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東 戴詮力 黃少蕓 楊夢 袁冰潔

摘要: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中,如何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突破創新,將民族文化融入特色教育中,一直受到教學界的廣泛關注。為全面提升山區教學質量,教師可通過深化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創設民族傳統文化良好氛圍、打造傳承并精細管理相關實踐活動。以傳統文化滋養、哺育當代青年,推成出新,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認識并理解民族文化,使山區教學質量獲得全面提升。
關鍵詞: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山區教學質量
作為當前學生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一直以來都備受教育界專家和學者的關注。教育部曾發文強調現階段的小學教育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入教材,讓教師在授課中向學生灌輸愛國情感,用傳統美德提高道德修養,在傳承創新中增強文化自信。為此,在小學教育特別是山區教學中,需要將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扎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苗”,伴隨學生的成長成才不斷壯大并結出新的民族文化精神之果。
一、構建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環境
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每一位學生都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成長,而成長在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個體,其認識和學習事物的模式、行為準則和價值導向等也不盡相同。因此,每一位學生需要在自己特有的文化環境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此得到最適合、最有效的全面發展,在潛移默化的特色民族文化感染下形成獨特個性和獨立人格,成為符合文化發展的可用之才。正因如此,現代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摒棄傳統以傳授文化知識為主的單一教學理念,重視并強化構建民族傳統文化教學環境,在構建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課堂中遵循環境育人的教學理。
將學校構建成為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育人場所,就是需要將當地特色民族文化融入教學全過程,把學校環境、學習環境與教學環境打造成為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場景化課程。其一,在學校走廊、班級公共區域中突出展現瑤族傳統文化元素的象征,利用櫥窗、窗花、圖標、展板、墻飾、展臺,向校內外人群廣泛傳播瑤族的風俗文化、歷史故事、人文地貌、手工技藝等等。
二、開展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
文化源于實踐,發展基于實踐。為秉承“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辦學理念,堅持“打造特色,辦現代民族優質學校”的辦學目標,確立“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達標”的超常規發展思路,學校還應狠抓教育教學實踐管理,強化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在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特別是瑤族文化教育的全過程中,只有將優秀民族傳統內化為學生的文化素養,外化為切實可行的動手能力,才能培養學生掌握技能、了解傳統、認識文化、傳承思想和創新發展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基于實踐目標,全身心投入到為學生構筑實踐平臺的事業中,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學習心態和創新發展的傳承理念,真正投身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實踐中去。實踐內容與方法如下表1所示。
“實踐是思維創新的現實棲居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憑借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來實現思維創新和文化創新,促進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展并不斷壯大。
三、重視地方傳統文化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下,不同個體的智力結構和智力特征同樣具有明顯差異。素質教育應該因人而異,在綜合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后,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獨特經歷和文化習俗,承認學生在社會背景、文化水平、智能背景、行為能力、態度價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師需要在文化教育中重視地方傳統,在此基礎上方能進行個性化教育,最終全面形成適合學生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
四、關注民族傳統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與“民族文化教育”作為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現已在全國各大高校中推廣應用。《詩經》中說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都將傳統文化中“舊邦新命”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中華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中不乏優秀的傳統文化,他們在傳承中也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在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中傳承發揚,開拓創新。
關注民族傳統文化創新不僅是文化育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集中體現,更是全面提升山區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在傳承的思想下創新,在創新的精神下汲取,在汲取的目標下發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凡益之道,與時借行”,歷史上的論述已經將創新精神與變革思想昭告天下。
五、總結
站在新時代背景的起點上,身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我們更應全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深化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全面提升山區教學質量。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精神”的時代重任,肩負起傳承本民族文化的社會責任,擔任起民族教育的角色,培養新一代國之棟梁,促進民族多元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