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
摘要:幼兒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由此對幼兒的教育目前在我國是比較受重視的。幼兒雖然年齡尚小,但是他們的腦力、智力等都是處于快速發展期,這個時候對其進行必要的開發是有必要的。社會對于幼兒的學前教育已經在逐漸重視起來,與此同時也發現了學前教育的教學策略有一定的問題,因此本文主要就是對學前教育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學前教育;教學;策略;分析
幼兒階段的教育對于孩子們的未來發展是有重要影響的,所以在幼兒階段就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德育、知識等各方面的培養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把好學前教育這一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縱觀我國的學前教育情況,并不是十分樂觀,在其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所以,對于要怎樣搞好學前教育相關人員要深入思考。
一、目前幼兒學前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問題
搞好學前教育就是要對幼兒進行良好、正確的教育,這對他們今后的發展有直接影響。但是縱觀我國當前的學前教育并不是很好,其中最主要的阻礙因素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缺陷。目前我國的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結構,所以家長對孩子加倍的寵愛是肯定的,甚至有很多家長對孩子是溺愛的,而且家長由于忙于工作,對孩子的陪伴是不夠的,也少了和孩子的溝通。造成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很差[1],對家長產生過分的依賴心理,這些情況都會對學前教育造成阻礙。此外,家長的思想不與社會接軌也是個問題,目前我們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綜合素質高且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很多家長的理念還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理念,認為只要學習好,能考高分就行,不重視對孩子個人能力、思想品德等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是不利于孩子全面發展的。還有就是家長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長意識不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學前教育是沒有必要的,所以不能對學前教育產生足夠的重視度,進而就使得學前教育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
2.家園合作存在一些問題
要搞好學前教育工作離不開家校配合,但是這點在實際工作中實施的并不好,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之間存在較大的分歧,兩者的合作至今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問題。例如:幼兒園教育比較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重視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家長卻不認同這一教育理念,他們認為還是學習基礎文化知識較為重要,這樣的意見不統一就會嚴重影響到學前教育的配合效果,合作不順利,當然會阻礙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新時期幼兒學前教育的優化策略方法探究
1.努力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家長因素,家長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學前教育的時候,家庭教育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所以,為了使學前教育達到理想的效果,不斷提升幼兒的心理健康、個人綜合能力水平,那么家長就要跟上新時代的形勢,不斷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當前的社會不比以前,并不是只要能夠取得高分就是達到了教育的目標,現在是比較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他們不僅要在文化課方面取得好成績,而且還要不斷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思想品德以及個人交往動手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養成是未來社會人才所必須的。所以,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對于孩子錯誤的行為方式不能放縱,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要慢慢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自己能夠做的家長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明白自己需要負責的事情就要負責到底。此外,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也要對他們的受挫能力有一個加強,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由此,老師在實施學前教育的過程中要經常與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使家長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有所改變,以此不斷促進學前教育的順利實施,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2.要不斷優化教育教學方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也不斷提升,在目前的學前教育過程中,由于科技的發展,因此許多幼兒都借助于網絡對此有一定的了解,以前的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幼兒的要求了,不能對他們有較大的吸引力,這樣就直接造成學前教育效果不佳。所以,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與現在的社會形勢和科技的發展情況,要不斷改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不斷豐富教學方法,以進一步的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提升學前教育的教學效率[2]。
三、小結
總之,對幼兒來講實施學前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優秀且良好的學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對幼兒進行教育教學與促進他們發展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教育環節,良好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也對祖國未來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學前教育,不斷提升教育效果[3]。
參考文獻
[1]王璐.關于學前教育游戲化教學策略實踐探討[J].人文之友,2019,000(013):288.
[2]邵娟娣.探究游戲教學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應用策略[J].消費導刊,2017,000(007):100.
[3]張妍.當前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商品與質量,2012(s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