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妍佳
摘要:伴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語文學科的受關注程度日漸提升。其中,為了幫助高三學生積極備考,讓他們不僅能夠在考試中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更將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需重視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指導。從而,打破傳統(tǒng)的備考教學指導局限性,促進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視野、扎實的文學功底與良好的分析能力。在此,筆者結(jié)合自身工作實踐經(jīng)驗,立足于新高考視閾下,淺議提升高三學生語文閱讀理解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新高考;指導;高三;語文閱讀理解;方法
引言:新課標全面落實,讓教師在指導學生沖刺階段的復習備考中,更重視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畢竟,為促進學生顯性學力與思維能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應優(yōu)化教育教學模式,梳理教學指導架構(gòu),形成明確的施教目標。通過對最新高考語文試卷的分析,可看到試卷內(nèi)容主要包括現(xiàn)代文、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及寫作等四部分內(nèi)容。著眼于新高考背景下,推進高三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指導,應當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其核心素養(yǎng),落實多元教學。
1、關于對高三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指導背景的分析
1.1高考語文的考試內(nèi)容與方向概述
從高考語文考核的重點看,在聚焦“立德樹人”價值理念基礎上,注重考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并且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應用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此,筆者以2020年高考全國卷Ⅰ卷的現(xiàn)代文閱讀為例:在“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核中,試卷素材選擇了湯一介教授的《“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一文,該文立足于考察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使學生具有弘揚與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美德的意識,其較為鮮明的體現(xiàn)了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圍繞“為何‘孝有這樣大的意義?”展開論述[1]。在“實用類”文本閱讀中,則選取我國的“新基建”和抗擊疫情的關聯(lián)性文本,閱讀材料既有跨學科特征,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時代責任感,也巧妙地包含時事,旨在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從而傳遞實用性閱讀的“應用”價值。可見,教師應關注教學整合問題,在備考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2當前高考語文備考指導存在問題
現(xiàn)階段,高中學生語文閱讀存在以下不足:閱讀信息的篩選、整合能力相對較弱,缺乏對現(xiàn)代文閱讀重要素材的理解與提煉。在古詩文閱讀時,學生存在古漢語詞匯積累不夠,對古詩文深度理解能力不足等現(xiàn)象。在復習備考時,存在重視“做題”、輕“閱讀積累”的教學問題;學生將學習精力過多放在了“題目”的處理技巧上,缺乏對語文閱讀素材的有效積累。傳統(tǒng)閱讀教學忽略了學生理解內(nèi)容的主觀表達,影響了閱讀教學成果的轉(zhuǎn)化。
2、新高考視閾下指導高三學生語文閱讀理解方法
2.1趣味引導,注重知識積累
隨著語文新高考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要求的提高,傳統(tǒng)的技巧型閱讀教學已經(jīng)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尤其是高考語文試卷對學生提出了情感理解與認知能力的全新考核要求。因此,高三語文閱讀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其自學意識。進而,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重技巧、輕感受”問題,通過賦予趣味理念,讓學生在愉悅狀態(tài)下,參與閱讀學習,形成扎實的知識積累。教師在備考過程中,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施教理念,通過選擇多樣性、具有時代性的閱讀素材,鼓勵學生開闊自身的知識視野,讓他們升級認知意識、具有人文素養(yǎng),并應重視教學融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同時,該過程也讓學生對閱讀教學形成新的趣味理解,實現(xiàn)從素材閱讀向理解能力的有效轉(zhuǎn)變。
2.2合作探究,注重品味閱讀
在高考“有效備考”理念指導下,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調(diào)動他們參與語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實施合作探究、密切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自由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智慧碰撞。從而,對閱讀材料中具體詮釋的情感形成“悅讀”認知,帶動學生深化閱讀理解[2]。在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之后,要注重品味閱讀材料中所包含的情感,加深他們對閱讀文本的情感理解。以《荷塘月色》為例,學生在閱讀學習時,要注重細細品味本文在語言應用和詞語結(jié)構(gòu)方面的“美學”內(nèi)涵。只有反復閱讀、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到本文在修辭手法上,將荷葉、荷花描寫得“栩栩如生”。在寫作手法上,則多次使用了排比、通感等手法,賦予了本文獨特的情感詮釋。并且,這樣的閱讀理解指導方法,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3分層復習,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顯得愈發(fā)關鍵,這不僅因其在考試中占有較大比重,更事關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可以說,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提煉、概括、語言、思維及認知水平等綜合反映。但為了獲取高分更使學生沉溺與題海中,千人一面的教學指導方法,會使部分學生產(chǎn)生倦怠感,反而起到適得其反的施教效果。為了使閱讀理解教學能夠有的放矢,既能促使學生保持學習、閱讀熱情,又能更具針對性,可以分層輔導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教學指導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例如:教師可依據(jù)對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表達水平、分析能力等加以綜合評估,對其實施分層。繼而,形成層次化教學指導策略。讓語文素養(yǎng)良好、思維敏捷的學生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群文閱讀,對其進行能力“拔高”;對于語文素養(yǎng)一般、理解能力欠佳的學生,教師可依照考試要點,著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使其提取關鍵信息,進行整合與問題分析;面對語文基礎欠佳的學生,教師需在循序漸進的教學指導中,使其重拾學習興趣、建立備考的自信,通過“進階”訓練,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3、結(jié)語
綜上所述,立足于新高考視閾下,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閱讀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打造高效復習課堂、助力學生“悅讀”,是高三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3]。因此,在當前高三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氛圍,積極發(fā)揮信息化教學、多元教學的優(yōu)勢,讓學生注意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使其具有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讓高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水平得以“雙向”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文峰.高三閱讀教學指向性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3):30.
[2]趙允剛.高三語文復習課的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5):28.
[3]劉朋宇.閱讀法在高三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