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皓
學科融合,立體教學
一次,劉顯偶然看到竇桂梅所著的一本談語文主題式教學的合集,書中舉例提到,當以“高貴”為主題進行主題式教學時,就可以將《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丑小鴨》等文章統籌在一起進行教學,這突然給了劉顯靈感:既然語文可以打破壁壘進行文章主題提煉,學科之間是否也能進行這樣的融合呢?
在學校的支持下,劉顯開始了自己學科融合的教學嘗試。想法誕生時,劉顯正好在教四年級第一單元,那一單元的四篇文章都與動物有關。于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同學們理解動物形象,劉顯找到美術老師,希望美術能同時進行動物繪畫方面的教學。之后,劉顯又找到英語老師,希望英語老師能總結一下英語學科中與動物有關的詞匯和句子表達。做完這些,劉顯覺得還不夠,繼續找到科學課的老師,建議科學老師可以帶著孩子們去鄉下采風拍照,近距離觀察雞鴨鵝等動物。此外,劉顯還組織同學們編排了一出話劇,引導學生在所學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情景改編、自導自演。
在學科融合教學中,小組活動成為了融合教學的最佳載體,劉顯一步一步地教孩子們如何進行小組討論,能夠避免爭吵更容易達成共識;如何分工,能夠使組員分工更加明確;如何選出團隊領導者……
這些嘗試,在現在的劉顯看來,屬于學科融合的一種初級實驗,但即便如此,他也是學校堅持做學科融合最久的老師。劉顯說,學科融合可以讓學生更立體化地從多個維度了解所學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們可以在學科融合中學會交流、分享、合作,雖然這些技能并沒有寫在教學目標中,但對孩子們的個人成長卻十分有益。
班級管理,從道歉開始
走上講臺的第二年,在同事的大力舉薦下,自認還未摸清與學生相處門道的劉顯,就這樣在毫無準備中成為了班主任。新官上任,總是要點些火的。當班主任的頭一年,劉顯花了大力氣進行班級管理的創新,他在班級制度的設計上進行了花樣繁多的嘗試,包括班級銀行、班級保險等聽上去似乎和校園并不沾邊的事情。
實踐效果尚未到來,家長們的投訴卻是先來了,“小孩子心都被你帶散了,每天就想玩,哪有心思學習”。投訴接二連三,初出茅廬的劉顯被現實當頭一棒敲醒,他恍然明白:并非是做出一些他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就叫創新,很多時候,創新是在現有的條件下,通過一些調整將既定的目標做得更好。做老師,首先應該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因為這一身份決定了所有的實驗對象都是學生。尤其當你教的孩子是小學生時,小學生可塑性強,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容易被影響。
因為這些投訴,劉顯反思了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諸多不足,也讓他鼓起勇氣做了一項大膽的決定——給學生批評班主任的權利。
批評會被安排在每周的班會課上,成為一項固定的議程。一開始,孩子們什么都不敢說,劉顯便帶頭自我批評,“本周,我在這幾件事情的處理上不太妥當……”劉顯堅持了幾周,孩子們漸漸有了勇氣,開始在劉顯設置的意見箱中放入寫有他們意見的小紙條。
然而,意見也都還是些不痛不癢的問題,比如劉顯經常在班里開玩笑說全班數他最帥,孩子們便在意見箱反饋“劉老師太自戀了”。同時,還有許多小紙條反倒是指出其他同學存在的問題。劉顯明白,培養孩子們敢于批評老師的勇氣,這一過程急不得,目前,孩子們仍然對他作為班主任的權威有敬畏感,無法放下顧忌,大膽諫言。
但在批評會持續半年后,孩子們的變化悄然而至。一天,班上兩名同學在走廊玩耍嬉戲時弄碎了墻上的安全指示燈,劉顯一氣之下,不由分說地嚴厲批評了這兩名同學。沒想到,不一會兒,幾名同學找到劉顯,指出他在這件事情上處理不當,劉顯替自己辯解,“哪里不對了,破壞了公物,難道不應該批評嗎?”
面對老師的辯解,學生們毫無畏懼,指明劉顯在批評前并沒有給犯錯學生辯解的機會,這樣的做法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霎時,劉顯臉唰地紅了,他沒想到,當批評真實落在頭上時,滋味還真不好受。當然,更多的依舊是喜悅,在他的堅持下,孩子們終于擺脫了對班主任權威的顧忌。
在之后的批評會上,劉顯就此事在班級鄭重進行了自我反思,并向兩位被批評的同學道了歉。那一天,劉顯收獲了全班同學的掌聲,格外響亮,格外真誠。
老師道歉,會有損權威嗎?這樣的擔心或許普遍存在,但劉顯告訴記者,并不會。他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他道歉后的小故事:有一次,班上好些位同學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劉顯火冒三丈地批評了沒有完成作業的同學。面對這次批評,沒有任何同學來告訴劉顯,他批評得不對。相反,那些被批評的孩子們,認真地向劉顯道了歉,并在晚自修后堅持留在了教室接近10點(注:劉顯所在的學校為寄宿制小學,晚上8:10結束晚自修),一直到作業完成才肯走。
“道歉的力量很強大,學會說對不起,特別是作為大人去向孩子道歉,其實并不會有損我們的權威,反而能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教會孩子們要敢于面對錯誤、敢于反思?!眲@如是總結。