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紅
“數學學習困難生”指的是智力屬于正常范圍,但在數學學習上有困難,難以達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他們學習吃力,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普遍較差。這些學生與同齡的大部分學生相比,在學習上有明顯的困難,需要特殊的教育措施給予補償。如果不注意加強對他們進行輔導和轉化,一是很難提高班級或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二是這部分孩子中的有些人有可能因此而沉淪,今后成為社會的負擔和不穩(wěn)定因素。
本文結合小學一年級數學“學困生”的特點,談談對這類學生的轉化與提高。
一、摸清“學困生”的基本現(xiàn)狀,為對癥下藥做好準備。
需要掌握的個人資料包括:1.學困生個人的一般情況。2.學困生的個性心理特征。3.學困生各方面發(fā)展的情況:思想品德情況、各科尤其是數學學習情況。4.學困生生活小環(huán)境情況。
二、強化個別干預措施,促進轉化提高的形成
1、結合“學困生”的相關情況,建立“三卡”,突出動態(tài)管理。
即“學困生典型事件觀察記錄卡”,“學困生個案談話記錄卡”,“教師家長聯(lián)絡反饋卡”三種卡。例如:結合“三卡”的綜合功能,可以運用"習慣表"轉化學困生。教師要在家長的配合下,師生共同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轉變計劃。通過將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良習慣逐一列舉,在老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幫助下,教育學困生每天克服一點壞毛病。在監(jiān)督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經常鼓勵學生,適時地表揚學生的進步,增強學生改掉不良習慣的自信心。同時在此教育方法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要讓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遷就學生,可以采取獎勵與懲罰并用的原則來教育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如果學生的某一毛病已經改掉,就從計劃表中刪除,如此長時間堅持,就會取得明顯的效果。
2、實施“四項優(yōu)先”,為學困生提供成功機會。
一是“就座優(yōu)先”。即在排座位時,讓學困生坐前面,以便教師直接看到學生的筆記、演算、作業(yè)情況,真實地了解“差”的原因:是不愿學,還是不會學;是知識缺漏,還是學習習慣差。這樣有利于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學困生數學成績。另外,讓學困生坐前面,有利于聽清、看清;處于老師眼皮底下,還有利于學困生集中注意力。二是“課堂回答、課堂板演優(yōu)先”。教師在備課時,要優(yōu)先為學困生做好“問題的設計”,對于較難的問題,可以先讓成績好的學生回答,然后再讓學困生補充或者回答,兩者都給予鼓勵。對于相對簡單的問題和練習,讓學困生首先回答優(yōu)先板演,一方面,能鍛煉他們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其解題能力,并通過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困生的思維。另一方面,教師還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得到信息反饋,有助于教師在課內或課外開展針對性的補缺補差。三是作業(yè)面批優(yōu)先,對于學困生,加強數學作業(yè)面批的力度和頻度,實施邊批改邊指出錯誤之處,再當面指導訂正,直至做對為止。堅持做到耐心細致,不厭其煩,持之以恒。四是“課余輔導優(yōu)先”,針對學困生的學習現(xiàn)狀,做到每日進行基礎輔導,每周實施重點小結指導。
3、優(yōu)化課堂結構,教學形式豐富多樣。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對于小學生來說,上課后5分鐘到20分鐘這段時間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在此時段內,學生注意力容易集中,興趣維持較好,大腦思維活躍。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嘗試設計下列課堂結構:基礎訓練5分鐘;導入新課2分鐘;講授新課15分鐘;嘗試練習6分鐘;課堂作業(yè)10分鐘;課堂小結2分鐘。這種課堂結構能夠為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在構建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上,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經常變換教學形式,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時時刻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激發(fā)學困生的參與興趣。只有這樣,全體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才會高度集中,思維敏捷,發(fā)言積極。
4、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
(1)低起點。由于學困生基礎較差,因此教學的起點必須低,整體上以加強數的計算為起點。
(2)多歸納。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給予學生多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條理性和規(guī)律性。
(3)勤練習。由于學習困難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因此單調不變的教學模式易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時間就短的學生學習注意的分散。教學中將每節(jié)課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讓自學、講解、提問、練習、學生小結、教師歸納等形式交替出現(xiàn),這樣調節(jié)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大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課堂活動形式多了,學生中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講閑話等現(xiàn)象大大減少了。
(4)快反饋。學習困難生由于長期以來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數學學習往往需要多次反復才能掌握知識。這里的“多次反復”就是“多次反饋”。 老師在安排作業(yè)時,盡量考慮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習能力,設計不同的題型,布置難度各異的題目。教師對于作業(yè)、練習、測驗中的問題,應采用集體、個別相結合,或將問題滲透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等手段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同時還要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隨時調整教學要求、教學進度和教學手段。由于及時反饋,避免了課后大面積補課,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快反饋”既可把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激勵,樂于接受下一次學習,又可以通過信息的反饋傳遞進一步校正或強化。
5、加強個人針對性學習技能指導。
基于學困生在學習中的障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更要注重其學習技能的指導訓練,尤其是要從讀書方法、識記方法、思維方法等方面加強指導。要在教學中穿插比較、概括、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并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強化應掌握、運用、鞏固的學習方法,如觀察的系統(tǒng)性和順序性;記憶時運用重復方法、聯(lián)想方法、分類方法等。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大江”。相信我們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從關心學困生的點滴做起,無論是對于學生個體,還是對于班集體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都將有欣喜的收獲!個過程。思是思維活動。感覺和現(xiàn)象只是人們的向導,要想深刻理解,抓住其實質,還必須經過學的獨立思考,要促使學生養(yǎng)成善思、勤思、深思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向學生講述一些常用的思維方法,如反向思維方法,即假設否定老師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思是聽的深化,思又是理解力的的源泉。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