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李國剛
一場“鬧劇”引發的思考
21年前,屈倩清從師范學校自然教育專業畢業,本應成為一名專職的自然學科教師。但當時的普遍現象是,自然這種“豆芽”學科教師,都是要兼任語數英學科教學。所以,在任教自然學科的同時,屈倩清還要教語文。她在語文學科上花費的時間較多,對自然學科教學的研究就越來越少。本想著教學生涯就這樣理所當然地“混”下去,直到一次自然課上,一個學生啟發了她。
這節課的內容是研究生物與環境變化。課前,屈倩清安排學生帶蚯蚓到課上進行觀察,她有點害怕蚯蚓這類小動物,計劃著讓學生自己觀察,然后做個總結,這節課就算是完成了。
誰知到了自由觀察時間,一聲尖叫打破課堂的和諧,原來是小琪在惡作劇。小琪常常想到鬼點子捉弄同學,讓老師頭痛不已。這次,她帶了一條體型巨大的蚯蚓,在自由觀察時間故意放在一個膽小的女生面前擺弄,想捉弄這位女生。屈倩清意識到,一定要處理好這件事,否則以后都難以順利實施教學。
于是,屈倩清問小琪:“你為什么不怕它呢?”“我覺得它很有趣。”小琪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把那條大蚯蚓放在自己手心擺弄。屈倩清順勢引導:“真好,我們學習自然科學,首先要做到喜歡。你想想,蚯蚓沒有腳,它是怎么鉆進土壤里生活的?它鉆進土壤里,土壤發生了什么變化?”小琪出現了若有所思的樣子,開始和同學認真觀察起來。
一場“鬧劇”,被巧妙化解。此后,小琪在自然課時再也沒有出過“狀況”,她的奇思妙想常常在自然課上大放異彩。看到小琪的變化,屈倩清思考:其實,有很多像小琪一樣的孩子,他們求知欲強。作為一名學習自然教育專業的老師,就是要把孩子們對自然界本能的好奇心,引導到對科學的熱愛上來。
屈倩清從此立志:無論條件多么艱難,也要上好每一節自然課,讓每個孩子都愛上自然科學,學會探索自然。
把“自然”融入課堂
有了目標,屈倩清努力克服教學中的難題,踏踏實實上好每一節課。但現實總是事與愿違,她不得不面對重重困難。
她首先碰到的困難就是實驗材料的準備難。屈倩清所在的學校沒有專職的實驗員,一切都得自己來。上好一節自然課準備材料和收拾材料要花兩三節課的時間,這對還兼教其他學科的教師來說是吃不消的。
為此,屈倩清在每個學生實驗小組挑選了一個小實驗員,讓他們按要求幫忙準備材料和收拾材料。只用了幾周時間,這些小實驗員就可以幫忙整理得井井有條了。這不僅大大減少了教師工作負擔,還培養起一群得力的小助手。
與此同時,屈倩清結合農村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教材。如在研究磁鐵時,她對教材里的實驗材料進行調整,選擇學生常見的筆、鑰匙、尺子、衣服、橡皮擦等進行探究;研究大樹時,她把學生帶到校園各個角落,用各種方式、不同角度觀察發現大樹的奧秘;研究天氣時,讓學生坐在教室外看云的變化,認識云的種類,站在走廊里感受風的力量,用儀器測量風力的大小。
在屈倩清看來,這些自然界里的萬千事物都是學生研究的對象。她努力把“自然”融入課堂,把自然課堂融入學生的生活,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興趣。學生快樂,老師也輕松,教與學的樂趣油然而生。
打掉學科間的“圍墻
2012年,小學自然課改為科學課,圍繞此進行的課程改革隨即展開。屈倩清身為其中一員,由于兼教多個學科,她在教學中努力尋找各學科間的共同點,打掉橫亙在學科間的“圍墻”。讓她記憶猶新的是那節《兩小兒辯日》的公開課。
課堂上,學生都沉浸在兩個小孩的精彩辯論中,而“孔子不能決也”。此時,屈倩清把問題交還給學生:假如你是孔子,你認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早上近些還是中午近些?課堂上的氛圍頓時被帶動起來。早已準備好“標準答案”的屈倩清看著熱鬧的課堂心里竊喜: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待她做完“結案陳詞”后卻發現,學生并沒有滿足于她的“標準答案”。
果然,沒過幾天,班里的幾個“小科學家”拿著好幾頁寫得滿滿的紙來到屈倩清辦公室講述他們“不服氣”的理由。一個個鮮明有力的證據,一張張求知的臉,讓屈倩清不得不懷疑起參考書的“標準答案”。于是,她查閱了各種資料,卻更加迷惑。怎么辦?難道又用老辦法“忽悠”學生嗎?這一次,她決定給學生樹立榜樣,言傳身教。
接下來,她把已知的情況在班上公布,有學生提出可以找專家證實。經過輾轉,全班同學聯名寫了一封信寄給廣東天文學會,向他們求教。很快,大家收到回信,雖然沒有正面答復學生的問題,但留下了聯系電話。屈倩清代表全班學生打了這個極其重要的電話,終于得到了明確的答復。工作人員詳盡地解答讓所有同學都折服了,全班一起經歷了一次有趣的科學探索過程。
這件事讓屈倩清發現語文與科學學科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她開始嘗試發揮兩門學科的優勢,互補不足,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充分,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屈倩清看來,學習本身就沒有很明顯的學科界線,打掉學科間的“圍墻”,為學生學習提供多一種可能,也不失為一種教師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