同課異構”磨課比賽,每年一個授課主題,讓同年級的老師相互切磋,共同成長;“書香之師”評比,學校提供閱讀經費,開展閱讀沙龍,每學期舉辦評比活動,鼓勵老師大量閱讀,自我提升;及時發現并鼓勵表彰優秀教師,樹立教師身邊的榜樣。比如江西省首屆十大最美鄉村教師李堂華、吉安市首屆十大最美教師古忠亮,他們原本都是學校的普通老師。但因為薛開明這位“伯樂”,讓兩位老師的優秀事跡得以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看到。兩位老師獲得了榮譽,也激勵了學校的其他老師以此為榜樣,創優爭先……除此之外,薛開明還竭力維護教師權益,對于少數家長無理取鬧的事件,他態度強硬,堅決保護教師,讓他們感受到作為教師的幸福感與尊嚴感。
有了尊嚴感、幸福感與成就感,又有了更長遠的目標,戴家埔中心小學的老師們從此告別了以往一盤散沙、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地混日子的狀態,真正地擰成了一股繩,讓學校的教學教育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兩張小紙條
在上任的第一年里,薛開明為了讓學校有所起色,狠抓成績,對老師的考核重點也是學生各科的平均分,但他很快便發現,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對學校并不是很喜歡,他們大都被迫上學,甚至有個別孩子怕進校園,被家長打著罵著,“捆”進校園。
2013年的春天,薛開明在學校的留守兒童信箱里發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有一個孩子給他留的一句話:“校長,我雖然成績不好,但是我可以學做一個好人!”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他,他第一次意識到要想真正改變學校的校園文化,他要重視的遠不止學科成績。
這便是薛開明開設“1+1”素質興趣課的緣起。2013年下半年,薛開明正式開始了對興趣課的摸索。
為了最大限度保障孩子們興趣課程的學習,薛開明不僅因地制宜地開設了陶藝、葫蘆絲、竹竿舞、花藝、剪紙、足球等22門藝術體育興趣課程,還給孩子們提供了每周兩個下午至少四個小時的興趣課學習時間,而住校學生還能選擇每天早自習時間為興趣班選修課,保證早上起來能練習一個小時。
漸漸地,薛開明發現,興趣課對于孩子們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別是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能在興趣課上找到以前從未感受過的歸屬感與成就感。為了讓孩子們真正有所得、有所成長,薛開明要求每個班都要做到有計劃、有過程、有考核、有展示、有成果、有競賽、有表彰。每個興趣班都要有周賽、月賽、季賽。學校還重點打造了一些精品校賽,比如“戴小好聲音”“戴小跳繩王”“戴小才藝之星”等等,而每一年的“七彩夢”藝術節更是孩子們匯報成果的最大平臺。有許多學生因此走出了校園,參加了全縣乃至全省、全國的才藝比賽,斬金獲銀,成績斐然。連續三年斬獲“戴小好聲音”的陳玉立同學,2017年5月參加“唱響遂川”歌手比賽闖進前一百強,同年暑假,她參加芒果TV新童星遂川選區大賽,進入了全縣前五強。而在2017年下半年遂川縣第11屆藝術節文藝匯演上,朗誦班的表演節目《國旗頌》拿到了一等獎,并參加藝術節公演,是遂川山區學校史無前例的零的突破。而同年12月初,蘭曉涵同學在全省青少年課外教育展示會陶藝組的比賽中捧獲省級一等獎,成了遂川縣首個在該項目中獲獎的同學……豐富多彩的特色素質興趣班讓孩子們發現自我,身心自由地在興趣的引領之下探索、成長。
2016年冬天的一個下午,薛開明收到一名學生悄悄塞給他的一張紙條,上面畫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彩虹下面,學生這樣給薛開明留言:“謝謝校長,是1+1興趣課讓我發現了更好的自己!”這是一名一直以來文化課成績都屈居人后的“差生”,在上興趣班之前,他一直很自卑,但他卻在興趣課中發掘了自己的潛質,成了興趣班的佼佼者,找回了自信并得到了老師與同學的認可。
時隔三年的兩張小紙條可以說是薛開明這幾年帶著全校師生共建校園文化最清晰的縮影與最有力的見證。薛開明說,希望戴小的校園能給孩子心底播下更多幸福與希望的種子,幫助他們開出屬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讓留守兒童心靈不留守
戴家埔中心小學留守兒童的數量占全校學生總數的接近三分之一,為了幫助留守兒童真正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讓他們在遠離父母的情況之下仍然能夠收獲溫暖與關愛健康成長,薛開明帶領學校師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從2015年冬天以來,學校與遂川縣龍泉社工服務中心緊密合作,邀請中心志愿者來學校開展“守望春天”“安全之花”“扶自立”等大型主題活動,每次活動參與師生數量達三百多人,發放留守兒童禮物200余件。學校還配套開展了“留守兒童”信箱回復、心理疏導,對留守兒童進行個案心理輔導59次,防性侵講座等等活動,給留守學生帶去關愛與幫助。
2015年,一名叫瑩瑩(化名)的學生轉入學校。一周之后,班主任向心理咨詢室負責人反映瑩瑩性格太過內向,基本拒絕與人交流,是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得知這一消息,學校迅速組織老師去她家家訪了解情況。原來,瑩瑩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她因為沒有頭發,常年戴著帽子,在村小的時候被人偷偷摘過帽子,受到同學的嘲笑,這之后,奶奶就不讓她出門和人交流了。在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學校聯系了龍泉社工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吳老師,吳老師根據瑩瑩此前的遭遇制定了詳細的關愛計劃:她首先跟瑩瑩展開了一對一的溝通,在取得瑩瑩信任之后,吳老師要求班主任采用小紙條交流的方式和瑩瑩做初步溝通。班主任為瑩瑩購買了假發替代帽子。在這一切前期準備工作都完成的情況之下,班主任又在吳老師的指導下,分三周在班上舉行了主題班會,每一次主題班會都包含一個小游戲,要求學生分組共同完成游戲任務,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必須要溝通合作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完成任務之后,老師會立刻獎勵孩子們最喜歡的小玩偶或者是熒光筆一類的小禮物,并且會挨個擁抱這一組的孩子們,同時,全班同學也會為游戲通關的同學熱烈鼓掌一分鐘。在大家為瑩瑩熱烈鼓掌的時間里,她既害羞又開心,激動得滿臉通紅,那也是第一次,瑩瑩對著全班同學說了一聲“謝謝”。經過一學期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愛護,瑩瑩最終戰勝了自己,不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在班級的新年晚會上,她還擔任了主持工作。
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在這樣巧用多方資源,抓親情、重管理,求融合的理念關愛之下變得更加熱愛校園、 熱愛生活。
八年以來,戴家埔中心小學在薛開明的引領之下脫胎換骨。而打造一所富有鄉村特色、充滿愛心、讓人幸福,讓孩子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一流示范性農村小學,薛開明仍然在路上。他期待校園環境美如畫,是花園;他期待教學設施現代化,是科技園;他期待校園里有五畝菜地,五畝果園,是農業博物館;他期待校園富有人文精神,潤物細無聲,是孩子的成長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